高考填报志愿时家长应该特别注意什么问题?

2025-01-06 20:32:07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5.给父母的一点建议
父母阅历丰富,有社会经验,许多父母有当年报考大学的经历,必须对考生的未来承担应有的责任。考生多已达到成人年龄,已具备一些思考和分析能力,但毕竟社会经验欠缺,会对人生抱有美好的梦想,有些甚至不切实际,这需要家长引导。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考上大学,而且最好能进名牌大学读书。这种愿望会在孩子填报志愿问题上充分表露。由于无知,有些父母还固执得十分过分,主观决定考生的志愿,忽略孩子的兴趣、爱好,导致父母与孩子之间在填报志愿的问题上分歧很大,给孩子造成不小的压力。在填报志愿的整个过程中,父母的角色定位是决定性的参谋,但应该把填报志愿的决定权交给孩子。
父母在孩子高考分实力允许的基础上,应充分考虑选择适合孩子的学科特长、性格特点和综合素质的专业。处理实力与兴趣关系问题,要以实力为基础,不能过分强调兴趣,过分强调兴趣很可能因为实力达不到而被淘汰。因此父母应多与孩子沟通,并且教导孩子树立长远的成才观念,引导孩子对自己的决定负责。
高考志愿是孩子对未来职业生涯的第一步规划。这就需要家长与孩子一起去研究和选择适合孩子的高校和专业。因此,填报高考志愿既要考虑“分数”因素,也要考虑“非分数”因素。选择与孩子学业成绩相适应的高校。在知己知彼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把分数用好用足,并避免风险。父母要摆正心态,冷静对待高考,客观对待上大学。不要给孩子加压,不要误导,不要好面子,不要攀比,不要全部包办代替。
父母在孩子高中以后,应了解孩子中学各层次学生在历年高考中的录取档次、比例数据,根据平时考生在校的排名,大范围选择一些孩子将来可能被录取的高校,对一些精选出的高校进一步了解。引导孩子对一些学校和专业感兴趣。在模拟考、省市统考、高考成绩出来后,按本书的方法要求做好统计功课,与孩子一起填报满意的志愿必然是水到渠成。

回答2:

专家认为,这种考虑是可以理解的。但在保证能够被录取的情况下,仍应该考虑一下自己的兴趣和专业优势能否通过所填志愿的专业得到更大发展,否则盲目为求录取而选择冷门专业,即使录取了仍可能后悔。      一些学生报考时总抱着非名牌大学不去的想法。专家指出,名校的确有很强的吸引力,但如果仅仅是为了炫耀和光彩,而和自我兴趣的专业相去甚远,可能获得的是暂时的“面子”,得到的可能是终生悔恨。因此在考虑选择名牌大学的同时,不要忽视专业的选择。 同时报考时也不能为求热门专业而忽视学校因素,例如同样的计算机专业就会因学校不同而专业方向和就业前景不同。因此学校和专业对考生来说,都很重要,应该全面衡量。      一些家长和考生填写志愿,会把将来求职是否方便看得很重要,这往往是那些很有把握上线被录取的考生。专家认为,不考虑就业因素报考大学是不可取的,但如果把就业因素看得过重,而忽略个人的发展兴趣,就将得不偿失。同时很多专业的冷热都是相对变化的,有可能今年就业很吃香的专业,四年以后倒是乏人问津;而且孩子的性格也未必适合某些热门职业。因此,在充分考虑就业前景时,也要综合个人兴趣和发展潜力等因素。      现在各院校都公布了不同的收费政策,可能对经济条件良好的家庭学费成本问题不在话下,但是如果家庭经济困难的考生,一般就要考虑成本问题。专家认为,这类学生可以考虑选择收费标准相对较低或奖学金、助学条件较好的院校和专业,但前提是自己还喜欢这些院校和专业。不要因为经济而忽视了发展机会,而且现在高校都有一系列“贷款助学”政策,即使是经济条件不佳的考生也完全可以靠勤工助学或贷款赚学费和生活费。    完全由父母包办填报志愿这是不正确的:一是不利于考生个性的发展,父母的选择未必和考生的意愿一致;二是不利于正确选择专业和学校,很多父母带有个人主观因素,甚至会比较盲从;三是不利于调动考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比较好的方法是:父母的建议作为参考,考生自己最后定主意。需要指出的一点是,志愿也不应由学校或是老师包办,因为许多学校老师会片面追求升学率,为求“保险系数”,人为地将学生分成各种层次,这样容易降低考生的志愿标准。因此学校老师的建议也应只作为参考。       (6)是不是完全要按兴趣来填报志愿?   兴趣是填志愿的重要因素,但并非唯一因素。尤其是一些考生的兴趣不成熟时,如果以一时兴趣作为填报标准也会不妥当。因此,首先要好好审视自己的兴趣,看看这种兴趣有无发展潜力、能否帮助自己深造或就业发展,要在这些分析的基础上再决定自己的选择。      增加招生新专业的学校很多,尤其是一些传统理工类高校添加了不少文史类专业。由于没有历年的参考资料,这些专业的师资力量、市场需求、发展前景等究竟如何,考生要在了解清楚后作出选择。特别要提醒的是,新增专业虽然年轻但并非就是冷门专业,像物流、会展等专业本身就是热门,因此报考者不要把这些新专业当成冷门专业来报考。      部分调剂入学,或进校后觉得专业不对“胃口”的考生也不必紧张,因为你有二次选择的机会。一般说有两种途径,一是转系或转专业。今年有好几所高校在学生转专业方面推出了一些新的规定,有的放宽了申请条件,有的提高了转专业学生的比例。二是参加第二专业、辅修专业等项目。在填报志愿前还要搞清考生能选读、辅修哪些学校专业或课程;对于所选读的第二专业、辅修专业,学校将给予何种形式的证明等。    这几年来,外省市高校每年在上海招收考生,但本市考生中填第一志愿的并不多,这对考生其实是非常不利的。实际上报考外地院校是一种明智的选择。首先,外省市高校在沪招生计划占上海市生源计划的10%左右,录取率相对较高;其次,这些在上海招生的学校大多是名校,专业也不错;对于那些处于录取边缘线上的学生,鼓励他们去外地上学,这是出于让学生有学可上的考虑。此外,到外地上学,更主要的是可以锻炼独立生活能力。      不少考生如果填报离家近的学校,会比较关心走读问题,但走读志愿并非人人能填,必须要符合要求。一般来说报考走读专业应该具备走读条件,家与学校的距离不宜太远,能解决住宿问题。同时需按要求填妥志愿表中“是否有走读条件”一栏,无走读条件,不要填报;凡被走读院校(专业)录取的,不得要求住读;不具备走读条件的考生即使填报了走读院校(专业),也不会被录取。      近年的高考录取中,高职(大专)录取时经常会出现考生主动放弃、结果学校招不满的现象,原因就是考生不愿上高职。其实专家认为这是误区,因为近年来,高职教育的生命力日渐凸显。高职学校的专业设置紧贴市场,有鲜明的办学特色,实行“知识、能力、素质”并重,学生实践能力强。从目前的人才市场看,高职毕业生的前景较好,这主要是因为高素质、具有操作技能的人才缺乏。对于一部分成绩平平、考本科危险但动手操作能力较强的学生,高职志愿其实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考生正式填写的志愿表交到区县招办以后,就不能再行改动,这样做是为了保证招生工作一环一环顺利地进行,也保证招生中公正的原则,这样是利于考生的。因此填写志愿表时应当谨慎和小心,避免出错。   

回答3:

1、学校选择不要盲目
2、 报读那个志愿要和孩子商量,尊重孩子的意见同事又让他选对好的专业
3、不能决定孩子所有的事情,放手让孩子有自己的选择,使得他们可以独立去面对接下来的石。

回答4:

填报高考志愿时,家长要注意以下问题:
1、不能盲目追求热门,
2、不要将自己的意旨强加给孩子;
3、不要和别人攀比;
4、要注意孩子的兴趣、特长、爱好和发展潜力;
5、不要相信花钱就能上名牌大学的社会人事的承诺;
6、要帮助孩子搜集院校、专业、往年录取信息;
7、不要给孩子灌输学费、亲戚等可能会影响志愿选择的信息;
8、要帮助孩子分析、参考,共同选择院校和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