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论语》是魏何晏所作的《论语集解》,书中辑录了孔子的言行和一些孔子弟子的言行,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产生的时间却可以上溯到周朝。东周末年,礼乐崩塌,社会陷入混乱,至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原大地成为了诸子百家纵横捭阖的“试验场”,儒家学说只是诸子百家中的一家。西汉初,社会趋于稳定,社会各阶层(主要是统治阶层)都感到需要有一种统一的文化思想以规范人们的行为,儒家文化得以应运而生。西汉董仲舒“独尊儒术”后,以后各朝各代将儒学和孔子的地位越提越高,最终,以《论语》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成为了一种文化印记,融汇成中华文化中道德思想的核心成分,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孔子也被人抬到了“圣人”的高度,被称为“万世师表”。
《论语》表达的主要思想是仁义礼智信,但其中以信,礼和仁为
主。“信”的核心是“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民无信不立”,“名不正,则言不顺”;
在“信”的基础上要遵“礼”,“礼教”在《论语》中占很大比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礼义廉耻,孝悌纲常;为 什么几千年来,儒学能占据中化文化的高点呢?因为儒学思想是以“中庸之道”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反对极端对立,提倡“仁”,对统治阶层也有约束和警谏,“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令而不从”等。所以《论语》中的思想对中化民族文化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
综观《论语》博大精深,很难一言以蔽之。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这句话大体可以体现《论语》中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