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是怎样创作的?

2025-04-13 18:57:07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而中国就是茶的故乡,制茶饮茶有几千年的历史。尤其到了唐代,茶叶成为生活必需品。唐代陆羽创造了一套茶学、茶艺、茶道思想,编著了《茶经》,这成为茶文化一个划时代的标志。

陆羽的生平

陆羽(733—约804),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唐复州竟陵人,也就是今天的湖北天门人,一生嗜茶,精于茶道,编著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对中国茶业和世界茶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

唐·三彩贴花炉陆羽的贡献是巨大的,却有着一个离奇、神秘而又不幸的童年。原来他是一个被遗弃的孤儿,据文献记载,他3岁时遭遗弃,一个秋末冬初的日暮之时,被竟陵龙盖寺的一个智积禅师捡到了,那时他连什么名字都不知道。智积禅师就根据《易经》给陆羽算了一卦,卦辞上说:“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于是他的姓、名、字就都这么出来了,姓“陆”,名“羽”,字“鸿渐”,可是为什么陆羽在襁褓之中被养育到3岁之大而遗弃?这是陆羽身世的千古之谜,也许永无披露之日了。

陆羽虽然是身在佛门,但是并不愿意皈依佛法。9岁的时候,智积禅师让他抄经念佛,陆羽不但不安分抄经,反而问禅师:“‘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那出家人是没有兄弟姐妹,没有后代子孙的,算是有孝吗?”并公然宣称想学孔圣的文章。主持听了以后,非常的恼怒,用繁重的体力活来惩罚他,想让他悔改,但是陆羽却不屈服,还与他展开了一场佛儒两道之争的大辩论。小陆羽在这场辩论中,表现出了惊人的胆识和雄辩的口才,以及宁折不屈的坚强个性。师徒两人针锋相对,互不相让,最终还是各持己见,不欢而散。

陆羽在禅师的阻止下,不但没有减少对儒学的渴求,求知欲望反而更强了。当时没有纸写字,他就在牛背上写字,偶然的机会,他得到了一篇张衡的《南都赋》,尽管不认识上面的字,但是还是念念有词。智积禅师知道后,怕他沉浸于儒家典籍,就派人把他禁闭起来。就这样过了3年,陆羽12岁的时候,趁别人不注意的时候逃出了龙盖寺,还到了一个戏班子当了戏子,他长得并不好看,而且还有口吃,但是却幽默机智,演丑角极为成功,据说后来还编写了三卷笑话书。

陆羽的身世可怜,但是吉人自有天相。唐天宝五年,一次聚饮中遇到了他的伯乐。当时陆羽出众的表演,让竟陵太守李齐物十分欣赏他的才华和抱负,认为他日后必成有用之才。当即赠以诗书,并在学习和生活上给孤苦无依的陆羽以亲切的关怀和照顾,这对陆羽后来能成为唐代著名文人和茶叶专家,是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的。之后他与被贬为竟陵司马的礼部郎中崔国辅相遇,两人经常一起出游,品茶鉴水,谈诗论文,成为忘年之交,并给予陆羽相应的帮助,使得其才华、品德和崭露头角的烹茶技艺为时人所赏识。以上是他前半生的经历。

后半生起安史之乱爆发,陆羽开始了另一段经历。他随着难民从山西渡过长江。沿着长江南岸对沿岸部分地区的江河山川、风物特产,尤其是茶园、名泉进行了实地考察。一路上,他逢山驻马采茶,目不暇接,口不暇访,笔不暇录,锦囊满获。他游历了宏伟壮丽的长江三峡,辗转大巴山,一口气踏访了彭州、蜀州、邛州、雅州等八州。唐760年时,又游览了湘、皖、苏、浙等地,于次年到达盛产名茶的湖州,在风景秀丽的苕溪结庐隐居,潜心研究茶事,闭门著述《茶经》。隐居期间,他常身披纱巾短褐,脚着蘑鞋,独行野中,深入农家,采茶觅泉,评茶品水,或诵经吟诗,杖击林木,手弄流水,迟疑徘徊,每每至日黑兴尽,方号泣而归,时人称谓今之“楚狂接舆”。

陆羽死前有一首《六羡歌》:“不羡黄金罂,不羡白玉杯;不羡朝人省,不羡暮登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充分体现了他的人品像茶叶那般清纯。

《茶经》的内容

《茶经》就是陆羽创作的,成书于公元8世纪,距今已经有1200多年的历史。它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是中国茶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重要标志,是唐代茶业发展的需要和产物,是当时中国人民关于茶的经验的总结。作者详细收集历代茶叶史料、记述亲身调查和实践的经验,对唐代及唐代以前的茶叶历史、产地、茶的功效、栽培、采制、煎煮、饮用的知识技术都作了阐述,是中国古代最完备的一部茶书,使茶叶生产从此有了比较完整的科学依据,对茶叶生产的发展起过一定积极地推劫作用。《茶经》全书7000多字,分止、中、下三卷共十个部分。其主要内容和结构有: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上卷三节:一之源,论述茶的起源、名称、品质。介绍茶树的形态特征、茶叶品质与土壤的关系,指出宜茶的土壤、茶地方位、地形、品种与鲜叶品质的关系,以及栽培方法,饮茶对人体的生理保健功能。还提到湖北巴东和四川东南发现的大茶树;二之具,谈有关采茶叶的用具。详细介绍制作饼茶所需的19种工具名称、规格和使用方法;三之造,讲茶叶种类和采制方法。指出采茶的重要性和采茶的要求,提出了适时采茶的理论。叙述了制造饼茶的六道工序:蒸熟、捣碎、入模拍压成形、焙干、穿成串、封装,并将饼茶按外形的匀整和色泽分为八个等级;四之器,写煮茶饮茶之器皿。详细叙述了28种煮茶、饮茶用具的名称、形状、用材、规格、制作方法、用途,以及器具对茶汤品质的影响,还论述了各地茶具的好坏及使用规则;五之煮,写煮茶的方法和各地水质的优劣,叙述饼茶、茶汤的调制,着重讲述烤茶的方法,烤炙、煮茶的燃料,泡茶用水和煮茶火候,煮沸程度和方法对茶汤色香味的影响。提出茶汤显现雪白而浓厚的泡沫是其精英所在;六之饮,讲饮茶风俗,叙述饮茶风尚的起源、传播和饮茶习俗,提出饮茶的方式方法;七之事,叙述古今有关茶的故事、产地和药效。记述了唐代以前与茶有关的历史资料、传说、掌故、诗词、杂文、药方等;八之出,评各地所产茶之优劣。叙说唐代茶叶的产地和品质,将唐代全国茶叶生产区域划分成八大茶区,每一茶区出产的茶叶按品质分上、中、下、又下四级;九之略,谈哪些茶具茶器可省略以及在何种情况下可以省略哪些制茶过程、工具或煮茶、饮茶的器皿。如到深山茶地采制茶叶随制,可简化七种工具;十之图,提出把《茶经》所述内容写在素绢上挂在座旁,《茶经》内容就可一目了然。

陆羽的《茶经》是茶叶生产广泛发展的产物,饮茶成为当时一种风习。我国的茶叶于5世纪传到亚洲邻国,17世纪输入欧美,对世界做出了宝贵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