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 梁晓声

文章表明作者什么感情?
2024-12-03 14:24:25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1、父亲只希望把家庭的负担独自扛在自己肩上,不希望我们操心。
2、“吃”代表我们全家人的生活都只靠父亲一个人。表明了作者的难过、担心父亲之情。
3、①叙述了父亲因为打我而使我口吃了很久,结果父亲并没有对我表示歉意;②父亲鼓励我多吃一碗饭,结果是父亲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由衷的喜悦。
4、文中父亲与《台阶》中父亲的相同之处是:都是一个能吃苦耐劳的好父亲。

回答2:

自己感悟嘛!每个人的感悟不一样!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父亲》是这七篇小说里文字最少的了,都只有三十多页。“关于父亲,我写下这篇忠实的文字,为一个由农民成为工人阶级者‘树碑立传’,也为一个儿子保存将来献给儿子的记忆……”父亲是严厉的一家之主,绝对权威,靠出卖体力供我吃穿的人,恩人,令我惧怕的人。父亲是个山东汉子,从不抱怨生活,也不叹气,生活的原则就是“万事不求人”。父亲的脾气和打骂曾使我口吃到上中学,也使我懂得了什么是一个男人的尊严。父亲外出做建筑工人,由每年一次探亲到三年一次,只是为了节省些路费供给着家人;母亲属羊,象只羊那么驯服,完全被父亲所统治,如果反过来,我相信对我们几个孩子是有益的。因为母亲是一个农村私塾先生的女儿,颇识一些文字。遗憾的是,在家庭中,父亲的自我意识起码比“工人阶级领导一切”这条理论早形成20年。父亲说:西药是治外国人病的,中国人就要用中药,人的血脉是不一样的。母亲说:中医也好,西药也罢,只要能治好孩子的病就好,如果去看了西医,孩子的姐姐就不会死掉。是父亲的严厉和粗暴使我的哥哥在大学里成了疯人……;母亲她在没有成为我的母亲之前就在贫困的生活中多灾多难,后来她的命运与父亲栓在一起仍是。我们扯着母亲褪色的衣襟长大成人,在贫困中她尽了一位母亲最伟大的责任。我对人的同情心最初正是对母亲的同情形成的。我不抱怨我扒过树皮捡过煤核的童年和少年,因为我曾是分担着贫穷对母亲的压迫。并且生活亦给了我厚厚的馈赠---它教导我尊重母亲及一切以坚忍捧抱住艰辛的生活,决不因茹苦而撒手的女人……。再苦再累,父亲总是让我多吃,因为多吃才能长力气。母亲就是吃糠咽菜,也要挤出钱来给我买小人书,将来没有文化是不行的……。我长大了,却没能给父母什么照顾,只是记住了“好好儿的”这句话……

回答3:

1.父亲不求人,也安命,只想着靠自己的劳动养活全家,所以从不“唉声叹气”:
2.全家靠父亲—个人的劳力生存。 表明我对父亲的敬重感激之情。
3,父亲因为我的衣服被划破而责打我;父亲让我多吃粥。父亲的责打造成了我自信的丧失,成了结巴。父亲鼓励我多吃,使我身体更加健壮,力气增
长。 4.都能吃苦耐劳。

回答4:

表现了作者对父亲去世的无限追忆和悲痛和作者对父亲敬业认真精神的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