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怎样成为一个领域的高手?

2024-12-01 08:46:26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互联网江湖里,有一个号称“没有围墙的互联网创新大学”——混沌大学。它的创始人叫李善友。

有人说混沌大学是个创业黑帮,有人却说它是个“传销”组织。李善友为混沌创业营广发英雄帖,是这么写的:

“基督教里,天堂是一道窄门。创业路上,成功是一道窄门。创业营是一个陪你找到窄门的地方,因为我们自己选择的,也是一道窄门。”

乍一看还有点唬人,其实和鲁迅的“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有了路”异曲同工。

阿婆在混沌大学听过李善友的“认知升级之第一性原理”,其中他提到了一个概念:刻意练习。

怎样成为某一领域的顶尖高手?

在马尔科姆的《异类》一书中,所有人都知道有这样一个定律:一万小时理论。此书影响巨大,他告诉我们天才不是天生的,是练出来的,而且练一万个小时。不过,李善友却说,如果想要成为顶尖高手,光知道“一万小时”的口号毫无意义。

他举了个崛地蜂的故事,这种蜜蜂看起来很智能,会麻醉蟋蟀,把失去行动能力的蟋蟀拖到洞里,然后产卵,让自己的幼虫吃着这只蟋蟀长大。但是在这看似智能的行为背后,实则是刻板的、自动化行为。

大量重复动作是无意义的,真正的关键根本就不是训练时间的长短,而是训练的方法。刻意练习者的成功公式是:成功=核心算法(套路)*大量重复动作。

核心算法是1,大量重复动作是0,只有有了1,后面的0才有意义。刻意练习,对训练者是有要求的:

只在学习区练习

心理学家把人的知识和技能氛围层层嵌套的三个圆形区域:最内一层是“舒适区”,是我们已经熟悉的任务;最外一层是“恐慌区”,远超你的能力,即使你努力也不一定能完成。中间一层“学习区”,才是刻意练习的区域。

就像摘桃子一样,“舒适区”就是你伸出手就能摘到桃子,每次都只要伸手,那么一次一次按部就班就会形成自动化;“学习区”需要你踮起脚或者跳一下才能摘到,那么你在“一万小时”的练习后摘到了“桃子”便相当于获得了知识,应该立即转入下一个困难点。

对每个小块进行重复练习

面对困难的时候,毛泽东说要“各个击破”。学习也是这样,人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绝非是零散的信息和随意的动作,它们大多具有某种“结构”,这些“结构”就是套路。

高手与普通人的区别就是,在理解一个知识的时候,高手有他的思维模型,去构建出复杂多变的“网络形状”来,把知识点与知识点连接起来,方便理解与记忆。

及时反馈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刻意练习的时候,练习者自己可能不能及时的发现,并作出改正。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或者教练来帮助,在练习中以旁观者的身份提供及时有效的反馈。

练习时必须注意力高度集中

刻意练习并不有趣,想要成为高手哪有那么容易。它需要你在“学习区”集中注意力重复练习,且有及时反馈。一边做别的事一边练习,这样是训练不出什么来的。

这些内容其实都来自于万维钢的一本书——《万万没想到》。此书自称以“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书中还提到了不少心理学方面的概念,却能在某些领域合理地解释一些现象。比如得到中常常提到的“损失厌恶”,前些日子人民日报批头条提到的“回音室效应”,还有我们常常提到人际关系中“弱联系的强度”等等。

不过,这本书前面比较精彩,后面部分介绍科学的相对没有那么精彩。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读一读。

回答2:

回答3:

没办法一蹴而就,分步走:

围绕一个领域,研究深、研究透。具体来看,有五个步骤。下面以PPT这个领域作为案例:

1.感性认知。

即围绕这个领域,接触一些相关的信息,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比如自己是先看教程、看模版,大概知道 PPT 设计是怎么一回事。

2.建立体系。

即将这个领域的整体脉络搭建起来,知道它包括哪些板块,每个板块又有什么内容。比如自己通过阅读相关的书籍,了解清楚 PPT 设计包括排版、配色、字体、图片等模块。

3.实践探索。

即将学到的内容,运用到实践中去。比如课堂会涉及到 PPT 制作,所以借助每次的机会,实践学到的新的方法,学以致用。

4.总结提炼。

即根据自己的实践,提炼出适合自己的方法套路。比如自己因为多次设计中国风主题的PPT,于是就根据它来提炼出对应的设计方法。

5.迭代升级。

即对自己既有体系进行更新。比如因为有跟秋叶大叔合作,所以会不断迭代方法技巧,让体系不断生长。

以上,干货。

当你看不懂的时候,就先去做吧。

做着做着你就懂当中的精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