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线椒间套技术是我县线辣椒生产栽培的一种重要模式,麦辣间套并实行地膜覆盖栽培,其技术优势是在有效地缓解了辣椒连作障害的同时,充分利用了自然资源,在不影响小麦生长的情况下,辣椒定值于小麦行间,缓苗迅速,配置合理,通风透光,而小麦又借助辣椒预留的空带和苗期的空间与地力,充分发挥边际效应,大幅度增产增收。
1 品种选择
选用抗逆性强,适应性广,增产潜力大的优良品种,如陕椒2001、陕研168等。
2 培育壮苗
2.1种子处理
温汤浸种:将选好的种子放在52℃恒温水中浸泡15-20分钟。
药剂处理:用10%的磷酸三钠浸泡20-30分钟,或1%的福尔马林浸泡15-20分钟后捞出,用湿纱布包好放密闭容器中密闭2-3小时。
2.2床土配置
选用疏松、肥沃、保水性透气性良好、营养全面、近三年内未种过茄科蔬菜的园土与充分腐熟的优质有机肥混合,园土与有机肥的比例为6:4。
2.3床土消毒
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与50%福美砷可湿性粉剂按1:1混合,或用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与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按9:1混合,每m2苗床用药8-10g,与细土混合,三分之一铺苗床中,三分之二盖在种子上。
2.4播种
播种时间为3月中下旬,采用小弓棚阳畦育苗。播前应交足底水,使畦面积水4-5cm,待水渗下后即行播种,采取落水划行等距离点播育苗,6.7-8.2cm见方一穴,每穴2-3粒,覆营养土1.5cm,每667m2用种量为100g。
2.5苗床管理
等距离点播育苗间苗一次,在第一片真叶时进行,间去弱、小、病苗,拔草可与间苗同时进行,结束后撒覆一次培养土,弥合土壤裂隙。苗期应适当通风炼苗,防止徒长,同时加强水肥管理,第二片真叶展开时,可喷施0.4%磷酸二氢钾与0.6%尿素复合液,若苗床底肥不足苗子发黄时,可结合浇水于晴天追施尿素一次。
3 定值
3.1整地施肥
地膜覆盖栽培耕翻要比露地深,深度在25cm以上,深翻不仅可以改良土壤的通透性,促进根系发展,同时可将土表层中的病原菌和害虫翻入底层杀死。基肥要求亩施充分腐熟的优质有机肥3000-4000kg,二胺20kg,过磷酸钙20kg,硫酸钾10kg,施肥深度10-15cm,过浅,根系向表层发展易倒伏,太深,根系不能充分吸收利用,影响植株生长。
3.2作畦覆盖
一般畦高10cm为宜,地膜宽度为80cm,其带幅为133cm,即秋播4或5行小麦,占地66.7cm,留空带66.7cm翌年移栽两行辣椒,盖膜应在定植前7-10天进行,有利于辣椒正常生长。
3.3定植
定植应在晚霜过后,耕层10cm地温达10℃以上时进行。定植前在苗床内喷施代森锰锌或多菌灵等可湿性粉剂,做到带药定植,避免病害的发生。
在上年预留的空带内做畦覆膜,按行距67cm,株距24cm进行移栽,每667m24100穴,每穴2-3苗。
4 田间管理
4.1水肥管理
辣椒定植后3-5天为缓苗期,缓苗结束后随浇水追肥提苗,前期可浇水1-2次。初花期每667m2施尿素7-8kg,硫酸钾10kg,第二、三层果膨大前,及时追肥。为防止植株倒伏,应少施氮肥,多施磷钾肥。
4.2除草护膜
对于从定制孔或破损处生长的杂草,要及时清除,并用土压实破损处,避免造成地膜大面积破损影响覆盖效果。
4.3植株调整
整枝可增加产量,植株生长过旺时,结果量减少,所以在门椒采收后将第一分之以下的老叶全部打掉,以利于通风透气。上部枝叶繁茂的,将向内弱枝剪掉。
5 病虫害防治
辣椒的主要病虫害有疫病、病毒病、炭疽病;蚜虫、烟青虫、棉铃虫等,生产中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合理密植、科学灌水、重施基肥、增加磷、钾肥、追施根外肥等农业防治及物理、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科学防治病虫害。
5.1病害防治
5.1.1疫病
可用4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200倍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防治;用25%甲霜灵或杀毒矾500-800倍液灌跟和喷洒地面及叶片,7-10天全株喷药一次,连喷2-3次。
5.1.2病毒病
发病初期喷施1.5%植病灵800-1000倍液、20%病毒A200-300倍液或NS83(增抗剂)100倍液防治,7天喷一次,连喷2-3次。
5.1.3炭疽病
用7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400倍液、50%甲托500-8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防治。
5.2虫害防治
5.2.1蚜虫
可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3000倍液、70%灭蚜威可湿性粉剂5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2000-3000倍液防治。
5.2烟青虫、棉铃虫
可用40%乐斯本乳油1000-1500倍液、2.5%功夫乳油3000-3500倍液、5%抑太保乳油1000倍液交替轮换用药防治。
高产栽培技术
2.1 备种及种子处理
按照精量播种准备辣椒种子, 每亩用种量约20 g。播种前将种子放入到55~60℃温水中浸种15 min, 期间不断搅拌至水温降到30℃, 继续浸泡6~8 h, 然后捞出稍晾干直接播种, 或用毛巾包裹在28~30℃条件下催芽。
2.2 播种及培育壮苗
贵州省普定县范围内适宜播种期为3月上旬, 由于区域小气候因素的影响, 播期不宜太早。育苗按照贵州省辣椒研究所制定的《辣椒漂浮育苗技术规程》的标准进行实施。在育苗时注重育苗池的建造、营养液的配制、病虫害防控和后期的炼苗。育苗池选址要在地势开阔平整、背风向阳、排水流畅、远离公路和养殖场20 m以上的地方。营养液配制选用三元素复合肥 (m氮∶m磷∶m钾=15∶15∶15) 和尿素按3∶2 (质量比) 的比例混合, 出苗至2叶1心期, 配制浓度为100~200 毫克每升;3叶1心期以后, 配制浓度为300~500 毫克每升。
苗期猝倒病可选用甲霜恶霉灵原药1 g对水2 kg喷洒;灰霉病可用250 克每升嘧菌酯1 500倍液喷雾防治;蚜虫可用70%吡虫啉, 1公顷用量30 g进行防治。育苗池如有绿藻出现, 可以紧密排盘、减少液面在空气中暴露、加强通风降湿等农业防控措施, 也可以用30 毫克每升的硫酸铜加水进行喷洒, 或配入营养液中进行防控。移栽前7~10 d控水炼苗, 将育苗盘抬出液面, 或把营养液放掉, 使秧苗失水萎蔫, 再进行复水处理8~12 h, 再次进行失水萎蔫, 反复2~3次, 以适应大田的生长环境。壮苗标准:苗龄45~50 d, 株高20cm, 真叶6~8片, 叶色浓绿、肥厚、有光泽, 生长整齐, 子叶不脱落;茎粗壮, 节间短, 茎粗0.3~0.5 cm, 节间长1.0 cm;根系发育良好, 须根发达呈白色;无病虫危害。
2.3 整地做厢覆膜
整地前667 m2施用农家肥2 000~3 000 kg、三元素复合肥50 kg、尿素10 kg, 做厢前进行条施。开厢宽度为1.2 m, 将底肥均匀的条施在厢面上, 起厢高度20 cm, 厢面宽度为80 cm, 要求厢面平直, 宽度一致。地膜宜选用黑色地膜或银黑双色膜, 膜的宽度为1.2 m, 覆膜要求平整对称, 足墒覆膜, 并保证覆完膜后厢面宽度为0.8 m。因白膜在防草、保温、保湿等方面不及黑膜, 不宜采用。
2.4 移栽
移栽期为4月下旬至5月上旬, 海拔较高地域宜晚, 海拔较低及靠河谷地域可适当提早。如海拔高的猴场和补郎乡镇, 春季气温回升较慢, 气温较低, 不宜定植过早。沿三岔河河谷及低海拔地带, 气温回升较快些, 可以适当提前定植。选择晴天、无风下午进行移栽。单厢双行单株定植, 株行距为0.35 m×0.50 m, 667 m2栽植3 000株左右。栽植深度为没过子叶且接近第1片真叶为宜。定植时定植穴要深、土要松, 植株要放在穴的正中间;盖土要轻, 不宜用力按压;盖完土后, 植株四周不贴地膜, 以免高温烧苗。移栽后当天及时浇灌定根水, 定根水需加入杀菌剂烯酰吗啉、杀虫剂高效氟氯氰菊酯进行预防病害 (灰霉病) 和虫害 (地老虎) , 以免造成断垄缺苗。
2.5 田间管理
2.5.1 追肥
定植后15 d左右追施提苗肥,每亩用尿素5~8 kg。门椒坐果后追施膨果肥, 667 m2施用三元素水溶肥10~15 kg, 进入盛果期后每亩再次追施15 kg三元素平衡肥。后期如出现植株早衰现象, 可以适当追肥, 以叶面肥为宜, 宜用水溶肥料, 因水溶肥见效快、方便施用。大量元素肥料按照1%~3%的量与水进行稀释, 微量元素肥料按照0.01%~0.5%的量与水进行稀释。前期苗小, 宜用低浓度;后期大苗, 可适当加大浓度。
2.5.2 水分调控
辣椒全生育期内, 在普定县域除了定植水以外, 自然降水足以满足辣椒对水分的需求。在低洼地和排水不畅的地块不宜种植辣椒;降雨后应及时排水, 以免造成辣椒根腐病的发生。
2.5.3 整枝
辣椒缓苗开花期至门椒坐果期, 应及时进行整枝。整枝方式是选择晴天将门椒以下侧枝全部摘除。整枝宜早不宜晚, 过晚造成植株养分浪费, 结果期推迟, 影响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
2.5.4 病害、虫害、草害防控
辣椒生育期内主要病害有灰霉病、根腐病、疫病、炭疽病等, 虫害主要有蚜虫、蓟马、斜纹夜蛾、甜菜夜蛾等。病虫害要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对症下药、综合防治。病害药剂以咪鲜胺和嘧菌酯类药剂防治;虫害主要用吡虫啉、啶虫脒、高效氟氯氰菊酯和阿维菌素防治;草害主要采用黑膜防除为主, 适当采用化学除草剂 (辣椒专用精喹禾灵) 进行防除。要合理用药, 并注意农药的安全间隔期适时用药。
2.6 适时采收
采收应选择晴天进行, 或阴天无露水时进行。‘黔椒8号’青果果色深绿, 有光泽, 果实达到最大鲜质量时及时采收。红果应达到果色深红、有光泽、果皮变软前及时采收。贵州普定县域内海拔地势落差较大, 受小气候环境影响较严重, 自然灾害时有发生。高海拔地带以采收青果出售为宜;低海拔地带前期以采收4~6层青果, 后期留适当红果出售为宜。
线椒果实细而长,故得名。在西北及西南地区栽培面积很大,是当地喜食的蔬菜。种植线椒早市当青椒卖价格高,尖椒集中上市时又可当红椒卖,连续采收期长达8个月,效益良好。现将线辣椒的生产技术总结如下。
(1)选用良种。
品种选用上有三个主要的要求:一是果实颜色要鲜红,加上晒干后不褪色;二是有较强的辛辣味;三是干物质含量高。可供选择的线椒品种有辣丰系列、永优系列等。此外,近年选育的线辣椒新品种8819各地反映较好,已成为我国的主栽品种。该品种中早熟,长势健壮,植株紧凑,叶色深绿,结果集中,果实簇生,果面色泽红亮,品质优良,适应性广,对辣椒炭疽病、病毒病、疫病、枯萎病均有良好的抗性。干椒产量250~400千克/667平方米。其果实适宜干制和加工,加工产品口感好,香味浓,商品性优。
(2)育苗。
长江中下游地区,于11~12月,在简易保护地条件下播种育苗,3~4月定植。华南地区于12月至1月,在塑料薄膜覆盖条件下播种育苗,2~3月定植。北方地区多于春季在保护地播种育苗,于4~5月间断霜后植于大田。
辣椒在栽培上可分为直播和育苗移栽两种方式。但生产上多用育苗移栽。每667平方米大田生产需苗床面积15~25平方米;苗床要选择地势高,易排水灌水的地块;每平方米苗床要施腐熟优质有机肥4~5千克,另加过磷酸钙0.15千克;苗床做成1.3米宽的畦面,畦高15厘米,留好畦沟;在播种前5天畦面搂平后,用400~500倍的辛硫磷和300倍的多菌灵加水稀释后喷透畦面,预防病虫害;做畦前把各种肥料打碎均匀撒上,然后整细整平,并过筛准备适量细土,留作播种后盖种;播种前半天畦面要浇足底水。
北方接麦茬栽培,播种时间在4月上中旬,最好先在晴天上午进行;采用干籽播种。采用等距离划格点播,待底水刚渗完后,用划行器在苗床内划5厘米见方的方格,每格点种2~3粒。点播后要及时用半干细土撒盖种子上,厚度在1厘米左右。覆土后,畦面上放几根枝条或少量秸秆,再覆盖地膜,再架小拱棚。
辣椒种子发芽适温为25~30℃,播种后注意保温,中午棚温不可超过33℃,下午4时以后加盖草帘等,增加夜间保温效果。50%出苗后,要及时掀掉地膜。揭棚膜逐渐放风,降低床温,白天床温控制在25~28℃,夜间控制在20℃左右。防止徒长;苗出齐后,进一步降温,白天20~25℃,夜间15~17℃。为减少秧苗病害的发生,棚膜一般只放风,不揭膜,这样可避免雨水淋苗,从而减少病害的发生。前期一般不浇水,结合拔草、间苗轻洒一些,中期要适当多浇点水,后期应减少浇水。
(3)“四带”移栽。
移栽前4~5天,将苗床轻度均匀灌水,结合灌水每667平方米苗床追施尿素500~750克。待水渗下后,再用代森锰锌500倍液,加0.8%的尿素,0.4%磷酸二氢钾组成的药肥复合液喷洒1次。然后用瓜刀或瓜铲按穴起坨移栽,使移栽苗带肥、带药、带水、带土栽于田间,以利加速还苗,提高成活率,并预防前期病害发生。如觉得起坨带土移栽运输量较大,也可将辣椒苗拔出后,放入事先配制好的内含0.6%尿素和0.4%磷酸二氢钾复合液中运到田间移栽。移栽应选择晴好天气,随栽随浇水。
在定植前5天,中等肥力田块每667平方米用腐熟有机肥2000千克以上、20~30千克磷酸二铵、15千克硫酸钾。采用深条施于定植行中间。采用宽窄行种植,双行培土成垄,垄宽116厘米,宽行66厘米,窄行50厘米,穴距26厘米。每667平方米4200穴左右,每穴种植3株或分株栽丁字形,约13000株左右。
(4)肥水管理。
干辣椒虽然耐旱能力强,但在雨水稀少和干旱季节,保水能力不强的土壤,必须进行浇水灌溉。在开花坐果前,每隔3~4天浇水一次,保持土壤湿润,坐果后,进入夏季高温多雨季节要及时排水防涝。
干辣椒虽然不要求早熟,但因生长期长,不能只靠基肥,在定植后到第一层花开放以前,要追肥,浇水,促进多发枝,多开花,多结果。除氮肥外,还要增施磷、钾肥。一般的作法是重施磷、钾肥作基肥,每667平方米用过磷酸钙25~50千克、有机肥2500千克,混匀后穴施或沟施。处暑后气温开始下降,适于开花挂果,重施一次翻秋肥,促进早翻花,早坐果、早红熟。辣椒主根不发达,需多次培土成垄,防止倒伏的发生。需改善土壤的通透性和保水、保肥、排涝的能力。一般结合浅中耕培土3次以上,其高度在16~26厘米。
线辣椒门花开放后,在株行两侧5~10厘米处重施追肥1次,接着进行深中耕和培土起垄,使辣椒根系的覆土厚度增加。这不仅有利于防止辣椒倒伏,还可在高温季节降低根际土壤温度,改善土壤结构和通透状况,对辣椒植株起到保护作用。
(5)植株调整。
当辣椒门花开放或果长1~2厘米时,抹掉门果以下主茎上的分枝和叶片。抹芽的时间以下午和“芽不过寸”(芽长<3.3厘米)为宜。立秋后3~5天进行摘心。整枝摘心有利田间通风透光,减少病害和烂果,促使植株生长健壮,果实发育良好,成熟期提早,并可增加产量10%左右。
(6)采收。
线椒生产主要是以收获鲜红椒加工,开始收鲜红椒时间约在9月下旬,应及时采收鲜红椒,采收要去蒂。最迟在11月20日后,但千万不能使红椒与青椒受冻,失去商品价值。果实采收的标准,是要果实全变为深红。近萼片的一端也变红才采收。每667平方米鲜果产量一般为1000~2000千克,晒干后约为150~250千克,高产的可达500千克,晒干率为15%~20%。
(7)阴干烘烤。
线辣椒通常的干制方法有3种,即晒干、阴干和人工烘烤。其中阴干的干椒其外观商品性状和内在营养最好,但干制过程中烂果较多,成品率低;人工烘烤的效应与阴干恰好相反。而模拟自然阴干烘烤则取其二者优点。即在红辣椒装入烘炉之后,关闭天、地窗,待烘炉温度升至45℃时,即打开天、地窗连续通风,使之接近自然阴干状态时的通风状况。而后保持45~55℃的炉温进行烘烤。椒干出炉后即行“回潮”,将出炉椒干摊放在潮湿的砖地上,借助夜间露水回潮。此法可保持椒干含水量在17%以内,从而避免了椒干在运输和贮藏过程中发生霉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