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抽象画的初步感受
这是学生在没有受任何训练和未改变自己的观点和立场的情况下去欣赏一幅作品。艺术的本质是唤起情感,也就是学生在观看作品时的一系列心理活动。学生根据个人的素养和兴趣爱好做出不同的反应和评价。教师可以选一幅抽象绘画作品问以下问题:你认为这幅抽象绘画具有艺术的美感吗?画面的线条、色彩是否有隐含的一定的含义?这幅画是精心策划的吗?是用技巧创作出来的吗?这幅画表现了什么?是否有一定的创作力?是符合个人口味的作品吗?如果你喜欢它,它是很好的作品吗?作品对你是否有特殊的意义?如果有人讨厌它,你会改变对它的喜爱吗?你能说出理由吗?
这时候学生对抽象绘画作品的判别带有强烈主观意识。学生通常可以不懂得这幅抽象作品,但是学生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教师可以告诉学生这是画家是利用一种新的方式进行作画。学生必须借助一种正确的评判的方式来重新审视抽象绘画作品。
二、了解一定的美术史知识
首先对于抽象画正确地分析解读,一定要了解艺术发展和风格形成的大概历史线索,西方美术大概经历这几个时期:古典时期—文艺复兴(1300-1600)—后期文艺复兴(1600-1800)—印象派(1830-1900)—后期印象派(1880-1900)—现代艺术(约1900-)。
在后期印象派中之所以出现抽象表现主义绘画。有这样的一个分水岭,文艺复兴之前的是模仿艺术史,那时候所有的绘画艺术模仿熟悉的外部世界。在印象派之后,因照相机的出现,画家意识到绘画不能局限于对现实的模仿,艺术家们开始了新的探索,他们反对逼真的描绘,虽然一些绘画作品上依旧有可以辨识的物象。到了后期印象派中抽象绘画的出现,画面不再有具体物象,仅仅利用线条和色彩排列组合表达画家情绪。它是画家内在想象力的任意发挥。
抽象画的形成也与画家的天生秉性、个人气质和经历有关,最早尝试抽象绘画的康定斯基,从小就对色彩有超乎寻常的偏好,他的音乐体验常常与色彩的感觉交融在一起。他说,他听欢快的音乐时,眼前常常会幻化出飞舞的色形和跳跃的线条。康定斯基最初是以画具象画为主,康定斯基从具象走向抽象也是经历了逐渐孕育、演变的过程的。了解这些都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绘画作品。比如可以向学生介绍康定斯基抽象绘画得以形成的一个小插曲。有一天,康定斯基打开画室的门,突然被一幅画吸引。这幅画完全没有主题,也没有可以辨认的物象,画面全部由明亮的色块构成。最后康定斯基靠近以后,才辨认出它是什么,原来是康定斯基的一幅被侧放着的画。这个无意的体验使康定斯基发现原来没有具体的物象,只靠线条、色形也依旧可以传递出艺术的美感,传达艺术家的内在情感和精神表现的气质。
具体的课堂操作,教师可以采用三种方法:让学生交换对抽象画的观察和意见;学生比较相关的绘画作品;借助美术史知识,克服个人对抽象画欣赏的偏见。在此过程中,教师既是指导者又是合作者,要和学生共同完成欣赏抽象画的任务。
三、寻找画家的绘画语言
欣赏一幅抽象画作品,要了解画家所运用的特殊的艺术语言,画家创作,好比文学家写诗或写小说,但是画家用的是一种比文字更形象生动的语言“美术元素”,这是美术作品的基本成分。这些美术元素是:线条、颜色、形状、肌理、空间和数值。在欣赏抽象绘画中可以通过分析绘画大师们怎么运用美术法则及其作品中的具体表达,从而获得对抽象绘画大师作品的更丰富的了解。例如在欣赏康定斯基的画作《构图,7号》时,初一学生会归纳出绘画语言:(1)自由流动的线条;(2)不规则的很奇怪的形状;(3)鲜艳、明丽的色块,放在一起有一种音乐一样的节奏感;等等。学生在分析、归纳、总结的过程中,可以逐步掌握欣赏抽象绘画作品的方法,积累审美经验,掌握美术绘画语言。
创作体验。在学生对抽象绘画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放开手脚不受具象绘画的比例和形象的限制,大胆地进行创作。以自己的情感体验,借助绘画大师的绘画语言,表现内心的丰富情感。在此创作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自己、理解他人,认识到抽象绘画是另一种表达方式,认识到抽象绘画创作也存在差异性。也认识抽象绘画对于创作者的意义。教师需要去理解学生的创作特点、避免采取强制的方式禁止什么。
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鼓励学生用语言描述自己的作品,表达自己的感情。学生在这种创作体验及师生交流的过程中,发挥了想象、创造力、语言表达及审美能力,全面提高了艺术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