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灯的制作方法如下:
1、先弄张正方形的纸,把四个对角各折一下。
2、沿着折线把纸立起来。
3、然后照着这个样子把四个鱼折出来。
4、折好后把四个尖角向内折进去。
5、折完后顶上是平的,把所有平顶的两个边角按住折一下。
6、把折好后的边鱼收进去。
7、这样就又回到第3步那个样子,把所有新形成的尖鱼都向外折一下。
8、最终基本完成的状态就是这样,如果要去河边,这样带着去就可以了。
9、当我们到了河边,要真正把灯放到河里去时,可以照着这个样子在灯大约一半的位置轻轻按一下,这时灯基本是个八边形,把八个向内的折线都按出来,然后用手指轻轻折出痕迹,一个八鱼形的河灯就出现了。
自己用两张纸折一折就好啦!超简单
一\鬼的种类.
在正法念经所记载有三十六种之多,今介绍如下文:
1、食气鬼——凡是身体虚弱,或病重的人,应有人守护,否则为此类乘机而入,吸取其气,人就会死亡。
2、食法鬼——常于世人劝善之处,闻说善法,就会觉得不饿。
3、食水鬼——常在阴沟或水边,以水为食。因此,幼小孩童,不宜在阴沟或水边游戏。
4、食血鬼——常在屠宰场,或杀鸡杀鸭杀蛇等一切杀生之屠家,或牲畜肉类市场的黑暗处,以血为食,尤喜食人血。对于妇女的月经更感兴趣,故妇女要特别注意,卫生巾要妥善处理,不可乱弃,免结鬼缘。
5、食吐鬼——喜欢与饮酒的人亲近,崇其酩酊大醉,伺其呕吐而饱食恶气。
6、食粪鬼——经常潜于堆粪黑暗之处,食其粪气。
7、食唾鬼——喜欢亲近有吐痰习惯的人,每闻咳嗽声及痰喘囗唾之声,非常高兴,伺其唾痰而食之。
8、食发鬼——喜食婴儿胎发与此婴儿结鬼缘。因此,每于男女婴儿第一次剪胎发,不可因为方便随意乱丢,应当妥为处理。成人之头发,尤其是未婚女子的的秀发,此鬼最喜。打理头发当于室内,并以火焚化,免为鬼食,结上不善鬼缘。
9、无食鬼——经常寻找不着自己所吸食之物,常会感到饥苦难受。
10、希鬼——专门希世人为恶,此种鬼的精神就会感到满足。
11、食肉鬼——专门吃动物死臭的尸体传染毒菌。因此,对于动物死尸,不可乱抛于垃圾桶或水沟、脏乱之处,以免鬼食。
12、食小儿鬼——此鬼吸其小儿之气血,因此,小儿入晚即回家,出外必须与大人同行。
13、伺婴儿便鬼——此鬼对婴儿之便,甚觉香美,时常窥伺,希得食婴便,与此婴终身结缘。所以,为人父母者,必须将婴便收拾于厕所内。
14、伺便鬼——专门吸人类之大便热气。因此,人类不宜在有露天便池及破露的厕所上大便,以免结此鬼缘。
15、食人精气鬼——专门伺候有病苦的人,生命垂危时,吸取人之精气。
16、火炉烧食鬼——伺于火炉食物,吸其食物气味。
17、炽燃鬼——生前为人时,瞠心太重,死后入炽燃鬼类,经常感到烈火中烧之苦。
18、食香鬼——专门喜欢亲近身上有涂抹各种香气的女人,吸其香气,喜崇妇女作邪恶。
19、地下鬼——专门居住于地下洞穴或黑暗之处,尤其阴湿地方。久之渐生疫气,不利于人类生活。
20、疾行鬼——于夜以身靠墙而横行,足不着地,顷刻千里。
21、护身饿鬼——其身体貌俱黑如锅底。喜亲近衰败人家,常崇懒惰妇女,不为灶事,以便栖身于冷灶之内。
22、针口饿鬼——肚大喉细,口如针孔,遇饮食不能下咽,饥火中烧,痛苦不堪。
23、神通鬼——此为鬼中之精灵,专门假借人之灵气,说神话,做鬼事,诱惑世人入迷崇邪,渐离人道,而行鬼道。
24、欲色鬼——此鬼常与好色之徒亲近,崇人邪淫,而鬼得食淫污之物,遇人怀孕,鬼缘投胎,生为人,男喜贪淫,女则为妓,以淫乱人道。
25、住海渚鬼——此鬼常住海水中之小沙洲,伺机取其替代。
26、使执杖鬼——地狱中之一切鬼吏,专执目杖,对犯鬼执行刑罚。
27、住不净巷陌鬼——凡是小巷陌弄,脏乱不净、污浊不堪,臭秽不能令人居住之处,是此类鬼所居之处。
28、住冢间食热炭土鬼——多住墓地,尤喜居古墓。吸食地上土炭热气。
29、树中住鬼——此鬼多居住木中或树下,有时显其灵异,使世人愚迷,而呼之曰树神
30、住四交道鬼——此鬼喜住各处交通旁之阴暗或危险之处,专戏弄心中有恶之人,走失迷路及车祸。
31、旷野鬼——此鬼居于无人旷野之地,平原及山坡,森林山谷均有之。
32、食风鬼——常于夜间出来,吸纳腥风而为食。
33、食火炭鬼——专火炭之气而食。
34、食毒鬼——凡地上之各种毒气,均喜吸其而食。今日世人多用瓦斯,应妥为处理。
35、罗刹鬼——此为恶鬼的总名,黑身朱发绿眼,极其凶恶。女性恶鬼的总称为罗叉私常现为最美丽的妇女,为人不识其为恶鬼。
36、杀身饿鬼——此鬼多系自杀而生,专门寻找机会,助人愚迷而行各种自杀。
二\鬼的习俗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便是中国一年一度的“鬼节”中元,佛教中称为“盂兰节”。相传到了这一天,阎罗王就会打开地狱之门“鬼门关”,让关押的鬼类出来自由活动,直至七月结束才回归地府。因此,民间便盛行在这段时间对死去的亲人进行拜祭招魂,烧冥钱元宝,纸衣蜡烛,放河灯,做法事,以祈求祖宗保佑,消灾增福,或超度亡魂,化解怨气。
许多人都不知道中国“鬼节”的由来,实际上,“鬼节”源自佛教“盂兰盆会”。相传释迦牟尼的弟子目连尊者在未得道前,父母双亡,他十分思念自己的母亲。等到修成之后,他便用天眼通察看地狱,寻找自己的母亲,结果发现母亲已堕入饿鬼道,食物入口,便化为熊熊烈火,苦不堪言。目连很心痛,便去向师尊释迦牟尼请求解脱之法。释迦牟尼训示道,由于你母亲生前罪孽深重,死后堕入饿鬼道,万劫不复,如要解脱,非你一人之力可为,须集合众人力量,方可化解。于是目连历尽艰辛,广集僧众比丘,于七月十五日做了一场盛大的法会,超度地狱亡魂,终于使母亲脱离苦海。
盂兰盆是印度梵语。“倒悬”的意思,本来这个节日与中国的中元没有关系,但刚好中国本土宗教道教的中元地官赦罪日也在这一天,于是“盂兰盆会”的故事与中元相融合,并加入许多中国化的元素,比如与儒家的孝道思想结合,形成了具有教化作用的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中元鬼节。
中国的鬼文化源远流长,在原始社会,人类崇尚万物有灵思想,《礼记•祭法》载:“大凡生于天地之间者皆曰命。万物死曰折,人死曰鬼。”到后来,鬼的概念越来越清晰地从万物有灵论中分化出来,形成独特的文化,构成了庞大的鬼魂体系,如地狱、冥君、十殿阎王和判官、黑白无常、牛头马面、孟婆等冥吏,并集中反映在民间的习俗、节日和鬼故事里。
关于鬼节祭祀的鬼魂,一般分为两种:
一种是恶鬼,就是非正常死亡的鬼,比如杀死、溺死,烧死,吊死等鬼魂,民间称为枉死鬼。恶鬼是鬼魂思想中出现较早的概念。它是原始人类对死亡恐惧的直接反应。原始人对凶死者的鬼魂是相当恐惧的,往往对其进行不同的丧葬仪式,沿及至今,民间还有凶死者不得轮回转世而成孤魂野鬼或打入枉死城永世不得翻身的说法。这类鬼怨气最重,常常出来为祸人间。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后,又在恶鬼里加入了道德观念,即生前造下罪孽或做过昧心事,死后也要打入恶鬼行列。佛教“盂兰盆会”主要就是超度这些恶鬼,让其减轻罪孽,化解怨气,从而减轻痛苦。
还有一种,就是所谓的“善鬼”,主要是死去的祖宗和亲人,这类鬼魂祭祀是祖先崇拜的体现。在原始社会,善鬼的概念与恶鬼是几乎同时出现的,人们认为,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鬼魂非但不会害自己,而且还会在冥冥之中成为本氏族或后代的保护力量。这种思想对中国鬼文化的祭祀和丧葬习俗有很深远的影响,比如清明节和鬼节的祭祖活动,通过仪式,招回死去亲人的鬼魂来享用祭品,并祈求鬼魂保佑和降福。
中国的鬼节与西方的鬼节“万圣节”不同,现代的“万圣节”几乎变成了一个特殊意味的狂欢节,其本身也并不具有缅怀先祖的功能,而中国的中元鬼节,则更具有严肃性和孝教性,并产生不少禁忌,比如在鬼节里,不能独自一个人去河边,以免被溺死鬼拖下水,而成为它的替死鬼;做工程的,这一天不能开工奠基,商店和工厂也不选择在这一天作为开张日子等等。
中元鬼节的活动习俗,人们最熟悉的莫过于招魂祭祖、做法事道场和放河灯三项了。
这里的招魂不同于人刚死的招魂,后者是人死之后,为了使其魂魄归于尸体和墓穴,不至于游离在外成为孤魂野鬼而进行的仪式。前者的招魂则更加世俗化和具有亲切感,是对死去亲人的深情呼唤。祭祖一般在招魂后开始,各地的习俗都不一样,但大部分都有设祭祀酒菜、点香燃烛、烧纸钱等仪式,在祭祀完毕,全家人方可食用祭祀用过的酒菜。
做法事道场,佛家就是“盂兰盆会”,这场超度胜会是佛家普渡众生思想的具体展现,往往办得极为隆重,高僧云集,场面浩大。还往往在期间请戏班上演有关冥界神鬼故事的大戏,比如《钟馗嫁妹》、《白蛇传》等,颇得农村群众的喜爱。
第三项便是放河灯了,这项古老的习俗大约起源于南北朝梁武帝时期,当时只是僧人在放生池里放河灯,后来流传到民间。成为人们表达对死去亲人的思念,对活着的人们祝福的美好习俗。每当中元节的夜晚,人们用纸扎成荷花灯,金鱼灯、小鬼灯、观音灯、元宝灯等各式彩灯,顺流而下,星星点点,闪闪烁烁,把整条河面装扮得美丽如诗。可惜的是,到了现在,除了少数民风古朴的乡镇,人们已经很难看到放河灯的活动了,这些美丽的画面也只能留在记忆里。
中元节的其他习俗,还有跳钟馗、发平安米等,很多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活动。
中元“鬼节”又称“孝子节”,因为佛家的目连救母,本来就是个孝子故事,巧的是道教的中元地官舜帝也是一个大孝子,加上我国儒家一向注重孝道,百德孝为先,所以使中元鬼节蒙上了浓浓的孝教色彩。孝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而佛家的盂兰盆会,也是华夏民族博爱、仁慈精神的体现,在这两点上,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中元鬼节无疑具有其积极意义。
鬼道众生,非常多,不止于上述三十六种。因其鬼界,所受之果报不同。
三\其它
摒弃对鬼文化的偏见
商代的文化是帝王文化,而这种帝王文化的主要特征就是“鬼文化”,在殷人心目中,一切都有各自的神,而天帝则是万物的主宰。为了向这些神祈福,殷人绞尽脑汁,用一切可能的方法祭祀神灵。与此相关的是宗庙的建筑和厚葬的风俗,都反映出殷商民族的强烈鬼神意识。
对于丰都打造“鬼国京都”主题公园一事,大家应该抱以客观的态度。一个工业基础薄弱,农业发展潜力不大的贫困县,发展旅游业势在必行。
丰都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鬼城,它所保留的文化古迹和独特的鬼城文化,都是传统文化中宝贵的文化遗产,后人理应妥善维护、发扬光大。但优秀的地方民俗文化为何被人们误解,甚至遭到各方的批评,应该引发地方政府的思考。
曾到过丰都的游客抱怨:“鬼国神宫到处都是恐怖场景,参观完后想赶紧离开,不想再看。”阴司街上到处销售测字排卦、鬼怪故事等非法书籍。以鬼教人、惩恶扬善的思想并没有得到传播,这与维护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宗旨相去甚远。
“下笑世上士,沉魂北丰都”是诗人李白游览丰都名山“鬼城”之后留下的诗句,向世上之人昭示一个关于生与死、来与去的人生道理。
相传从汉代起,阴长生和王方平两人曾先后在丰都县名山修道成仙,白日飞升。到了唐代,有人误将“阴”和“王”两人的姓连在一起,成为“阴王”,再讹传为“阴间之王”。
经明清小说的渲染,鬼城仿阳间司法体系,营造了一个等级森严的“阴曹地府”,以惩治生前作奸犯科者。虽阎王判官小鬼是传说中的虚妄,但其惩恶扬善的社会教化功能又为人们所称道。
历朝历代的人们在名山上修建了阴阳界、奈何桥、十八层地狱等众多景点,并根据道、佛、儒教的学说,塑造了大量的人、鬼、神的形象,把人不能在阳间实现的愿望和理想以及种种恩怨都放到阴间解决。他们相信善恶之人存在因果报应,生死轮回,教化活着的人多做好事、行善积德、造福人类,来世方能转世升天。
好的文化创意能创造巨大的财富。如何用鬼文化做好文章,就看重庆和丰都当地政府如何把握好这个尺度。
倘若失败,谁来为七亿元的“鬼城”负责?
近日,“重庆投资7亿元打造丰都鬼城”的消息引起广泛关注。据新华社报道,许多网友和当地群众认为投入巨资“装神弄鬼”不值,会助长封建迷信;丰都县有关方面则表示,巨资投入主要是为了当地旅游业发展的需要。《重庆晚报》报道,文化部某副司长在重庆说,他不认同对丰都花7亿元修鬼城的批评,“有人说鬼不好,但是《牡丹亭》、《杜十娘》,还有钟馗,都是鬼文化,重庆把全国的鬼文化集中,以川剧为基础,就能成为品牌,全国人民都会来看。”
关于“挺鬼”和“打鬼”的报道一时间成为争论焦点。有人说,拿鬼说事,不仅欺骗自己,还会助长封建迷信,污染社会环境。也有人说,打造一个鬼主题公园,并不是什么浪费之举,而是一个很有创意的举动。我们向来缺乏的就是这种创意。
或许关于是宣扬封建迷信还是弘扬传统文化的争论不会有尽头。但有一点是必须要问的:倘若投资失败,谁来为7亿元的“鬼城”负责?
花巨资建造的人造景观,在全国不是没有,甚至可以说,不光有而且有一大批。但是这些当初出发点很好的决策,到头来如何了呢?相对于成功者的寥寥无几,失败者却比比皆是。人民网前年报道过的《海南人造景点为何败多成少?》可为先鉴。南山、博鳌、鹿回头都是闻名中外的优秀旅游景点,但不为人知的是,在海南还有许多本可与它们一同风光的人造景观却在门庭冷落中被人忽略和遗忘。东郊椰林、西游记城、灵山游乐园、海口崖州古城等都曾在美丽的设想中建成了,但结果却是在艰难中支撑甚至基本已退出旅游舞台。
许多依靠“设想”建成的人造景观,一旦失败,谁来担责任呢?好像没有听说。一些政府部门的“内在逻辑”是:建成了,是政绩;失败了,是市场行为,与政府部门无关。报道中丰都县旅游局副局长古小弘说:“重庆交旅集团准备投巨资开发丰都旅游资源,重点打造名山景区,使其提档升级。投7亿元发展旅游产业这个说法,其依据是名山景区改造项目业主单位重庆交旅集团的规划。”那么,重庆交旅集团是个什么性质的企业呢?据报道中称,“是重庆市政府直属的国有投资公司,实质上是一个覆盖交通旅游行业的投融资平台,在投融资方面履行着部分政府职能。”这不由得让人想问一问:如果投资失败,谁来担这个责任?由“公司”承担,还是由“国有”承担?
当然,我们都盼着如果这个项目上马,会取得巨大成功,会对当地经济起到促进作用。我们也非常希望恰如文化部那位副司长所说的,“全国人民都会来看”。但是,这种结论是基于什么做出的呢?市场调研显示“全国人民都会来看”?以往经验显示“全国人民都会来看”?还是脑袋一热、一拍脑门,“全国人民都会来看”?懂点逻辑学的都知道,“全国人民都会来看”的前提是全国人民都对鬼文化感兴趣,但这符合事实吗?
随口讲讲“全国人民”是不妨事的,但若以此类设想和一厢情愿为依据,投入几个亿的巨额资金,则让人有点提心吊胆。如果投入几个亿的巨额资金到最后是有人负责的,那么这样的投入也是可以的;但若失败了无人出面、找不着由谁负责,则最是让人有点提心吊胆。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便是中国一年一度的“鬼节”中元,佛教中称为“盂兰节”。相传到了这一天,阎罗王就会打开地狱之门“鬼门关”,让关押的鬼类出来自由活动,直至七月结束才回归地府。因此,民间便盛行在这段时间对死去的亲人进行拜祭招魂,烧冥钱元宝,纸衣蜡烛,放河灯,做法事,以祈求祖宗保佑,消灾增福,或超度亡魂,化解怨气。
许多人都不知道中国“鬼节”的由来,实际上,“鬼节”源自佛教“盂兰盆会”。相传释迦牟尼的弟子目连尊者在未得道前,父母双亡,他十分思念自己的母亲。等到修成之后,他便用天眼通察看地狱,寻找自己的母亲,结果发现母亲已堕入饿鬼道,食物入口,便化为熊熊烈火,苦不堪言。目连很心痛,便去向师尊释迦牟尼请求解脱之法。释迦牟尼训示道,由于你母亲生前罪孽深重,死后堕入饿鬼道,万劫不复,如要解脱,非你一人之力可为,须集合众人力量,方可化解。于是目连历尽艰辛,广集僧众比丘,于七月十五日做了一场盛大的法会,超度地狱亡魂,终于使母亲脱离苦海。
盂兰盆是印度梵语。“倒悬”的意思,本来这个节日与中国的中元没有关系,但刚好中国本土宗教道教的中元地官赦罪日也在这一天,于是“盂兰盆会”的故事与中元相融合,并加入许多中国化的元素,比如与儒家的孝道思想结合,形成了具有教化作用的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中元鬼节。
中国的鬼文化源远流长,在原始社会,人类崇尚万物有灵思想,《礼记•祭法》载:“大凡生于天地之间者皆曰命。万物死曰折,人死曰鬼。”到后来,鬼的概念越来越清晰地从万物有灵论中分化出来,形成独特的文化,构成了庞大的鬼魂体系,如地狱、冥君、十殿阎王和判官、黑白无常、牛头马面、孟婆等冥吏,并集中反映在民间的习俗、节日和鬼故事里。
关于鬼节祭祀的鬼魂,一般分为两种:
一种是恶鬼,就是非正常死亡的鬼,比如杀死、溺死,烧死,吊死等鬼魂,民间称为枉死鬼。恶鬼是鬼魂思想中出现较早的概念。它是原始人类对死亡恐惧的直接反应。原始人对凶死者的鬼魂是相当恐惧的,往往对其进行不同的丧葬仪式,沿及至今,民间还有凶死者不得轮回转世而成孤魂野鬼或打入枉死城永世不得翻身的说法。这类鬼怨气最重,常常出来为祸人间。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后,又在恶鬼里加入了道德观念,即生前造下罪孽或做过昧心事,死后也要打入恶鬼行列。佛教“盂兰盆会”主要就是超度这些恶鬼,让其减轻罪孽,化解怨气,从而减轻痛苦。
还有一种,就是所谓的“善鬼”,主要是死去的祖宗和亲人,这类鬼魂祭祀是祖先崇拜的体现。在原始社会,善鬼的概念与恶鬼是几乎同时出现的,人们认为,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鬼魂非但不会害自己,而且还会在冥冥之中成为本氏族或后代的保护力量。这种思想对中国鬼文化的祭祀和丧葬习俗有很深远的影响,比如清明节和鬼节的祭祖活动,通过仪式,招回死去亲人的鬼魂来享用祭品,并祈求鬼魂保佑和降福。
中国的鬼节与西方的鬼节“万圣节”不同,现代的“万圣节”几乎变成了一个特殊意味的狂欢节,其本身也并不具有缅怀先祖的功能,而中国的中元鬼节,则更具有严肃性和孝教性,并产生不少禁忌,比如在鬼节里,不能独自一个人去河边,以免被溺死鬼拖下水,而成为它的替死鬼;做工程的,这一天不能开工奠基,商店和工厂也不选择在这一天作为开张日子等等。
中元鬼节的活动习俗,人们最熟悉的莫过于招魂祭祖、做法事道场和放河灯三项了。
这里的招魂不同于人刚死的招魂,后者是人死之后,为了使其魂魄归于尸体和墓穴,不至于游离在外成为孤魂野鬼而进行的仪式。前者的招魂则更加世俗化和具有亲切感,是对死去亲人的深情呼唤。祭祖一般在招魂后开始,各地的习俗都不一样,但大部分都有设祭祀酒菜、点香燃烛、烧纸钱等仪式,在祭祀完毕,全家人方可食用祭祀用过的酒菜。
做法事道场,佛家就是“盂兰盆会”,这场超度胜会是佛家普渡众生思想的具体展现,往往办得极为隆重,高僧云集,场面浩大。还往往在期间请戏班上演有关冥界神鬼故事的大戏,比如《钟馗嫁妹》、《白蛇传》等,颇得农村群众的喜爱。
第三项便是放河灯了,这项古老的习俗大约起源于南北朝梁武帝时期,当时只是僧人在放生池里放河灯,后来流传到民间。成为人们表达对死去亲人的思念,对活着的人们祝福的美好习俗。每当中元节的夜晚,人们用纸扎成荷花灯,金鱼灯、小鬼灯、观音灯、元宝灯等各式彩灯,顺流而下,星星点点,闪闪烁烁,把整条河面装扮得美丽如诗。可惜的是,到了现在,除了少数民风古朴的乡镇,人们已经很难看到放河灯的活动了,这些美丽的画面也只能留在记忆里。
中元节的其他习俗,还有跳钟馗、发平安米等,很多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活动。
中元“鬼节”又称“孝子节”,因为佛家的目连救母,本来就是个孝子故事,巧的是道教的中元地官舜帝也是一个大孝子,加上我国儒家一向注重孝道,百德孝为先,所以使中元鬼节蒙上了浓浓的孝教色彩。孝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而佛家的盂兰盆会,也是华夏民族博爱、仁慈精神的体现,在这两点上,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中元鬼节无疑具有其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