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瓷在欧洲的变革其实是源于在与元朝时期的瓷器贸易,当时中国的瓷器开始走入以青花瓷为主导的时代,所以贸易到欧洲后,青花瓷逐渐成为了欧洲的主流瓷器款式。而青花瓷本身的魅力也由此而来,不过对于青花瓷而言,产生还是源于染料的进步和高岭土的烧制工艺的改进,所以当时青花瓷成为了中国的一张独特名片,而被世界所接受。
南宋末期,蒙古铁骑除了正面与南宋军队作战以外,还在中亚与各个小国作战,所以这迫切需要一些成本低并且耐用的瓷器来支撑军队作战,而当时蒙古骑兵从中亚带回来的染料就给景德镇瓷器烧造处一个启发。
如果利用蓝色的染料进行简单绘制,并利用高岭土高温烧制快速形成一种轻而耐用的瓷器,不就解决了军需问题了吗?可当初的军需问题后来成了贵族都追捧的玩物,所以这也一时间兴起了青花瓷热。不过在青花瓷刚刚诞生的那段时间里,青花瓷的图案还是比较单调的,直到元代中叶才形成了较为复杂的瓷画,这给欧洲后来青花瓷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参考。同时在16世纪初,欧洲就已经形成了完备的青花瓷生产工艺走出了属于自己的独特艺术之路。
一、欧洲青花瓷的起步晚但发展快
相比于中国在元朝初期就发展青花瓷,欧洲要晚上400年,也是在中国明代晚期,欧洲青花瓷才自成流派,成为一个独具艺术价值的一体。不过这也是明朝隆庆开国贸易以后带来的发展转变,原本实行贸易壁垒政策的明朝居然主动开国做起了贸易。
一方面是为了弥补嘉靖时代留下的财政赤字问题,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增强国力。所以明朝开国做生意以后,吸引了欧洲大批瓷器生产商,希望明朝能够回购一批,不过明朝的回购不代表欧洲的瓷器水平就已经真正赶上了中国,相反欧洲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所以明朝时期的回购瓷器也是给了欧洲一个信心,让其相信还有有机会可以追上中国的。
明朝外贸促进了欧洲大力生产瓷器,除了意大利的几个瓷器生产企业以外,在神圣罗马帝国内部也有几处瓷器生产点为出口瓷器做准备。虽然同样用高岭土烧造,可是欧洲差的一些功夫却要在后来利用工业化生产工艺的方法来弥补,所以此时出口明朝的瓷器也只能说是处于中国青花瓷的中流水平,远达不到皇室要求的水准。
而同一时期明朝生产的官窑却是远销欧洲给欧洲瓷器生产企业带来了巨大冲击,因为当时不少官窑瓷器的出口依旧是欧洲贵族的一个把玩奢侈品的渠道。相比于欧洲本土生产的青花瓷,当时的明青花瓷不仅在颜料上更胜一筹,并且在瓷画上表达也更为丰富,成为欧洲各家瓷器生产企业所要模仿的对象。虽然当时欧洲在管理上很有优势已经形成了具有规模的股份制公司,可还是不得不承认中国依旧还是比较有优势的,所以这也导致了欧洲青花瓷真正走上了自己的道路。
二、欧洲青花瓷具有独特的绘画风格
虽然欧洲后来的青花瓷脱胎于明代的青花瓷,可是在瓷器绘画上却独具自己的风格,不像明青花瓷那样单调,而当初明青花瓷设计单调图案也是有原因的,那就是明朝在开国时期对贪官打压形成的一贯对策,所以较为简朴的图案有利于明朝进行反腐倡廉的运动,而这项反腐倡廉的工作一直到了万历时期才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变。
明青花瓷开始变得华丽了起来,可是在外貌上这也让欧洲瓷器设计师第一次看到了如此精美但又华丽的青花瓷,所以欧洲的青花瓷艺术也是在明朝万历年间开始走向从模仿到独立创作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中不少欧洲的瓷器生产企业也逐渐脱颖而出成为了当时上流社会的宠儿。
其实最早开始尝试生产青花瓷的欧洲瓷器生产企业在法国,也是应波旁王朝的要求,第一批带有独特欧洲纹路的青花瓷开始出现在欧洲各地。而当时来看,因为瓷器是一个体现实用和珍藏价值的结合物,所以一直受法国贵族的青睐,可是法国当时生产出来的青花瓷并不能严格意义的成为青花瓷,因为它仅仅只是在高岭土的烧造上变得可以逼近中国,可真正赶上并超越中国只是欧洲在绘制图案上有了独特风格以后,形成了一种艺术上的超越。
当然后来因为法国内部的战争导致青花瓷生产量越来越低,最终欧洲青花瓷的主要生产基地几乎都集中在了神圣罗马帝国之中,而最为耀眼的就是梅森和皇家哥本哈根公司了。原本都属于罗马教廷专用的瓷器生产基地,在后来逐渐成为德国统一以后拿的出手的奢侈品,虽然如今奢侈品都是以意大利和法国为主,可实际上在19世纪前,奢侈品集中地主要还是神圣罗马帝国。
当时意大利尚未统一,依旧有爆发战争的可能,所以罗马教廷将主要的工业生产基地几乎全部搬迁到了相对安全的地区,而其中瓷器又是重要的一环,所以瓷器生产基地的搬迁又意味着欧洲瓷器生产基地将主要集中在中欧地区。一方面是上层社会喜欢,另一方面又是瓷器过于昂贵。
而神圣罗马帝国区域内没有什么成行的瓷器加工点,因此在瓷器生产基地搬迁至此以后还要降低瓷器的生产成本是一个主要目的,当然铁矿的匮乏让罗马教廷不得不拿出一部分瓷器来赈济灾民,所以这两家瓷器生产点可谓是承担了诸多使命。可两家生产至今的瓷器生产企业之所以能生存至今,是因为在瓷器普及化中做出了巨大贡献而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同时又能保证自己的利润水平,可谓是一举两得,所以这两家瓷器生产企业在当时却是不折不扣在运作国家体制。
三、欧洲青花瓷的绘画风格差异巨大
欧洲青花瓷的画风差异巨大,这是留给不少第一次看欧洲青花瓷的观众的印象,因为欧洲青花瓷在绘画上更加偏重于形象表达,所以在欧洲的青花瓷,更加偏重于绘画艺术的直接表达,不少青花瓷上甚至出现了一整幅写实的画,这也是代表青花瓷在欧洲的发展其实更加偏重于写实性艺术而已,所以在绘画上就如此。
不过对于欧洲较早一批生产青花瓷的梅森瓷器而言,现在都可以看到其风格艺术,在瓷器上印一个logo就出厂,在欧洲生产青花瓷早期因为技术不成熟,所以有一段时间被迫只能采用简单性的logo表达,只表达自己为官窑瓷器的身份就可以了,所以不少欧洲瓷器收藏家都很关心瓷器的出产地问题,无非也就是对于品牌问题的纠结而已。
同样的问题在中国的官窑上却不会出现,主要还是中国的官窑不仅印有国家独一无二的时期性标志,而且官府烧造的瓷器,无论在图案的复杂性还是艺术性表达上都是民间瓷器所不能相比的,所以在中国瓷器的发展中,自从元代选择景德镇以来就一直没有改变过生产基地。
而在欧洲则不然,虽然早在16世纪就开始生产青花瓷,可是生产基地上一直不稳定,这也与罗马教廷的选择有关,如果罗马教廷选择了所需要的生产基地,那么不少诸侯国也无法干涉,正如同原本的意大利的生产基地搬迁到了神圣罗马帝国一样,表面上是对战争的避难,实际也是对诸侯国的变相征税。
部分诸侯国也利用这个机会烧造仅属于罗马教廷的专用瓷器,获得了罗马教廷更多的经济支援,所以也有了日后德意志的强大,不过当时罗马教廷并没有想这么多,它仅仅只是一种对诸侯国的变相征税而已。以至于会不会促进地区的资本主义发展,它变全然不管也不顾,最终导致了管辖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越来越大,这也是导致局部战争的一个诱因。
但不可能否认自从在烧造瓷器的基地搬迁至神圣罗马帝国以后,瓷器的发展更加迅速了,将写实的画搬进瓷器中也是诸侯国们打算回馈罗马教廷的一种方式,而它最早则是源于奥地利赠送给罗马教廷的礼物,以便于稳定奥地利在神圣罗马帝国中的主导位置,可是这样一来就打开了青花瓷绘画的新篇章。
四、欧洲瓷器绘画得益于颜料技术的进步
欧洲发展青花瓷不足百年就发展出了独具特色的瓷器绘画体系,主要还是得益于颜料的进步。欧洲化学工业在16世纪有了一次质的进步,也是这一次进步让欧洲在瓷器制造水平上快速赶超了当时的主导者中国,虽然当时中国也在瓷器绘画上大有改进,并且也是瓷器烧制革新的一个时代,可是与欧洲在化学工业上的进步相比还是稍有一点落后,因此颜料的生产速度比不上欧洲,质量也不如欧洲鲜艳,所以如此一来欧洲烧造的青花瓷开始占据市场有利位置。
因此到了17世纪,中国陷入动荡的时期,欧洲在青花瓷生产上便更进一步,也开始占据市场的主流地位,而欧洲这些瓷器生产基地真正成为企业还是到了18世纪初,因此神圣罗马帝国来了一次整体性改革,而改革的推动人就是当时波旁王朝的外交官员,他建议神圣罗马帝国也要与法国一样做国有资产改革,改成股份制公司,比较有利于国家征集资金,以及动员战争。
这样一来,神圣罗马帝国也做出了相应了的改革,于是有两个大型的瓷器生产企业诞生了,当时也都在神圣罗马帝国。一个在丹麦的哥本哈根,也是皇家哥本哈根的雏形;一个在维也纳,也是德国梅森瓷器的雏形。所以这两个欧洲瓷器生产巨头也是在后来国有企业改革中形成了股份制公司,不过这并没有影响到他们生产瓷器,在成立公司以后生产瓷器变得越来越讲究独特性,而梅森瓷器也是第一个印有本公司logo的瓷器生产企业也是代表了当时罗马教廷的选择,在当时也是绝对的奢侈品。
皇家哥本哈根的发展与梅森瓷器类似,但也得益于颜料工业的进步,因为在此之前它仅仅只是丹麦皇室自营的一家小作坊而已,每年的生产量比较低所以在颜料工业进步以后,皇家哥本哈根也做出了改革,引进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与梅森瓷器相比,它算是北欧地区规模最大的瓷器生产企业,也是在市场上与梅森瓷器竞争最为激烈的一个。
皇家哥本哈根是最早学习梅森瓷器首先在瓷器旁印一个公司的logo,然后再进行其他的瓷器绘画。不过皇家哥本哈根的瓷器绘画很特别,这种波浪形的纹饰,是不少人对皇家哥本哈根的第一印象,后来也是鉴别它的主要图案的方法,本意还是更加突出这个公司文化与品牌文化的信念,所以在品牌文化上,梅森和皇家哥本哈根都比较占有文化优势。
当然这也是当时对付市场上强劲对手中国瓷器的方法,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中国瓷器在艺术绘画上可谓是花样繁多,所以在当时中国无论是民窑还是官窑相比于这边些本土生产瓷器的公司而已都是具有压倒性优势的。因此这些公司原先打算以数量取胜,后来又形成以绘画风格来取胜,总之两者都表现出欧洲在瓷器发展上要取胜于中国瓷器就必须通过加强印象的logo,以及集中的产品数量和迎合欧洲人欣赏水平的瓷器,这样才能做到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虽然欧洲青花瓷起步较晚,可是发展比较快,比较具有地方特色,最后还形成了股份制的制造瓷器公司,这些都体现出欧洲在瓷器发展水平上其实并不落后于中国,只是在一袭技术上的瓶颈突破以后走上了与中国瓷器发展差异比较大的路线。
习惯将瓷器作为一个绘画的工具,而中国则喜欢将瓷器作为身份的一个象征性表达。二者虽然有目的重合之处,可是欧洲更加偏爱于企业文化以及艺术的表达,所以权力在官方瓷器上表达并不多,而中国则不然,权力在瓷器上有一个完美的表达闭合,比如官窑和民窑有着巨大差异等等,这都是体现权力导致了价值的不同,而欧洲则是由里至外用艺术表达的独特性来显示出瓷器的价值所在,这也是后来欧洲瓷器受追捧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