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姜维,蜀汉后期最厉害的两个猛人,武力值极高,而且能征善战,皆为可用之才。但在诸葛亮眼中,这两人有天渊之别。对魏延,诸葛亮甚至有杀之而后快的想法;对于姜维,诸葛亮却是选为接班人,大力培养。之所以这样,原因有三:1、魏延年龄偏大,2、魏延桀骜不驯,3、魏延性格跋扈。
1、魏延年龄偏大。
魏延具体的出生年月,难以考证,但我们可以根据相关史料推算出魏延的年纪和诸葛亮相差不大。魏延归附刘备的时间是建安十六年,那年诸葛亮30岁。魏延归附刘备之前,跟刘琮、韩玄等人混过,而且有一定的功劳。他归附刘备时,是自带队伍的,证明混得很不错。三国、一个出身平庸的人,想混出头,是需要时间的。由此可知,魏延归附刘备之时,年龄起码20+。也就是说年龄和诸葛亮差不多。因此,从年龄来讲,魏延已经没有太多的培养价值了。
2、魏延桀骜不驯。
魏延的桀骜不驯,是出了名的。诸葛亮见到他人时,就认为他是反骨仔,欲除之。魏延,在军事上,经常和诸葛亮有冲突,认为诸葛亮是个胆怯之人,阻碍自己建功立业。对面如此不服管教、经常冲撞上司的人,再大度的上司,也不会喜欢这样的人,更加不会培养他作为接班人。
3、魏延性格跋扈。
魏延性格跋扈,也是臭名昭著,远播千里,远在东吴的孙权都听说过他性格跋扈的恶名。作为一个合格的领袖,必须能够团结绝大多数人和力量。魏延的性格,嚣张到没有朋友,得罪几乎所有的人。这样的性格,是不合适做领袖的,所有诸葛亮不选魏延作为接班人。
姜维死之前说出了诸葛亮为什么选择他做接班人的人原因。就是因为姜维和诸葛亮交手的过程中,姜维表现出了顽强的意志,虽然当时的姜维处于劣势,但是姜维一直在想办法取得胜利。姜维这种不轻言放弃的精神适合蜀国的国情,当时的蜀国是三国最弱小的国家,诸葛亮六出祁山就是为了尽快的解决魏国。时间拖得越长,对蜀国越不利,后来诸葛亮看到自己无法实现中兴大汉的梦想,只能把这个愿望寄托给姜维,蜀国面临魏国就相当于姜维面临诸葛亮,诸葛亮相信姜维也不会放弃蜀国。
事实证明诸葛亮的选择是正确的,姜维成为诸葛亮的接班人之后,一直在为蜀国的发展努力。姜维同样有匡扶汉室的抱负,姜维确实是一个可造之材,文武双全,姜维在面对魏国是越战越勇,败了再战,从不言败。
反观魏延,他在第一次见诸葛亮的时候,诸葛亮就对他下了定论。魏延第一次见诸葛亮和刘备,就把他的原来的主公韩玄杀死了,这给诸葛亮留下了非常不好的印象,这是不忠的表现。这样的人是不能得到重用的,诸葛亮第一次见他就想杀了他。
姜维为了完成诸葛亮的梦想,九出祁山。在九伐中原当中,姜维也经历了很多的挫折,但是他从来没有想过放弃。刘阿斗开城门投降,可是姜维并没有气馁死心。他策反了钟会,打算做最后的挣扎,在计策失败后,姜维视死如归。姜维最后没有选择投降,姜维对汉室忠心不二。 而是以身殉国,
因为魏延这个人心思比较重,以后可能不太好管理和控制。
魏延这个人比较聪明没错,但是太拥兵自重,所以很难管理以后的朝堂。
诸葛亮要的是接班人,而魏延虽然聪明,但是太难以管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