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将造山动力学过程与盆地形成和盆地性质改变紧密联系起来,以“羌塘盆地东部中新生代沉积特征与动力学演化”为题,主要是基于以下几方面考虑:
1)研究区地处冈瓦纳大陆北缘、欧亚大陆南端、扬子板块西缘的构造衔接部位,是羌塘近东西向构造带向“三江”横向构造带的转换纽带。漫长的地质历史中残留下来的沉积盆地与造山带彼此镶嵌,地质构造复杂,岩石圈结构独特,盆地多旋回演化脉络清晰,盆山耦合关系密切。盆地构造格局转换过程中残留下来的丰富的地质构造现象详尽地记录了青藏大洋岩石圈扩张与消亡、洋-陆俯冲、弧-陆拼贴、陆-陆碰撞及物质资源再分配的全过程,因而使这里成为研究东亚构造格局及其演变,探索青藏高原形成过程和隆升机制、青藏大陆岩石圈动力学演化的关键部位,也使其成为验证、发展和完善活动论构造观,创建固体地球系统科学新理论,构建大陆岩石圈演化新模式的最佳野外实验室和突破口。可以说,当代青藏高原地球科学研究的重大理论创新点、地球动力学问题的争论焦点和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在羌塘。
2)地层是盆地沉积建造的实体,是盆地形成和动力学演化的示踪剂。研究区中新生代地层发育较连续,生物化石丰富,沉积体系转换复杂,构造古地理变迁频繁,盆地结构和构造型式多样,不同时期原型盆地类型和性质转换的历程清楚。通过对区内中新生代地层学的研究,尤其是地层中所赋存化石指示的地质时代和形成环境、沉积体系及其时空变化、地层序列中的不整合关系,以及火山喷发活动时代的精细厘定,对于建立造山过程的时间坐标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构造古地理研究是划分该区不同时期造山过程中构造古地理单元及沉积体系空间配置关系、反演造山作用极性的重要基础。以上这些沉积学特征为更深层次地揭示青藏高原这一敏感地区的构造演化及其深部动力学机制提供了坚实基础。
3)羌塘东部中新生代盆地是以前中生代地质为背景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盆地内的碎屑物质记录了物源区的类型、性质和古构造背景;盆地内中新生代充填序列映射了造山动力学过程与盆地沉积建造之间的耦合关系;盆地中不同构造层次的变形特征为反演羌塘陆块构造-热事件序列提供了佐证。详细研究与造山作用相关的沉积盆地中物质记录和变形序列,对于恢复造山带演化过程中古动力条件和古构造环境,阐述沉积盆地的形成发展与大陆动力学之间的耦合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4)区内晚三叠世中酸性岩浆侵入活动强烈,新生代钾玄质岩浆喷发事件在青藏高原北部极富特色,是研究藏北高原形成过程中壳-幔物质相互作用的深部地球动力学探针。通过剖析岩浆岩中所蕴藏的、与盆山转换相关的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年代学信息,为恢复造山作用极性、重塑盆地结构与性质、盆地形成演化的地球动力学背景提供深部地质信息。
因此,青藏造山带大陆动力学研究急切呼唤羌塘盆地沉积地质学和盆地沉积动力学研究的介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