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余华小说《活着》你有什么看法?

2025-04-13 01:39:32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活着》是一本让我从头至尾都深感无奈甚至是无言的作品,曾经让我一度无法继续阅读下去,不是因为福贵的亲人一个个从他身边离去,而是因为作者给主人公福贵一点喘息的机会都没有,哪怕是一点点!从福贵的好赌,就注定了他不会有好的结局,但万万没有想到是这样的结果,家到底中落,父亲的离世,母亲的病危,被抓了壮丁,回乡后母亲的离世,女儿因病变成聋哑人,这样的福贵就已经难以承受了,但是,还没有完……接下来,儿子有庆的死,妻子家珍的病,女儿凤霞生孩子大出血而死,女婿二喜工作时被压死,外孙的死,一桩桩一件件的接踵而来,试问,谁能承受?也许只有福贵才可以吧!

回答2:

《活着》是一篇读起来让人感到沉重的小说。那种只有阖上书本才会感到的隐隐不快,并不是由作品提供的故事的残酷造成的。毕竟,作品中的亡家,丧妻,失女以及白发人送黑发人这样的故事并不具备轰动性。同时,余华也不是一个具有很强煽动能力的作家,实际上,渲染这样的表达方式是余华一直所不屑的。余华所崇尚的只是叙述,用一种近乎冰冷的笔调娓娓叙说一些其实并不正常的故事。而所有的情绪就是在这种娓娓叙说的过程中中悄悄侵入读者的阅读。这样说来,《活着》以一种渗透的表现手法完成了一次对生命意义的哲学追问。

回答3:

《活着》读后感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余华
是啊,余华说的没错,人是为了活着而活着。
毕竟, 生的终止也不过是一场死亡,死的意义不过在于重生或永眠,死亡不是失去生命,而是走出时间,而活着是自己去感受活着的幸福和辛苦,无聊和平庸;幸存,不过是旁人的评价罢了。
《 活着》讲述了一个地主的儿子福贵因为赌嫖败光了家产,母亲因病逝世,女儿凤霞因病聋哑,妻子家珍患上软骨病不能下地干重活,儿子有庆为救县长夫人抽血过多而死。女儿凤霞嫁给偏头二喜,生下苦根后因出血过多而死。然而生活的打击并未停止。妻子家珍因为受不了这严重的打击而长眠于地下,二喜因为工作时被水泥板夹住而死,苦根因为吃不到豆子而死。福贵暮时只与一头老牛相伴,身边一个亲人也没有。
自始之终,福贵在生活中偶然得到的一丝温暖,都会被现实的残酷击碎。
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庆死前的那段描述:
医院里的人为了救县长女人的命,一抽上我儿子的血就不停了。抽着抽着有庆的脸就白了,他还硬挺着不说,后来连嘴唇也白了,他才哆嗦着说:

  “我头晕。”

  抽血的人对他说:

  “抽血都头晕。”

  那时候有庆已经不行了,可出来个医生说血还不够用。抽血的是个乌龟王八蛋,把我儿子的血差不多都抽干了。有庆嘴唇都青了,他还不住手,等到有庆脑袋一歪摔在地上,那人才慌了,去叫来医生,医生蹲在地上拿听筒听了听说:“心跳都没了。”
凶了抽血的人两声后,便又去救县长夫人了
读了这个片段后,我突然明白了,那时社会的黑暗与人的弱点息息相关,权力,利益和红尘的荣华富贵蒙蔽了人们的双眼,

活着,为了活着而活着。
生命中其实是没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静静地活着,有一丝孤零零的意味。
《活着》的结局是悲惨的,但是道理是深刻的。我们要学习福贵那种永远不因为现实的打击而低声下气的精神。
记住,活着,为了活着而活着。


这是我最近写的

回答4:

‍‍《活着》这本书,是我所看过的所有书籍中不算特别厚的,但是整个的故事情节却是让我非常记忆犹新的,看着福贵从一个纨绔子弟一步步沦落成孤苦老人,内心的感触是非常多的,看到福贵被救然后返乡与家人团圆,我看到了希望,但当我看到他的母亲因病去世,女儿因病成为聋哑人,我又哽咽了!看到凤霞和二喜结婚我看到了希望,但是当我看到凤霞因生孩子大出血而死,我又困惑了,这样往返交替,一次次的看到希望,却又一次次的厄运来袭,我真的挺痛恨余华的!‍‍

回答5:

读完全书,其实最让我感受到一种沉默的力量,是福贵的妻子家珍,出身富贵人家,样貌不凡,嫁给福贵之后没有过上一天的好日子,不管是在福贵嗜赌到后来破产,还有被抓去当壮丁的那两年,到后来经历儿女的离去,这一个女人总在支离破碎的千钧一发,去承受或许比福贵承受得多的苦难,这也是旧时代很多妇人都有的一个特性,隐忍,这反映了女性的伟大之处,她很好地诠释了什么是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