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脑性瘫痪的治疗是多方面的。主要的治疗在于肌肉训练、语言训练和心理治疗。矫行手术仅能作为一种辅助性的治疗手段,而且在手术前、后均需要不断的进行各种康复治疗。食物要容易消化吸收,营养丰富,要选高蛋白质的食物,理应多食维生素高的食物,因维生素A能增强身体的抵抗力,促进大脑的发育。维生素B族能提高机体各种代谢功能,增强食欲,维生素D能帮助钙的吸收和利用。要多吃蔬菜和水果,少吃脂肪肥肉,饮食要有定时。语言训练:纠正患儿呼吸、发声等基本动作开始,从舌操、呼吸、口内鼓 气吹泡入手,逐渐双音短句等,逐步提高患儿的语言沟通能力。运动功能训练:包括控制头部训练,支撑抬起训练,翻身训练,坐位训练,膝立位和 高爬,站和立起训练等。穴位按摩:应用中医经络理论与脑部的功能分区相结合,运用手法改善大脑功能,促 进患儿大脑功能重建,还可改善患儿四肢畸形,从而改善运动功能。爬行训练:适用于不会爬行和年龄较小的患儿。
脑瘫是孩子出生前后因为各种原因所导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临床上常用的治疗脑瘫的方法有,第一,综合康复疗法,包括运动疗法和神经电刺激疗法等。第二,药物疗法,口服或注射药物保护神经细胞,加速神经兴奋传导。第三,手术矫正,对于严重脑瘫的患儿进行肌肉肌腱,骨性的矫治手术。
病因
引发小儿脑瘫的原因有很多,具体归纳为以下几点:父母亲吸烟、酗酒、吸毒、母患精神病,孕期患糖尿病、阴道出血、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前置胎盘、先兆流产或服用避孕药治疗不孕的药物、保胎药等;高产次、早产、流产史、双胎或多胎等,胎儿发育迟缓,宫内感染、宫内窘迫,胎盘早剥,胎盘功能不良、脐带绕颈、产钳分娩、臀位产产程长、早产儿或过期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生后窒息吸入性肺炎,缺氧缺血性脑病、核黄疸、颅内出血、感染、中毒及营养不良等。
2临床表现
患儿突然僵硬:在某些体位,如在仰卧位时给孩子穿衣,屈曲他的身体或拥抱他时感到困难。松软:婴儿的头颈松软抬不起头来。将他悬空抱时,他的四肢下垂。婴儿很少活动。发育迟缓:学会抬头、坐和运用双手却迟于同龄孩子,可能用身体某一部分多于另一部分,如:有些患儿常用一只手而不用双手。进食差:吸和吞咽差。舌头常将奶和食物推出。闭嘴困难。异常行为:可能好哭、易激怒、睡眠差,或者非常安静,睡得太多,或者3个月时还不会笑。
治疗脑瘫最好的方法
1.早期症状
(1)新生儿或3月婴儿易惊、啼哭不止、厌乳和睡眠困难。
(2)早期喂养、进食咀嚼、饮水、吞咽困难,以及有流涎、呼吸障碍。
(3)感觉阈值低,表现为对噪声或体位改变易惊,拥抱反射增强伴哭闹。
(4)生后不久的正常婴儿,因踏步反射影响,当直立时可见两脚交互迈步动作。3月龄时虽然可一度消退,但到了3个月仍无站立表示或迈步者,既要怀疑小儿脑瘫。
(5)过“百天”的婴儿尚不能抬头,4~5月挺腰时头仍摇摆不定。
(6)握拳:一般生后3月内婴儿可握拳不张开,如4个月仍有拇指内收,手不张开应怀疑小儿脑瘫。
(7)正常婴儿应在3~5月时看见物体会伸手抓,若5月后还不能者疑为小儿脑瘫。
(8)一般生后4~6周会笑,以后认人。痉挛型小儿脑瘫患儿表情淡漠,手足徐动型常呈愁眉苦脸的样子。
(9)肌肉松软不能翻身,动作徐缓。触摸小儿大腿内侧,或让小儿脚着床或上下跳动时,出现下肢伸展交叉。
1.临床分型
(1)痉挛型以锥体系受损为主。治疗脑瘫最好的方法
(2)不随意运动型以锥体外系受损为主,不随意运动增多。表现为手足徐动、舞蹈样动作、肌张力失调、震颤等。
(3)强直型以锥体外系受损为主,呈齿轮、铅管样持续性肌张力增高。
(4)共济失调型以小脑受损为主。
(5)肌张力低下型。
(6)混合型同一患儿表现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的症状。
2.按瘫痪部位分型
(1)单瘫单个肢体受累。
(2)双瘫四肢受累,上肢轻,下肢重。
(3)三肢瘫三个肢体受累。
(4)偏瘫半侧肢体受累。
(5)四肢瘫四肢受累,上、下肢受累程度相似。
这个问题应该属于中医辨证了 没什么最好的办法 只能对症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