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明亡于天启,亡于万历,亡于嘉靖,但明的灭亡应该说是各种因素造成的,纵观明朝后期,嘉靖炼丹不务朝政,而万历三十年不上朝,天启大权旁落,造成党争,而崇祯确实很勤政,但他不太会用人,明末虽然天灾人祸不断,但是还是有不少的人才,崇祯十几年频繁的换首辅可看出他对大臣的猜忌,袁崇唤的死应该是崇祯和大臣关系的缩影,最后几年,崇祯没有解决一些以前遗留下来的问题和当时的一些天灾人祸以及当时越来越严重的农民运动,这是明朝灭亡的直接原因
一个朝代的灭亡可以简单的归于帝王吗?大臣呢?
繁盛就说是因为有名臣,衰败就归于帝王昏庸。常听说那个大臣给皇帝背黑锅,可在史书上给大臣背黑锅的皇帝更多!
没错,明末是积重难返,可债却不应过多过于皇帝,而是文官体系的彻底败坏,就像两晋的士族体系一样,已经将自身的利益看的高于一切,无论将国家卖给谁都干得出来,五胡时第一次将北方卖给了外族。而明末的官员在国家危难时皇帝下令捐款也都推脱没有,可闯贼进京时,一家抄出上百万两,更不要说满清入关以后,望风而降的更多,因为它们照样当官!(个人觉得明末的党争虽然黑暗残酷,但却是对国家政治制度,选官制度的推进的重要阶段,是一次艰难的蜕变,可惜因满清入关流产了,如若不然就会像隋唐推行科举一样出现一个盛世,虽然隋朝也是因为推行科举而亡,触犯了士族的根本利益,李唐就是关中大士族)
“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勿伤百姓一人。” 这是崇祯的遗言。
再看看“我不管日本人在东北杀多少人,运走多少粮食和煤,只要不让我当大清的皇帝我就不会心甘”(参加溥仪自传“我的前半生”)
是的,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原因有以下几点:1,到明末,整个明朝死气沉沉,明朝历经数百年,但留下的积弊众多,不是一个皇帝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2,明朝从武宗皇帝开始,个个都是不争气的,神宗皇帝更是长达二十几年不上朝,再加上有魏忠贤这样的奸臣当道,忠良被埋没;3,崇祯虽然勤政,但很多处理朝政的方法不当;4,那时,东北有满清兴起,南方又有农民起义军,整个明朝内忧外患。当然,历史是客观的,明朝的灭亡不应该是崇祯一人的错。崇祯勤政没有错,他想励精图治也没有错,但他所面临的王朝已经千疮百孔,错就错在他生在那个本不该属于他的朝代。
1 崇祯虽然勤政 但是性情暴戾 不信任大臣 很多决定都十分草率
2 崇祯年间局势十分严肃 西有暴民 东有后金 能维持那么多年已经很不容易
3 天启年间 大明已经被弄得鸡飞狗跳 民不聊生 崇祯很难处理这个烂摊子 所以有“大明之亡 亡于天启”的说法
只能说 气数已尽 崇祯回天乏术
1、帝国末年,内忧外患。帝国末年,积重难返,贪污腐败,民不聊生;内有李自成等农民起义,外有满清起于东北。
2、崇祯刚愎自用,猜忌多疑。明崇祯朝内阁大臣更换频繁,贤良莫得用,又枉杀忠臣,如袁崇焕,且自以为是,不听良言,如李自成本想与明议和归顺明朝,崇祯不听。
3、庸人当道,贤明四散。崇祯不能用人,朝内多庸人,武不能战,文不能谏,国难当头,无人支天。
4、天灾四起。每年都有灾祸,但是帝国晚年的灾害就成了灭国的火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