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
朱自清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鷁首徐回,兼传羽杯;欋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
《荷塘月色》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写景抒情散文。读完这篇文章,一幅清新、美丽的画面浮现在我们面前:溶溶月色,田田荷叶,亭亭荷花。诗、情、画高度和谐地统一,读之如品美酒,愈品愈觉浓香醇郁,让人陶醉其中。
谈友谊 ---梁实秋---
朋友居五伦之末,其实朋友是极重要的一伦。所谓友谊实即人与人之间的一种良好的关系,其中包括了解、欣赏、信任、容忍、牺牲……诸多美德。如果以友谊作基础,则其他的各种关系如父子夫妇兄弟之类均可圆满地建立起来。当然父子兄弟是无可选择的永久关系,夫妇虽有选择余地,但一经结合便以不再仳离为原则,而朋友则是有聚有散可合可分的。不过,说穿了,父子夫妇兄弟都是朋友关系,不过形式性质稍有不同罢了。严格地讲,凡是充分具备一个好朋友的人,他一定也是一个好父亲、好儿子、好丈夫、好妻子、好哥哥、好弟弟。反过来亦然。
我们的古圣先贤对于交友一端是甚为注重的。《论语》里面关于交友的话很多。在西方亦是如此。罗马的西塞罗有一篇著名的《论友谊》。法国的蒙田、英国的培根、美国的爱默生,都有论友谊的文章。我觉得近代的作家在这个题目上似乎不大肯费笔墨了。这是不是叔季之世友谊没落的象征呢?我不敢说。
古之所谓“刎颈交”,陈义过高,非常人所能企及。如Damon与Pythias,David与Jonathan,怕也只是传说中的美谈吧。就是把友谊的标准降低一些,真正能称得起朋友的还是很难得。试想一想,如有银钱经手的事,你信得过的朋友能有几人?在你蹭蹬失意或疾病患难之中还肯登门拜访乃至雪中送炭的朋友又有几人?你出门在外之际对于你的妻室弱媳肯加照顾而又不照顾得太多者又有几人?再退一步,平素投桃报李,莫逆于心,能维持长久于不坠者,又有几人?总角之交,如无特别利害关系以为维系,恐怕很难在若干年后不变成为路人。富兰克林说:“有三个朋友是最忠实可靠的——老妻,老狗和现款。”妙的是这三个朋友都不是朋友。倒是亚里斯多德的一句话最干脆:“我的朋友们啊!世界上根本没有朋友。”这句话近于愤世嫉俗,事实上世界上还是有朋友的,不过虽然无需打着灯笼去找,却是像沙里淘金而且还需要长时间地洗炼。一旦真铸成了友谊,便会金石同坚,永不退转。
大抵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臭味相投,方能永以为好。交朋友也讲究门当户对,纵不像九品中正那么严格,也自然有个界线。“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裘马自轻肥”,于“自轻肥”之余还能对着往日的旧游而不把眼睛移到眉毛上边去么?汉光武容许严子陵把他的大腿压在自己的肚子上,固然是雅量可风,但是严子陵之毅然决然地归隐于富春山,则尤为知趣。朱洪武写信给他的一位朋友说:“朱元璋作了皇帝,朱元璋还是朱元璋……”话自管说得很漂亮,看看他后来之诛戮功臣,也就不免令人心悸。人的身心构造原是一样的,但是一入宦途,可能发生突变。孔子说,无友不如己者。我想一来只是指品学而言,二来只是说不要结交比自己坏的,并没有说一定要我们去高攀。友谊需要两造,假如双方都想结交比自己好的,那就永远交不起来。
好像是王尔德说过,“一个男人与一个女人之间是不可能有友谊存在的。”就一般而论,这话是对的,因为如有深厚的友谊,那友谊容易变质,如果不是心心相印,那又算不得是友谊。过犹不及,那分际是很难把握的。忘年交倒是可能的。弥衡年未二十,孔融年已五十,便相交友,这样的例子史不绝书。但似乎以同性为限。并且以我所知,忘年交之形成固有赖于兴趣之相近与互相之器赏,但年长的一方面多少需要保持一点童心,年幼的一方面多少需要显着几分老成。老气横秋则令人望而生畏,轻薄儇佻则人且避之若浼。单身的人容易交朋友,因为他的情感无所寄托,漂泊流离之中最需要一个一倾积愫的对象,可是等他有红袖添香稚子候门的时候,心境就不同了。
“君子之交淡若水”,因为淡所以不腻,才能持久。“与朋友交,久而敬之。”敬就是保持距离,也就是防止过分的亲昵。不过“狎而敬之”是很难的。最要注意的是,友谊不可透支,总要保留几分。Mark Twain说:“神圣的友谊之情,其性质是如此的甜蜜、稳定、忠实、持久。可以终身不渝,如果不开口向你借钱。”这真是慨而言之。朋友本有通财之谊,但这是何等微妙的一件事!世上最难望的事是借出去的钱,一般人为最倒霉的事幼莫过于还钱。一牵涉到钱,恩怨便很难清算得清楚,多少成长中的友谊都被这阿堵物所戕害!
规劝乃是朋友中间应有之义,但是谈何容易。名利场中,沆瀣一气,自己都难以明辨是非,哪有余力规劝别人?而在对方则又良药苦口忠言逆耳,谁又愿意别人批他的逆鳞?规劝不可当着第三者的面前行之,以免伤他的颜面,不可在他情绪不宁时行之,以免逢彼之怒。孔子说:“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我总以为劝善规过是友谊的消极的作用。友谊之乐是积极的。只有神仙和野兽才喜欢孤独,人是要朋友的。“假如一个人独自升天,看见宇宙的大观,群星的美丽,他并不能感到快乐,他必要找到一个人向他述说他所见的奇景,他才能快乐。”共享快乐,比共受患难,应该是更正常的友谊中的趣味。
世上有比友情更令人感觉温馨的吗?
好酒难得,好友更难得。
朋友就是朋友,绝没有任何事能代替,绝没有任何东西能形容——就是世界上所有的玫瑰,再加上世界上所有的花朵,也不能比拟友情的芬芳与美丽。
要衡量武侠人物的价值与意义不能用一般的标准,他是孤独的人,在人世上自成一个系统。他们的孤独不是无助的,无可奈何的孤独,而是一种倔做的、辽旷的孤独。他们的系统也和一般社会一样,有好的,有坏的,有可爱的,也有可恨的。但是他们最重义气,那种肝胆相照,至死与共的义气,比爱情比一切的感情更伟大、更感人。
你明明知道你有朋友在饿着肚子时,却偏偏还要恭维他是个可以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是条宁可饿死也不求人的硬汉。
你明明知道你的朋友要你寄点钱给他时,却只肯寄给他一封充满了安慰和鼓励的信,还告诉他自力更生是件多么诚实宝贵的事。
假如你真是这种人,那么我可以保证,你唯一的朋友就是你自己。
朋友,还是这个世界上最令人愉快的东西。
友谊,更是这个世界上最不能缺少的东西。
对一个情绪低落的人来说,朋友的一句鼓励,甚至比世上所有的良药都有用。
假如你曾经认为一个人是你的朋友,那么这人就永远都是。友情是累积的,爱情却是突然的。友情必定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爱情却往往在一瞬间发生。
世上有比友情更令人感觉温馨的吗?
爱情?爱情的感觉,应该是甜蜜。温馨,绝对是友情的感觉。
有许多的朋友之间都是这样的,虽然经常相处在一起,却从来都没有想到过要去发掘对方的往事,当然更不会想到要去发掘朋友的隐私。
江湖道上的朋友们,以意气血性相交,只要你今天用一种男子汉的态度来对我,就算你以前是个王八蛋,也没他妈的什么关系。
你要交一个朋友,就得了解他的脾气,他若有缺点,你应该原谅他。
不错,一个人难受时,不拿好朋友出气拿谁出气?好朋友若不能谅解他,谁还能谅解他?
情人虽是新的好,但朋友总是老的好。
朋友永远第一,朋友的事永远最要紧。
人,只有在自己最亲密的朋友面前,才最容易做出错事。因为只有在这种时候,他的心情才会完全放松,不但忘了对
别人的警戒,也忘了对自己的警戒。
一个最容易伤害到你的人,通常都是最了解你的人,这种人常常是你最亲近的朋友。
只有真正的友情,才是永远明朗,永远存在的。
你若有个朋友,花了两天的功夫来找你,脸上带着种你未见过的疲倦和表情……
那么你就算是个超级酒鬼也会尽量想法子使自己保持清醒的。
只要大家真正能够了解友情的存在,就什么都不必再说。好酒难得,好友更难得。
没有朋友,死了算了。
有的人与人之间,就像是流星一样,纵然是一瞬间的相遇,也会迸发出令人眩目的火花。
火花虽然有熄灭的时候,但在蓦然间所造成的影响和震动,却是永远难以忘记的,有时甚至可以令你终生痛苦。
高贵的对手,实在比高贵的朋友更难求。
有的人与人之间,就好像磁石和铁一般,一遇上就很难分开,这大概也就是别人所说的缘份。
岁月匆匆,忽然而逝,得一知心广死亦无憾。
生有何欢,死有何惧,得一知己,死而无憾。
江湖人是一种什么样的人呢?
在某一方面来说,他们也许根本不能算是一种人,因为他们的思想和行为都是和别人不同的。
他们的身世如飘云,就像是风中的落叶,水中的浮萍,什么都抓不住,什么都没有,连根都没有。
他们有的只是一腔血,很热的血。
他们轻生死,重义气,为了一句话,什么事他们都做得出。每个人都必须为某些事付出代价——朋友问永恒不变的友情和义气,一种一言既出永无更改的信约,一种发自内心的亏欠和负疚,还有一种两情相悦生死不渝的爱情。
朋友贵在知心,只要他是真心与我相交,我又何必计较他用的是真名,还是假名。
交朋友并不一定要交能够互相利用的人。
不是仇人,就是朋友。
我若杀不了你,就交你这个朋友。
这是古往今来所有武林大豪杰共同的原则。
这世上不但有肝胆相照的朋友,也有肝胆相照的仇敌。仇敌与朋友间的分别,就正如生与死之间的分别。
一个若是还肯去替他的老朋友找酒喝,这个人总算还不是无可救药的。
一个人往往会在最奇怪的时候,最奇怪的地方,和一个最想不到的人交成朋友,甚至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这种情感是怎么来的?
一个人可以“不为什么”去交一个朋友,不计利害,不问后果,也没有目的。可是等他交了这个朋友之后,他为这个朋友做的,已经不是“不为什么”了,而是为了一种说不出的感情。有了一种有所必为,义无反顾的勇气和义气,为了一种对自己良心和良知的交代,为了让自己夜半梦回时不会睡不着、为了要让自己活着时间心无愧,死也死得无憾。
朋友就是朋友,朋友绝不分好坏,因为朋友只有一种。如果你对不起我,出卖了我,你根本就不是我的朋友,根本就不配说这两个字。
朋友两个字的意义他虽然还不能完全了解,因为他以前从来没有交过朋友。
可是他有一股气。
一股侠气,一股血气,一股义气。
就因为这个世界上还有些人有这么样一股气,所以正义才能击败邪恶,人类才能永远存在。
眼睛里有沙粒,就会流泪的。
《高山仰止》
作者:如月仙子
羡慕一座山,生长得巍峨雄壮、直矗云天。
仰首望上去,湛蓝的天空下,阳光灿烂地做着背景,勾勒出高山那悬崖峭壁奇石怪垒的身架,更是把人们所有的崇敬和赞叹都写在了高处。
感情丰富的人,多半会被感动,会想起一个英雄,会去膜拜那远胜于人类的崇高,发出"噫吁嚱,危乎高哉!"的感叹;
豪气冲天的人,多半会被激动,会攅起力量去攀爬,去征服,当站在了一览众山小的峰顶时,便会被自己感动,会发出"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的得意之语;
更有踏遍千山万水的思想家,从一座山,看沧海桑田的变幻,看人世间的无常,
便觉"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
恰逢了万里无云的日子。
未及想自己属哪种类型的观山人,便被飞机引领着置身群山之上了。
从舷窗俯瞰地面,莽莽群山在春日的辉映下,正呈现出淡紫的颜色。
北方的山不似南方的葱绿。尤其是在经历了从西伯利亚而来的严冬的横扫后,朔风扯去了那些并不丰厚的枝叶,山脊上就只剩了嶙峋的骨骼和坚硬的精神了。
春天来了。
太阳不再冷冷地在天空把自己印成一个图案,而是暖暖地活转回一些情意,羞涩地给大地传达着些许的暖意,令得坚冰开始熔化。从山沟沟里就氤氲出一些若有若无的雾气来,或浓或淡地缭绕在峰脊沟壑之中。
自上而下地这样看山,一道道梁,一重重岭,密密排排地铺陈在大地上,好似看着一群冬闲的汉子们,举着烟袋锅簇蹲在一起,闲磕着话头晒太阳,酝酿着那即将到来的春耕。全然没有"陵岑耸逸峰,遥瞻皆奇绝"感慨。
便羡慕天上高飞的鹰。
因为有了更高的打量,便对这地面上的高耸奇绝有了一颗平常心,即使是落在沟壑,也不必高山仰止地唏嘘。
因为,它们只要一振翅,便可胜过那"望山跑死马"的人间好汉了。
飞得越高,视野里所容纳的山便越多。
在天上的人看来,那静谧山脉的绵延起伏,只便做了手掌心的纹路,又像是一池吹皱了的水波,看不出崇高,也看不出伟大。
那阳光下淡紫色的温柔,还不如更高处所看到的乌云,层层堆积翻卷着更来得壮观和惊心动魄些。因为,看的人知道,这些黑压压在脚下翻卷的情绪,终会氤氲成风暴雷电,倾注到大地上给生灵带来恐惧或灾难。
而那静谧的山野,却千年万年的守候着。一样的山,一样的水,一样的春夏秋冬,一样的风景,重重迭迭、似曾相识。
当群山越来越像一盆静止的水浪的时候,才想起寻找人的踪迹。
便从山脚下刻痕般蜿蜒的河流两岸分辨出一些端倪。
村落房屋,像是被风儿携来的沙砾,闲散地搁置在平原处,歇息着旅程的劳累。仿佛再一阵风,便又会携了走,再不知落到何处。
其实也知道,那些房基也是为了百年后代而建立的;那屋顶里也是有生命的,悲欢离合的脚本忙碌着一个个的生命过程。有时,平凡的日子里就有人会生出天大的爱恨情仇,惊心动魄地在人间传诵着。
可是,那心魄毕竟不是大地的,也不是天的。
在天的眼里,没有那盈盈一汪泉水的眼眸;没有那一副铁打英雄的身躯;更没有那一座"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的高山。
人间细小的喜悦和哀愁即使是能声震群山,又怎么能打动那更在日月齐眉之处的天呢。
如果,我们不能听见一枝折梅在手中哭泣的声音,那么,上天又如何能听得到我们的哀号?
他那颗心太大了,大到了拉近一点点日头,北半球就是春天了;大到随意写一个字,便要占着无数的山岭了;大到吟诵了一个音符,便要由地球上全体的生灵和谐共鸣才能应和得起来……
我想,人类学了那鹰,能在天空飞翔的意义,也许不在于能早早地拥抱那人、早早地身处那景,也许是为了让我们借天的高度俯首看我们自己,让我们省得把那人、把那山、把那琐碎的故事都抛开,空下一颗心,风筝般地扶摇而上,而上……
终至借了天的眼,不必为一座高山而仰止,而是能看到他为我们早已写在大地上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