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三观"到底是用以自省还是区分他人

2025-03-27 21:45:21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作者:匿名用户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6114969/answer/240359543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三观的语源
见 维基百科。
三观是个政治创造的词。
我当时比较了三观与其他政治创词流行度的区别,简单分析了下原因(这里与问题无关不赘述,下同)。
然后还比较了百度百科对维基百科该词条的跟进抄袭和改造。
2.三观的语义
主要就是把三观分类: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大部分中国语境下的“三观”是价值观。
然后我分析了三者被“三观”替代频率的不同。
3.三观的应用
分析三观出现场景的认知状况和意欲浓度。
4.嘲讽
最后我稀里哗啦嘲讽了一番用(不是“喜欢用”而只是“用”)“三观不正”的人。
从上可知,我对问题本身的回答是2,也就是“三观”主要用来替代“价值观”,所以是把衡人的尺子。我是反对网络上“道德只律己,法律律人”的说法的,道德就是用来律人的,只不过它律人的形式和法律不一样。任何说“道德只律己”的人都不可能做到这点儿,他们只是表达了自己不愿意被他人道德律而已。
扩展说一个与大众认知不同的观点:
自省不是出于道德而是出于智力。
我们做一个思想实验,全世界就剩下一个人类,他是被可以提供营养但没有智力的机器养大的,他也没有接受任何语言相关的知识。那么他会自省吗?会,他第一次摸到火缩手是本能,他之后不再主动摸火就是自省了。
所有的道德自省都只是智力自省的一种表现形式,其内在的道德观念不是由自省产生的,而是与生俱来的。
有人会说,孩子不会给别人分享玩具和零食非常自私,我们通过教育让他学会了分享,提高了道德素质,这说明道德是可以后天改变的。
真的是这样吗?孩子的分享只是表面行为,他可能内心依然不舍甚至怨恨父母,他是因为如果不分享出这部分利益会从父母那丧失更多利益才分享。不是每个孩子都紧抓心爱的玩具,有的孩子从小就乐于分享,还有的孩子对分享感到痛苦但依然要求自己分享。
夸大教育的作用,把教育出的表面行为当做被教育者的本质,反而是违背教育的目的。
对于问题补充的回答,由4可知我是反对以“三观不正”评判人的。但不是出自道德虚无主义或者道德相对主义,而是功利主义。
这种粗暴简单的价值观划分,在表面上提高了青年人进入社会的效率,提供了一套简易伦理学。但在深层上他不利于青年人的个人发展,并且会阻碍社会整体的思想流动。
另外作为评判人的常用语,模糊的语义范围降低了人们的沟通效率。
更重要的是,它在这个被儒家统治了2000多年的土地上,作为一个由官方到民间的标志,在重新召唤单一价值观。儒家在中国长期对伦理解释的垄断,是标准三观出现的文化基础,只不过现在又结合物理主义和西方现代主流伦理,构成了新的儒家地位的伦理观。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和现今政治、文化的影响,对于“三观”而言是面杰出的镜子,但是习惯或者说沉溺于此的人不愿去照,他们还会嫌在意的人小题大做呢。而这个政治创词可以一枝独秀地生存下来,且针砭者不多还常反因贬被贬,绝不是可以无视的。
任何有敏锐嗅觉的人,都应该意识到这对于中国社会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如果不能更好地革除这种因素,加强人们对中国多元化和稳定性的自信,那么我们要走的路就还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