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而上学是指哲学中探究宇宙万物根本原理的那一部分,在中国,也称作玄学,它和我们通常说的孤立、静止看问题的思维方式是两个不同的东西。
形而上学的主要问题包括,世界的本原是什么,宇宙万物的生成和演化,时间和空间的本质,自然界的规律法则,灵魂是否存在,人与宇宙自然的关系,自由意志等。总之,存在,虚无,宇宙,灵魂,自由意志……所有玄之又玄的问题,都属于古老的形而上学话题之一。所以,形而上学在中国,也有另一种称呼,就是“玄学”。
中文名:形而上学
外文名:metaphysics
同义词:玄学 哲学 神学 第一哲学
产生依据:东方《易经》 西方《形而上学》
繁体字:形而上学
注音:ㄒㄧㄥˊ ㄦˊ ㄕㄤˋ ㄒㄩㄝˊ
拼音:xíng ér shàng xué
地位:第一哲学
属性:哲学术语
拉丁语:metaphysica
希腊语:φυσικάμετά
希腊语:physikámetá
意思:在自然学(或者说物理学)之后
形而上学:最初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一部著作的中译名,后转为哲学名词。从黑格尔开始,把形而上学用作反辨法的同义词。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形而上学的特点是同孤立、静止、片面、表面的观点去看世界,否认唯物辩证法所主张的事物因内部矛盾引起发展的学说。形而上学的思想在古代即已产生。在欧洲流行于15世纪后半期至18世纪。当时,科学家们将自然界划分为各个部分,并从外部分门别类地加以考察。这种思想方法,由培根和洛克从自然科学移植到哲学上就造成了当时哲学的一个特殊的局限性。
欧洲语言中的“形而上学”来自希腊语,如英语的“metaphysics”。
中文译名“形而上学”取自《易经》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语。通俗的讲,形而上学有两种意思。一是指用孤立、静止、片面、表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二是指研究单凭直觉(超经验)来判断事物的哲学。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即机械唯物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