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怎么面对孩子的物质欲望和情绪发泄?

2025-03-31 08:06:47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回答2:

植竣妈妈: 家有一个女孩子5年级,平时还算比较懂事,乖巧。这几天遇到了一个问题,我不知道如何处理,很纠结.麻烦植竣妈妈在百忙之中能指点一二。 女儿看中了一个SD娃娃,连娃娃,衣服等,大概要800多元。女儿非常想要,但考虑到这个娃娃价位不低,于是拒绝了她。当时她还我和产生了不小的冲突,我以为她已经死心了,不会再要求了。但今天她又向我提起,而且向我提出了条件,说她不马上要求买,而且正正式式的给我写了一个“协议”。她说自己不想要马上得到,可以等,并且答应我几个条件:比如她做到一些我要求她做到的事情,比如尽量少玩电脑,(平时不玩,周末也有时间限制),看完我要求她看的比较难看懂的书等等;并且把自己存的400多元零花钱拿出来,她说平是的零花钱也是瞎用掉的,用在一起我再贴点钱给她买,她可以等到,等到六一儿童节等等的条件,只要我先答应了她。我当时一口拒绝了,觉得她想要得到一样东西,一定要得到,很不喜欢她这样的性格。她我和协商,我也不和她讨论,告诉她就是没有,不同意,不给买。因为之前道理也讲过了,她也听不进去,再加上年初刚给她买了一个大件手机,直接就是不同意,没有条件,不想给她留有希望,所以就不和她协商了。她很难过,我也没有理会她,烧晚饭去了。 问题1:我到底该不该给女儿买这个SD娃娃? 经常看到一些育儿专家和有经验的妈妈说,把孩子的爱好看得比什么都重要,是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有一些妈妈说,不能无条件的满足孩子的欲望,要“适当不满足”,“延迟满足”等等。说实在的我也纠结,我也不知道要不要给她买,虽然我很坚决的拒绝了她。 继续说上面的事情,女儿被我拒绝后伤心的走掉了。吃晚饭的时候,她情绪也很稳定,只是有一点小小的失望。女儿做作业前,突然听到老公声音很愤怒叫女儿过去,并且把我也叫了过去。这时我看到女儿在小黑板上写了很多泄愤的话,什么“死得越快越好……,什么一年有365天,一天有24小时等等”乱七八糟的话。老公以为女儿在骂我们,非常的愤怒。我看了也非常的愤怒,劈头盖脸把女儿骂了一通。女儿也被我们骂的蒙了,她说她不是骂我们,就是想发泄情绪,我后来也和老公解释,说她只是有瞬间的情绪,我说我有时愤怒的时候也会有一瞬间这样,但不是真实的想法。但老公不这么认为,她觉得她行为很偏激,不能轻易原谅,说我的想法也是偏激的想法。 女儿被我们骂了之后很“老实”,但我却非常非常的伤心,不知道如何处理这些事情? 问题2:女儿的这个情绪是不是非常不正常? 我知道这次的事情给了我很大的冲击,现在教育孩子很迷茫。、植竣妈妈的回答: 这是妈妈没有跟上女儿的成长带来的烦恼。这件事里,有两个主要逻辑:第一是该不该满足孩子的欲望;第二是孩子该如何发泄她内心的愤怒和不满。 关于该不该满足孩子的欲望,我个人有一个观念,那就是养育孩子过程中,作为家长,要充分满足孩子的情感欲望,选择性或者延迟满足孩子的物质欲望。 充分满足孩子的情感欲望,是指多陪伴孩子,充分和孩子沟通交流,在亲子关系上,让孩子感觉到愉悦舒畅,被理解和被信任,孩子心理是安全、安心的状态。换句话说,就是对孩子充分地爱与接纳。在这一点上,并不需要多大的物质投入。守护着他们,亲切的看着他们微笑;耐心地陪他们一次又一次玩简单的游戏;望着他们的眼睛,充满爱意地跟他们温和对话;唱首小曲给他们听;和他们一起蹦跳一起大笑一起做鬼脸;看护着他们摸爬滚打;拥抱他们,亲吻他们,肯定他们的每一次尝试;给他们提供可以摸索尝试的机会和空间;允许他们犯错;在告诉他们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规则后,温柔而坚定地执行他们可以做到并且应该执行的规则。如果父母能这样陪伴和对待孩子,那么,这个孩子的心里的安全感建设就会比较好,这样的孩子内心会比较淡定,性格相对更包容大度。 情感上,我们可以尽一切努力满足孩子,让孩子对父母的爱深信不疑。但是物质上,我则认为在保障孩子必要的正常需求后,富余的可有可无的其他物质需求,可以是选择性给予或者延迟给予。文中的这个孩子,仅仅从妈妈的描述看的话,已经懂得通过有条件地延迟满足自己来和妈妈达成协议,应该说,这是非常值得赞许的。而妈妈的困惑,就是在选择性给予上,心里没有底。 对信中类似的欲望满足,如果我是这个妈妈,我会有几个衡量的条件。第一是这个娃娃对孩子来说,具有什么样的意义?我会问孩子是为什么喜欢它?喜欢它的哪些地方?我会从和孩子的对话中去衡量,这种喜欢的理由有多少正面或者积极的意义?也就是说,让我们把下判断的重心放到欲望背后的意义上。是虚荣攀比,人有我也得有;还是真的被它某个地方打动了,被深深吸引了,希望拥有它,陪伴它,研究它,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非常需要它。如果是前者,我会跟孩子沟通喜欢和拥有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欣赏和喜欢很多东西,但不是别人有的好看的东西我们都必须拥有。需要和想要之间,是有距离的,我们要学会合理地地判断和权衡这个合理的区间值。反之,如果是后者,经济条件允许的话,我会考虑满足孩子。我会让孩子意识到,他的正当的需求和愿望,妈妈都会在能力范围内尽量帮助他,满足他。如果妈妈的经济实力不足以满足孩子某个愿望,我也会客观地告诉他真话,对他说我非常抱歉,我们的经济状况暂时还没有能力达到这一步。这时候,孩子无疑是多少有点遗憾的,不过我会让孩子把遗憾变成希望,我会说希望你好好努力,学得一身好本领,将来长大了,你凭着自己的能力去实现这个愿望。这对孩子来说,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延迟满足呢? 信中的妈妈无疑是有点孩子气的,既没有去追寻孩子非要这个娃娃的真正原因,也没有给孩子一个不能购买的合理的解释。仅仅就是凭什么你说要,我就得给?这样的对峙心态,无疑是让孩子不服和伤心的。孩子对妈妈的不理解,一开始是积极进行谈判沟通,她希望通过有条件的妥协来为自己努力争取妈妈的应允。我是非常欣赏她这一点的,这本来也是妈妈和她进行深入沟通的良好机会。但很遗憾,妈妈没有这样做。她生硬武断地拒绝了孩子,这既让孩子感到伤心,也对妈妈不予购买的理由感到非常不服气。 这时候就进入到下一个逻辑,孩子应该如何发泄她内心的愤怒和不满? 回想我们的少年时代,有没有被父母误会和不理解过?有没有愤怒过?那时候我们是怎么表达我们的愤怒的?如果我们自己就是孩子,我们希望怎么样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愤怒?让我们回到自己的童年换位思考一下吧。 现在有两种观念,一种是说,要引导孩子把情绪发泄出来,千万别憋在心里,怕憋出毛病,所以鼓励孩子发泄情绪;一种是觉得情绪需要克制和隐忍,不希望孩子过于任性和自我,因为在这个社会生存,需要更多的圆融和忍耐甚至妥协。 我个人觉得,凡事都是过犹不及,我比较中庸,两者之间,希望可以有一个相对合适的平衡。我觉得,一个人的性格,应该是收放自如的,过于收和过于放,都不可取。所以,当孩子偶尔因为太累了或者外面受了委屈等,找个借口跟我闹别扭的时候,我会比较宽容,对他说:“你去哭一场吧,大声把你的委屈和不满哭出来,吼出来都可以,妈妈不怪你。”我很希望也会鼓励他扯开嗓子大哭一场。但是当他做错一道题被我指出来,他不服气,用歪理跟我辩解,但是互相说理时他明显输道理而急得眼眶发红的时候,我会对他说:“请你不要因为情绪而影响你客观理性的判断,先控制一下你的情绪,抛开那种觉得做错了不好意思没面子的感觉,再冷静地想想这些思路本身哪个更合理。”小竣是个很要强对自己要求比较高的孩子,所以我会反复告诫他,错了是不要紧的。我需要反复向他说明:我给他指出错误本身,绝对不是要否定他这个人,这是两码事。没有人保证自己做题绝对不会错,那是不可能的,接纳自己的不足,然后再有诚意地改正就好了,没关系。千万不要把自己的面子和做错题这件事混淆在一起,让自己迷失。真正自信的人,都是能客观理性地对待自己不足的人。 信中的小姑娘是个文笔很好热爱写作的孩子,所以她通过在小黑板上书写心情来表达自己的愤怒,我觉得是一种很值得肯定的表达方式,比大哭大闹斯文多了。就这种方式本身,我是非常欣赏的。但是有一点要引起妈妈的重视,那就是她那句“死得越快越好”,这里隐隐让我感觉到在这孩子的性格里或者认知上,可能有些许偏激或者过于刚烈的地方需要调整和疏导,对生命或者对长辈似乎少了那么一点的敬畏之心。

回答3:

你好!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最重要的老师,但目前中国家长在这方面是严重缺失的。

方法/步骤:

1. 1岁前让孩子的需要得到信任满足感:

孩子会觉得生长在一个安全的地方。长大后,会是一个开朗及信任别人的人。

2. 2岁-3岁让孩子得到支持及尊重满足感:

孩子会获得充满自信能力的感觉,觉得他自己对这个世界有一份影响力。

3. 4岁-5岁让孩子主动表达情绪:

孩子会发展出一份健康的好奇心。

4. 6岁-11岁鼓励孩子学习:

鼓励孩子学习并表示孩子与其他孩子有同样的能力,孩子将会受到激励而变得有活力。

5. 12岁-21岁鼓励孩子去探索和寻找自己的定位:

允许孩子去探索自己的梦想及感觉,尝试新的想法,他会发展成为一个接受自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