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士大夫清玩风气和帖学的盛行,影响书法创作,所以,整个明代书体以行楷居多,未能上溯秦汉北朝,篆、隶、八分及魏体作品几乎绝迹,而楷书皆以纤巧秀丽为美。至永乐、正统年间,杨士奇、杨荣和杨溥先后入直翰林院和文渊阁,写了大量的制诰碑版,以姿媚匀整为工,号称“博大昌明之体”,即“台阁体”。
士子为求干禄也竞相摹习,横平竖直十分拘谨,缺乏生气,使书法失去了艺术情趣和个人风格。台阁体书法,对于有才华的书法家来说,是一种无形的束缚,是对书法抒发情性本质的悖反。明初书法的繁荣,以及台阁体的风行,是由于统治者大力干预的结果。当这种干预日渐削弱时,书法的发展局势便发生了变化——进入了明代中期的阶段。
到了成化、弘治时期,台阁书法已渐渐走向穷途末路,变得僵硬刻板,毫无生命力;书法家们也认识到台阁体的危害,转而师法晋唐,以畅情适意、抒发个人情感为目的的书风重又开始抬头,并逐渐成为明中后期的主流。这一时期的书法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成化、弘治时期台阁体渐次消弭、过渡、转变的阶段,以李东阳、沈周、吴宽为代表;正德、嘉靖时期以吴门书法为主体的真正代表明代中期书法的又一书法昌盛时期。以祝允明、文徵明、王宠等人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