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展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各地政府大力支持,利润非常可观,导致策划公司盲目办展,重复办展,只求数量不求质量,甚至有些展会因招展工作做的不好临时下马,这种恶性的发展,导致展会遍地开花,质量参差不齐,真正做大做强的展会少之又少。营销模式单一,现在的招商员基本等同于话务员,招商的工具仅仅局限于电话,很多身边的朋友抱怨招商不是人做的,不是工资低(招商提成很高20%左右)而是工作台乏味。专业人才稀缺,真正接受过系统培训的专业人才很少,这是先天性决定的,国内大学很少有会展专业,教育的不到重视,自然人才质量起不来。
硬件及配套设施跟不上,现在有能力办展览的城市大多集中于一线城市,只有这种大城市才具备大型展会举办所需要的场地及配套设施,没有这些硬件来支持展览,就算世界杯给你办你也办不下去。作秀展会太多,一般政府举办的展会,作秀成分很重,完全是劳民伤财,不计成本。10年泛珠江三角州合作与发展论坛在福州举行,当全场展台搭好后,遇见了全国性的大洪水,各省省长都忙着抗洪救灾,无法如期赴会,组委会决定让我们把刚刚打好的展台全部拆掉,行内人都知道,展台是一次性的,拆掉之后就用不了了,大概两个月后一样的东西用重新制作搭建,就为了省长看那么一眼。浪费了千吧万。
加入WTO后,国内各个行业面临的最大现实问题就是全球化,会展业也不例外。与其它行业相比,中国会展业是一个壁垒相对较少的行业。因此,入世后会展业所受到的冲击肯定不会象金融、农产品、制造业等行业那样强烈,但不强烈不等于没有影响。服务贸易总协定要求各成员国对服务贸易执行与货物贸易相同的无歧视和无条件的最惠国待遇,作为一种特殊的服务行业,会展业自然也要受此协定的约束,入世能给国内会展业带来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办展技术,尤其是在会展业的配套服务部门怎样分工协作、会展业与旅游业如何实现有效对接等问题上可以提供新的参考依据,这势必会提高国内会展管理部门的调控水平。面临入世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中国会展界应做好两方面的准备,即对内抓紧制定行业法规,对外尽快熟悉国际规则。
信息化趋势,信息化既是中国会展业与国际接轨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也是会展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里的“信息化”有两层涵义,一是要尽可能地掌握国际会展业最前沿的东西,包括行业最新动态、理论研究成果、展会信息或专业设备等;二是在会展业中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技术,以提高行业管理和活动组织的效率。人类社会已经迈入知识经济时代,作为第三产业成熟后迅速兴起的会展业更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知识经济的主要标志就是信息化,正如美国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所说――“世界正在变成一个小家”。中国会展业要实现信息化发展还有许多事情可做。首先是加强与国际会展组织或世界知名会展公司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并定期向国外发布我国的会展信息,以及时掌握全球会展业的最新动态。其次,在会展业中积极推广现代科技成果,逐步实现行业管理的现代化、会展设备的智能化和活动组织的网络化。最后,充分利用国际互联网(INTERNET),推动国内会展业的信息革命,如开展网络营销、举办网上展览会等。
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是中国会展业的黄金十年,一线会展城市的会展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会展业的西风东渐几乎成为国际共识,国际会展业的焦点从美国德国转移到了香港、新加坡乃至后来的北京、上海。08年的奥运会和10年的世博会更是将第一个十年推向了最高潮。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里,中国会展业由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发展,西部和中部会展中心城市的崛起成了大势所趋。
资本和金融的介入让收购兼并活动越发活跃,整个行业在过去的几年中有了从春秋向战国发展的趋势,更多的合作和合纵连横,产业由大向强发展有了比较明朗的趋势。然而近两年在华南,部分展会从广州向深圳的迁移,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的落成让部分北京展会的南迁,华南部分展会的北上,整个市场就又一下子“乱”了起来。乱就有机遇,可以我认为,整个会展业有点像近几个月的中国股市,如果说第一个十年的市场是一个2000-4000多点的快速攀升阶段的话,那第二个10年就是从4000-6000乃至更高点位的慢牛。所以说从宏观来说,前景看好并没有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