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三):为什么把《登幽州台歌》选

2025-04-04 03:32:41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唐诗三百首》(三):为什么把《登幽州台歌》选入七言古诗卷?

和生活中很多拉郎配的现象相仿,文学中也有“貌似不合理”的情况存在。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明明只有五言、六言,却“偏偏”被归类到七言诗的大家庭。其实,读者唯有养成深入探究的学习习惯,读诗时不被浮云遮蔽眼,才能从“不合理”的表象中寻觅出合理的一面。这,无疑也给我们的品诗过程增添不一样的味道。

陈子昂那首《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两句五言,两句六言,并没有一句七言,而蘅塘退士孙洙竟把它选入七言古诗之卷首,真令人难以索解。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以口语开头,显得冲口而出。在幽州台这具体场合,“古人”两字便包涵了燕昭王和乐毅的故事。那是得意者,而陈子昂自己则是失意者。历史和现实碰撞,多少憧憬,多少悲怆!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后两句仍是口语,显得全篇一气呵成。在无尽时空里,扔下孤零零的怀才不遇者,他的感受如何?是怨还是慕?是认命还是抗议?下一步该怎么办?陈子昂的志士情怀就寄托于其中,这种情怀显然也是激越的。

须知,中国古代诗学积累了深厚的“以声为用”的经验。诗人明白,五言诗句是比较平和的,七言则比较激越。举凡事态比较复杂的,感慨比较深沉的,心境比较豪宕的,特别愤世嫉俗的,有所歌颂或有所鞭挞的,诗人都选择七言来写。

由此推想,当时是面对一大难题:这是一首必须选入的诗。但如选入五言古体,它很不平和,因而很不恰当。选入六言?六言有先天缺陷,不成体。所以,只好勉强选入七言。根据么?就是这诗的激越情绪和七言诗非常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