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冲
因为林冲武艺高强,富有正义感,侠肝义胆,嫉恶如仇,同时又有奉公守法、忍辱负重、软弱善良的一面。
林冲的才能和社会地位,使他养成安于现状、软弱动摇的思想性格。他不满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社会现实的黑暗,明知自己受了天大的冤屈,也只是淡淡地说一句“我因恶了高太尉”而已,并且自认是“罪囚”。对李小二,尽管有恩于他,还“恐怕玷辱”。甚至在调他去草料场时,他不但没有意识到是新的阴谋,反而认为是“好差使”,还想“唤个泥水匠来修理”草屋,求“神明庇佑”等,这都说明他的心地善良、安分守己和随遇而安,还有服完刑后与家人团聚的幻想。
然而,他毕竟是一个耿直、磊落、血气方刚的汉子,是一个“摸不着便杀人放火”的“性急的人”,他的“涵养”也有一定的限度。所以当他得知陆虞候前来追杀时,先是“大惊”,要“叫他骨肉为泥”,既而“大怒”,带刀“一地里去寻”。
当他明白火烧草料场的真正原因时,再也无路可走,“便逃得性命时,烧了大军草料场也得个死罪”。只有拼个你死我活,才可能绝处逢生。一声断喝,表明林冲思想性格终于爆发出质的飞跃。
经过这场血的洗礼,他彻底摆脱了温良恭俭让的君子之风,走上反抗的道路。林冲性格的发展和生活道路,深刻地揭示了“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的生活真理。
就个人而言,我最喜欢的人物莫过于“花和尚”鲁智深了。“智深”是五台山文殊院智长老在其落发为僧时所赐“灵光一点,价值千金。佛法广大,赐名智深。”他俗家名为鲁达。在书中出场时,在渭州经略府提辖。提辖是个什么官呢,在当时主要负责一地兵员训练和缉盗治安。
相对他的江湖称呼“花和尚”而言,我更喜欢称他为鲁提辖。尤其身为地方官员,在得知辖区内居然有人欺男霸女,当时就要“打死了那厮”,而不是以势压人,利用权力曲线解决这个问题。在冷静下来之后,又细细思量怎样在解决郑屠夫之后,如何能逃脱,最大化把自己置身事外,而不像他的好友武松那样,打死西门庆和潘金莲后主动投案。这也是鲁提辖的可爱之处,“这厮诈死,洒家和你慢慢理会。一头骂,一头大踏步走了。”我敢保证,当时走到没人地方后,咱们的鲁提辖绝对是收拾好行囊就跑。
为什么说好人有好报呢,在鲁提辖逃亡途中,遇到了他之前救下的金氏,此时金氏已嫁赵员外为妻,赵员外把他介绍给了五台山文殊院的智真长老。于是便开始了“花和尚”的生涯。也算是和鲁提辖做了个割断。但称呼可以割断,但是性格企能变化。咱们的鲁提辖在清规戒律下的苦闷,憋屈终于在某一天爆发了。下山痛饮,对酒当歌。可是这种行为再加上他的酒后肆意,文殊院他是待不下去了。于是智真长老便遣他去了东京相国寺,这才有了他此生最光芒万丈的时刻,“倒拔垂柳”。同时也结识了他的好兄弟“豹子头”林冲。在野猪林解救林冲之后,便拉开了他上梁山的序幕。
关于鲁提辖的生平事迹,我就不再多表,毕竟大家熟的不能再熟了。但鲁提辖那种嫉恶如仇、粗中有细、勇武过人、肝胆相照的性格却是鲜活地展现在我面前,令我神往。乃真英雄也。
《水浒传》里我最喜欢武松,因为:一是仪表堂堂;二是本领高强;三是充满智慧;四是豁达洒脱。
武松和林冲形成鲜明的对比,林冲遇事总是瞻前顾后、顾虑重重,一味隐忍、退让,结果把自己逼入人生的绝境。而武松则不同,他遇事豁达洒脱,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从来不会瞻前顾后,前怕狼后怕虎的。武松初到孟州牢城营时,一帮囚徒早早地提醒他要知晓牢城营里的潜规则,早点使些银子给差拨和管营,让他们免了一顿杀威棒之苦。后来又提醒他,或许是晚上才下手。武松一不做二不休,该吃的吃,该喝的喝,该洗澡就洗澡,该睡觉就睡觉。到后来他才知道原来是管营施恩有求于他。就这段时间,换作一般人,早就心里七上八下、整日惴惴不安了。
林冲
因为林冲武艺高强,富有正义感,侠肝义胆,嫉恶如仇,同时又有奉公守法、忍辱负重、软弱善良的一面
武松:武松 因为他机智 靠着一双手打败了饿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