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封建社会建立到晚清覆亡,距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从最早的秦朝,到后来的明、清,无不显示出封建君主制的特点。自“皇帝”走向国家最高统治地位以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土地、经济和财政大权归国家所有,甚至老百姓的性命也不能自己做主。
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封建社会,老百姓的生活困苦不堪,清朝作为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朝代。在明末农民斗争如火如荼的时候,建州女真逐渐发展强大并最终建立后金。公元1616年满清军队攻破山海关,从此清朝进入了历史画卷。
由于清朝是满族建立的朝代,所以国家统治者讲的是满语,各方面的生活习惯和饮食规律和汉族人也有一定的差别。为了方便管理和促进发展,清朝统治者要求人们学习汉族文化、讲汉族语言。各种生活习惯都要和汉族人学习,满族人逐渐融入了汉族人的生活。
清朝人日常生活习惯和语言
清朝自建立以来,曾有过一段繁荣和盛兴,从康熙、雍正到乾隆时期,是清朝发展的最鼎盛时期。对外稳固了大清江山、对内平息了农民起义,所以老百姓的生活也得了到改善,并逐渐形成了稳固的生活模式。
一、清朝人的生活习惯
1. 清朝老百姓饮食习俗
清朝时期人们的饮食习惯,和现代人非常相似,红薯、土豆、番茄等,已经成为了老百姓餐桌上经常出现的食品。在清朝康乾盛世时期,由于人口数量逐渐增长,清政府为了能够让老百姓填饱肚子,还曾大力支持种植红薯、土豆等食物。
清朝时期老百姓在烹饪菜肴方面,也有了很大改善,主要以炒菜为主。炒菜不但方便还能够满足人们的味蕾需求,所以多数人喜欢吃炒菜。清朝经济繁荣、对外开放,人们做菜所需要的调料种类比较多,主要包括盐、酱油、打麻将、姜和醋,所以制作出来的菜肴种类比较丰富。
到了清朝晚期,老百姓会有一些积蓄,各家各户也会饲养家禽和牲畜。养猪在清朝时期非常普遍,逢年过节的时候老百姓会自己杀猪宰羊。平时手里有闲钱的家庭,也会偶尔买一些猪肉或者牛肉,总而言之生活水平还算过得去。
2. 清朝时期的穿衣打扮
清朝老百姓的服装上和以前有很大的变化,贵族男性会穿对襟长衫、女性则穿旗袍。这也是清朝满族人流行的服饰,但是形状上不似以前汉人的宽大衣袖。清朝时期人们穿的衣服袖口较窄、下摆较长,在民间又将短袄和长衫合并在一起穿。
有钱的人家会穿丝绸和棉麻制成的衣服,普通老百姓则只能穿粗布衣服。清朝人在衣服选择和布料选择方面,对老百姓没有太严格的要求。但是老百姓却买不起丝绸和细棉布的衣服,服装上主要以粗布短衫或者长衫为主。
3. 清朝人的文化和娱乐
封建社会对老百姓的思想控制极为严格,统治者对底层老百姓没有太严格的控制和要求。因为大多数老百姓不识字,只要在言语和行为上不会对统治者构成威胁,基本上不会计较老百姓的一言一行。但是到了乾隆年间,由于大兴“文字狱”,甚至还出现了“道路以目”的现象。
清朝时期的娱乐项目也比较多,老百姓在劳动之余会去当地的娱乐场所,听相声、故事、戏剧和戏曲,高兴的时候自己唱上几句。乾隆时期由于多次下江南,所以有机会接触到民间的戏曲文化,并对原有的宫廷戏剧进行改编和进化,这其实也促进了后来“京剧”的兴起和发展。
二、清朝人如何说话
满族人入侵中原之后,汉族人仍然保持着原有的语言习惯,而满族人则以满语作为国语。随着语言习惯的逐渐发展,大多数满族人的语言习惯都接近北方话,在当时也被人们叫做“官话”,而且不同的地方仍然有自己的方言。
清朝时期人们把吃饭叫做“用膳”。朋友之间见面之后可能会相互打招呼,在请别人吃饭的时候,他们会非常礼貌的说是否“一起用膳”;如果觉得身体不舒服或者有头痛脑热,在和别人讲话的时候就会说“身体欠安”。
清朝人平时向长辈或者长官请安,就会行跪拜礼,以表示孝道的精神和自己对长辈的尊敬,请安之后对方会直接说“免礼”。和长辈打招呼之后就会“跪安”,也就是拜拜、再见的意思。这种礼数虽然在现代社会中已经逐渐消失,但是在北方地区过年时依然会出现。
清朝人原来这样洗头发
通过影视剧和历史图册会发现,清朝人的装束很有特色。清朝女人都梳着简单的发髻,而男人则梳着长长的大辫子。从前额到脑袋中心位置会剃光,这是清朝时期男人的特有发型,也展示出不同的民族特点和文化色彩。
一、清朝人别致的发型特点
头发不洗就会出油和有异味儿,所以每隔两三天都要洗一次头发,头发清理不好或者太长了也可以剪头发。然而古代人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一说,所以清朝时期人们很少剪头发,但是头发脏了一定要清洗。古人的头发太长自己清洗非常困难,只有大户人家才经常有下人为其清洗头发。
古代人还是挺讲究的,女性一般有专用的香胰子,男性直接找剃头匠清理。刷牙的话,一般用柳条枝清洁,浓茶漱口。
清朝的人在刷牙的时候一般都是漱口,而且他们也没有牙刷,并且在洗头的时候都是用清水和皂角洗头的。
当时他们的牙刷都是拿猪毛做的,然后蘸上牙粉来刷,洗头的时候也只是拿水清洗两遍,说话和现在的人一样,用嘴说话。
当时人们的文化程度已经很高了。并且科技也发展的很好。所以说和现在人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