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看夷陵之战,刘备好像只损失了区区五万人,但是对蜀汉的打击是非常大的,也就从夷陵之战后,蜀国的国力江河日下,渐渐地走下坡路。
夷陵之战是发生在关羽失荆州之后,因为荆州的问题,吴、蜀两国一直有矛盾存在,所以孙权委任吕蒙为大都督,趁着关羽和曹操作战的时候,趁其不备,偷偷地攻其背部,不但收复了荆州,而且斩杀了关羽父子,关羽所率部队全军覆没。
消息传到成都,刘备大怒,连养子刘封都处死了,余者孟达等或逃到了曹魏,或投降了孙吴,总之荆州之失,刘备不但损失了一个根据地,而且损失了五万多人马,这可是占当时蜀国兵力的很大一部分。
可是屋漏偏逢连阴雨,张飞因为关羽被害后,心情极差,在一次喝酒殴打小兵后,竟被两个无名小辈杀害了,而此时的五虎上将中的马超、黄忠以及蜀汉重要谋士之一的法正都相继去世了。
可这时刘备偏偏还不听劝,一意孤行的要去为关羽报仇,举全国之力,不过聚集了五万多人,偏偏又在夷陵之战中,被陆逊一把火杀了个精光,五万人顷刻间又化为灰烬,就是刘备本人,如不是陆逊被当初诸葛亮用的几块破石头摆的八卦阵所围困,恐怕都不能幸免。
但刘备带去的吴班、傅彤、马良等将领和人才却全部战死,本来三国之中,蜀汉的人才和兵力就是最短缺的,两次战役之后,蜀国的兵力几乎耗尽,人才更是出现了断档,刘备更是在又羞又愧中死去。
年幼的后主刘禅继位,可是失去了刘备的声望和号召力,蜀国在后期招收人才时越来越困难,并且各地叛乱时有发生,经过诸葛亮三年的励精图治,蜀汉才渐渐恢复元气,但离巅峰时期还是相差甚远。
三国夷陵之战中刘备最多损失5万人马,为什么就自此一蹶不振了
首先题目当中说刘备最多只损失了五万余人,这个数据目前还应该并不知道真假,蜀汉当时到底有多少军队还不得知,因为在三国志当中,从来就没有说过夷陵之战刘备到底派了多少人参战。而实际上,刘备在夷陵之战当中可能折损的应该比这要多,并不单单的五万,范围应该在五万到八万这个区间内。
对于曹魏和东吴来说,损失这个区间的人马对他们来说或许会感到非常的肉疼,但还不至于伤筋动骨。而对于刘备来说,损失这般可以说是让蜀汉元气大伤了。毕竟在三国当中,蜀汉无论是经济还是兵力都不占优势。蜀汉士兵少是因为当地的人口就非常稀少,兵力根本就没有办法得到及时的补充。
而且刘备对夷陵之战非常的重视,所以他当时派遣的士兵都是精锐。这些士兵都是跟着刘备南征北战的老兵,他们是蜀汉的中坚力量。他们有着丰富的作战经验,发挥出来的战斗力远强于新兵。刘备将这些老兵全部派了出去,可能是因为他对局势产生了错误的判断,觉得自己有很大的几率能取得胜利。如果他准备了后手,将部分老兵精锐留在蜀汉,那么蜀汉的结局或许不会如此悲惨。
还有,蜀汉的掌权人刘备也是在这场战役后没过多久就去世了。刘备是一个非常有能力的君主,他的死亡带给蜀汉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虽然后主刘禅有诸葛亮辅佐,但还是有些烂泥扶不上墙的意味。
而且很多蜀汉的老将效忠的是刘备这个人,而不是蜀汉。在刘备活着的时候,他们不敢造次,在刘备死后他们便开始争权,让蜀汉内部变得非常混乱,这为蜀汉的衰落埋下了伏笔。
当然,刘备在夷陵之战后一蹶不振的核心原因不是蜀汉的兵力受损,亦或是主公的更替,而是蜀汉的战略宣告破灭。
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这是诸葛亮在隆中对里面对蜀汉的未来提出了自己的规划和设想。他觉得刘备未来有两件事必须做,一个是同时持有荆州和益州,另外一件就是要和孙权交好。而夷陵之战的失败,宣告这两个计划同时泡汤。
如果刘备能咽下这口气,同意孙权的求和,那他能换取东吴的友谊。虽然这份友谊非常的脆弱,但至少可以瓦解东吴和曹魏的联盟,让刘备不会处于腹背受敌的状态。 刘备如果在夷陵之战当中取得了成功,他虽然不可能再修复和东吴的关系,但至少他能做到同时拥有荆州和益州。
这样一来,蜀汉在地理方面的劣势将会不那么明显,而在战争当中折损的士兵也会得到补充, 发动夷陵之战,之后战败,这是最差的结局。虽然蜀汉和东吴再次讲和,但是因为蜀汉国力的衰弱,所以两者的地位不再平等,东吴在这个联盟当中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
因为蜀国的国力并不是很富裕,仅仅的五万人的损失已经足够让蜀国一蹶不振的,很难恢复的。
一方面是三方关系问题,荆州之战算是夷陵之战的导火索,在这两场战争之前的局势是吴蜀联合对抗魏国的,这两场战争导致吴蜀两国产生了内耗,同时他们的关系也回不到之前,也就瓦解了两国的联盟,第二方面是人才方面,夷陵之战之后蜀国关羽,张飞,法正,黄忠,等相继阵亡,对原本军事实力落后的蜀国雪上加霜,导致出现了人才的断层,也是日后蜀中无大将的原因之一,第三方面是经济与人口的对比,当时大汉13州,司隶雍凉青徐幽并冀属于曹魏,扬州属于孙吴,益州属于蜀汉,荆州三家瓜分,当时蜀汉的民众也就一百万左右,五万的损失已经是很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