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开展志愿服务常态化探索研究

2025-04-16 08:17:45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一、 积极、主动开放更多的志愿服务基地
  常态化的志愿服务机制需要有"岗位"的保障,而广泛的志愿服务基地是开展志愿服务的基础。在北京和上海经济发达地区,越来越多的社会大众希望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但是现实情况是找不到合适的志愿服务的机会。因此非常有必要开放更多的志愿服务的基地,包括学校、公园、医院和社区等。
  在"开放更多的志愿服务基地"上,特别要提出来的就是开放"城市社区",志愿服务进入社区是全世界志愿服务的方向,实现与社区的共融。如果能开放"城市社区"才能真正解决目前志愿服务岗位不足的现实,社区的需求也是比较大的,由于社区志愿者需求是需要挖掘的,会增加社区相关干部的工作量,因此很多社区干部不愿意推动此项工作。在开放社区方面,建议可以通过引入专业的公益组织,挖掘潜在的社会需求,设计和匹配志愿者岗位。目前由和众泽益志愿服务中心联合上海市精神文明办、静安区团委、闸北区团委推动的"睦邻静安"、"睦邻闸北"系列志愿者活动采用的就是该模式,2012年引入超过20家企业对接社区需求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同时也要通过培训提升一些社区干部的意识。志愿服务是思想道德建设的良好载体,通过推动志愿服务提升社会大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可以积极应对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出现的道德滑坡问题。
  二、鼓励更多专业社会组织参与志愿服务支持性工作
  尽管我国通过团系统构建了全国的志愿服务网络,但是对于常态化的为社会大众提供志愿服务的支持工作显然力不从心。既然谈到"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就应该发挥社会组织在完善志愿服务体系的作用,通过政府的引导、孵化志愿服务领域的专业公益组织,构建完整的志愿服务体系。社会组织在提供个性化服务、实效和富有新意的服务方面可以发挥更大的价值。比如北京和上海在重阳节、儿童节等传统节日,很多的养老院、福利院人满为患,大家的关注点都比较集中,现实中很多有需求的机构却得不到关注。这些都需要一些专业的支持性公益组织的引导,使社会资源可以发挥更大的功效。
  在我国的公益组织领域,很多的公益组织都愿意接受志愿者,但是却不能很好的管理和使用志愿者,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整个公益领域缺乏专业的提供志愿服务支持的平台机构,而靠单个的公益组织实现志愿者的对接,效果不好。在上海地区,民政、精神文明办和团委积极推动公益组织的发育,但是很少孵化志愿服务的支持性机构,屈指可数。
  民政部成立了"中华志愿者协会",并设立了志愿者基金;北京也成立了志愿者基金会;上海也正在筹办志愿者基金会,这些都为下一步引入专业的志愿者支持机构奠定了基础条件,因此可以下一阶段大力支持志愿者领域的支持性专业机构。
  三、进一步细分志愿服务群体,提供针对性的支持、保障和激励措施
  要积极推动志愿服务事业的多元化发展,促使社会各界认识到志愿服务不仅仅是青年群体的事情,而是全社会的共同事业。同时,由于志愿者数量庞大,学生志愿者、企业志愿者、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志愿者、教师志愿者、退休老人和党员志愿者等都有着非常独特的需求和特征,就需要在建立志愿服务体系方面应该有所区分,发挥不同志愿者的特长和优势,以及提供相应的、有针对性的保障和激励机制,从而吸引更多的不同类型的社会大众主动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