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化产业在我国作为重要的资源和基础原材料行业,经济总量大,具有很高的产业关联度,在国民经济中历来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目前中国石化行业同时面临周期性调整、自身结构性矛盾及金融危机影响带来的矛盾深化加剧,成为当前经济形势下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寻找新增长点需求的典型代表。为此,国务院出台的“十大产业振兴计划”中明确针对石化产业的振兴提出了六点纲要性要求。 石化振兴规划将能够在短期内缓解或解决该产业链中的部分突出矛盾,并帮助催生、改造或做强一批行业龙头性企业,为整个宏观经济的复苏发展提供动力及示范样本。此次石化产业振兴的方向,是由速度、规模增长模式向效能、质量增长模式转变,而转变发生的核心在于投资杠杆的使用。“资金—技术”将成为一组最重要的可相互转化的变量。具体而言,在产业链上游,技术能力成熟、资源综合利用水平高的大型企业必然获得政府资金支持进行更多技术创新,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占据产业主导地位;在产业链下游,具有产品研发和工艺研究优势,在石化产业的全球细分市场上具有竞争潜力的中小型企业将有可能首先走出困境,并可以在国家政策和资金扶植下通过对外技术收购或自主研发形成技术优势,加强竞争力。而在整个产业链范围内,政府投资都在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等可持续发展环节上有前提性要求,在此方面先行一步或更具创新能力的企业将有更大发展空间。在此背景下,只有那些具备较好的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或意识,拥有研发和技术创新的传统,更具全球性战略眼光并强调市场服务能力的企业,才能堪当石化行业龙头,并成为该行业新发展模式的代表。全球性危机之下的石化行业石化行业主要包括石油与化工行业,上游的资源领域包括石油、天然气等;中游的大宗产品领域包括氮肥、甲醇、磷肥、氯碱、纯碱等;下游的精细化发展产品领域包括农药、染料、日化、工程塑料、、煤炭精细化、精细磷化工、钾锂、有机氟和有机硅等。整体产业链较长,子行业众多。即使不爆发全球性金融危机,石化行业的周期性衰退也可能发生石化行业的整体增长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特点。历史数据显示,石化行业经济周期一般为7~8 年,价格高峰期一般持续2年左右。1978年以来,以产品价格、盈利空间以及装置开工率等指标进行考量,景气周期共出现过4次。 2002年之后,随着中国、印度、俄罗斯等新兴经济体的高速经济增长和主要发达国家经济的逐渐复苏,全球石化行业进入明显上升周期。2004年到2007年,石化行业周期的价格高峰已经维持了约4年之久,远高于之前石化行业价格高峰期在18到24个月的水平。 由于2004年到2007年全球石化行业的平均盈利能力高于钢铁等其它基础行业,全球的投资快速向石化行业集中,导致全球石化产能迅速扩张。下游有效消费量的增长趋势明显低于石化产能的扩张趋势。以作为近60%石化产品的基本原材料的乙烯为例,2008年初披露的部分产能计划显示, 2008-2011年新增乙烯产能将达到2750万吨,相当于2007年全球产能的22%以上。这样的供给能力增长远远超出预期的需求增长。全球石化行业将在2008年下半年或者2009年上半年开始进入明显的周期性衰退。全球性金融危机严重地影响实体经济,使得全球石化行业受到很大冲击随着全球性金融危机不断深化并直接打击实体经济,石化行业的下游产业需求大幅萎缩,从而大大加剧了全球石化行业所遭受的冲击。2008年下半年以来,全球石化行业的大多数子行业都面临装置开工率降低,产品库存量上升的困境。石化产品价格也大幅下挫。在2008年第四季度,石化产品价格跌幅高于油价的下跌幅度。如苯价格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首次下跌到其主要原材料的石脑油价格以下。在2008年11月,石脑油甚至比原油价格每桶低25美元。全球石化行业产品价格大幅滑坡。中国石化行业面临周期性调整、金融危机影响和自身结构性矛盾凸现的三重压力中国石化产业作为全球石化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同样感受到由于供需关系变化引发的周期性衰退,以及金融危机打击实体经济带来的下游需求快速下滑所引发的压力。除了上述压力之外,中国石化行业还经受着由于之前粗放式增长所形成的结构性矛盾所带来的压力。在景气周期中,中国大量的新进入资金涌入高能耗、高污染和资源型(两高一资)的低门槛石化产业环节,造成了相关产业链环节上严重的产能过剩。当面临全球性危机冲击时,这些产业链环节更为脆弱。例如,由于煤化工项目的大量上马等因素使得2008年甲醇产量较2007年大幅提升40%以上,但由于市场需求不畅,行业开工率维持在相当低的水准。 由于上述的多重压力,中国石化产业在2008年第四季度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危机征兆:需求下降导致企业普遍积压了大量存货,例如,尿素库存235万吨,同比增160%;磷酸二铵存货125 万吨,同比增加231%;磷酸一铵存货96万吨,同比增加119.3%;复合肥存货201万吨,同比增加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