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三国演义》,突然发现了自己最喜欢的人物是赵云。
说到三国时期的风云人物,还有很多,有名气比赵云更大的刘备、关羽、张飞……而在武艺上,除了刚才提到的刘、关、张三人以外,还有“三英战吕布”之一的主角----吕布,此外,还有如李典、张辽、乐进等等的一些魏国猛将,也有出色的武艺,可见,赵云的武艺,也并非是一支独秀,那,为什么我会最崇拜赵云一人呢?
那就是因为,他的性格、为人使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为后人为人处世立下了一个很好的“样板”。
先说说吕布吧!在武艺上,他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在“三英战吕布”中,我们可一看出,吕布在刘、关、张三人的合力围攻下,仍能大战几十回合不分胜负,可见,他的确有着过人的武艺。但,从平时的一些为人处世上,他不可否认,他的确是个小人啊!一个唯利是图、贪恋美色的小人。不值得我们去崇拜!
说到关羽,我想,就算没看过《三国演义》的人,也知道关公了吧?的确,关羽重情重义上,是为后人所赞赏的,他与刘备和张飞之间的友谊,是多么的深啊!在《三国演义》的开始,说到“桃园结义”,其实,根据《三国志》的记载,并没有这一故事,我想,作者罗贯中是为了更深刻的表达他们的友谊,情同手足的友谊,因此,写上了“桃园结义”。但,不管怎样,他们情同手足的兄弟情义,是不用置疑的。关羽流传千古,让世人崇敬!但,我觉得,他还有一个弱点,是不如赵云的,就是,与下属的相处方面,他的确要向赵云学习,大家是否记得?在关羽“大意失荆州”里,当时,关羽可是士气高昂啊!攻下了襄阳,又把樊城团团包围,但,后来,吴国的吕蒙向孙权建议,趁机袭夺荆州,魏、吴两军汇合,合力攻打关羽,关羽大败,只好退回麦城,其实,当时,在关羽后面,还有2名蜀将,是作为后续部队的,关羽如果和他们好好合作,仍有机会挽回败局,但,这时候,他说出了一句话:“等我回去以后,要好好的处置他们”。这可是致命的,等你回去以后,就不仅是杀头的罪了,说不准,还要惹来灭族之灾,请问,还敢让你回来吗?因此,后来这两名蜀将降吴后,关羽便孤军叫天不应,叫地不灵了,最终,关羽和关平在此被孙权下令所杀,这,就是他为人高熬,与下属相处欠佳种下的恶果!
说到张飞,最精彩的,要数“大闹长板坡”了,他一人在桥头,吓跑了曹操的千军万马,的确有过人的胆量啊!但,我觉得,他有一个比较明显的缺点----为人冲动,在“三顾茅庐”中,诸葛亮在床上睡着,刘备只有站在门口等,这时候的张飞,就险些要放火烧屋了,幸好关羽拦着他,要不,就坏了大事了。还有一幕,在“火烧连营”里,关羽死后,张飞整天沉浸在悲痛中,常常喝酒,醉了就鞭打士兵,这时候的他,想的,不是为义兄报仇、不是为国家未来着想,这,也造成了后来他的部将范僵、张达无法忍受他的鞭打而刺杀了他,也宣布了这为历史风云人物一生的终结!
刘备,在《三国演义》里,作者为了崇刘贬曹,把刘被写的十分的仁慈,但,《三国志》的记载,真实的刘备,脾气和张飞相差无己,在刘备得荆州不久,遭到魏军50万大军压境,出了“赵子龙单骑救阿斗”的故事,当时,刘备等人突围了出来,不见赵云了,有一个人说看见赵云往魏军方向去了,刘备一听,提起武器就往这人身上打,这个人,就是靡芳,这显示出了刘备对赵云的信任,但,靡芳也是蜀国大将啊,至于这样吗?还有一些刘备的“打人事件”,作者把它记在了张飞的头上,目的,也只有一个----崇刘贬曹。
赵云,我觉得,他是蕴涵了上述人物的优点的结晶啊!一来,他武艺高强是不用置疑的,从刚才提到的“赵子龙单骑救阿斗”,可见,他武艺的高强,当然,他能成功地突围,与曹操的爱才怜将,没有放箭有着密切关系,要是放箭的话,我想,十个赵云,也被射成“刺猥”了。这里,一件事,可以反映他两格优点,一:对刘备忠心耿耿,无论如何,都得找回阿斗。二:武艺高强。还有一点,我人为,赵云处事非常冷静,记得有一回,吴、蜀关系恶化,刘备的夫人带着年少的阿斗要离开蜀国回吴国,赵云一路追着,最后,在一条大船上追上了,当时,船上的士兵和一些宫女,纷纷拔剑刺向赵云,但,这毕竟只是一些“虾兵蟹将”,赵云如果要血洗这条船,请问需要一盏茶的时间吗?但,他十分冷静,眼前的,是刘备的夫人,得罪了,不仅破坏他与刘备之间的关系,还将影响两国之间的关系,但,阿斗,也不能就此被带走啊!因此,他只是做防御性的挡,并没有攻,最终,这件事的和平解决,他功不可没,如果换上脾气暴躁的张飞,结果,就可能会是大大相反了!可见,赵云在这么紧急的关头,仍是多么冷静啊!其实,根据《三国志》记载,很多事情,刘备都十分放心地交给赵云去办,到后来的诸葛亮,也十分信任赵云,而赵云,也十分尽职尽责,据说,赵云一生中,只打过一次败仗,并且,那次是诸葛亮要他去当掩护的,人少不敌人多,也无可奈何,据说,那次虽兵败,但,作战的东西,并没有丢三落四,诸葛亮问为什么?大家都说:“是赵云走在最后一个,给他们断后的。”战败了,撤退,大将走在士兵后面啊,这有多少人能做到?但,他并没有因此接受诸葛亮的封赏,他说:“这些东西,留给下次做战用吧。”可见他心里,处处为国家着想,这是多么高尚的品格啊?
如果你问我崇拜欢的历史风云人物是谁?我会不用置疑的说:“赵云”。因为,赵云,有着过人的优点,是一名优秀的将领,让后人值得学习的好榜样!
三国风云
——《三国演义》读后感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提起这首词,人们都会想到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全名是《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明代文学家罗贯中编著而成的。它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断代的历史小说。
四大名著,每部都是精品:《红楼梦》,一部含笑的悲剧。《水浒传》以其酷爱自由、富于反抗斗争的民主思想和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让人十分的喜爱。而《西游记》更是出名,它不仅有文字书的形式、连环画的形式,还拍了动画片、连续剧。但我的最爱却是。就连平时玩的电脑游戏也是以三国为背景的。
《三国演义》这部小说是依据陈寿的《三国志》写的,但是不向正史那样庄重,而是古代的白话文小说。与《三国志》相比,《三国演义》变得艺术性更强了。这使得本来只有高级知识分子才读得懂的史书,变得几乎连半文盲式的一般人都可以看下去。
《三国演义》是小说,它与正史的最大区别就是,演义不是全部真实的。人人都说《三国演义》是七分史实,三分虚构,的确是这样,作者在此书中加了许多虚构的情节,是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可见作者在这方面的写作是相当成功的。
现在来说说《三国演义》的人物,这也正是此书的一大成功,它成功地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比如: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忠肝义胆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忠厚老实的刘备、勇谋兼备的赵云、狡诈多疑的曹操、忌贤妒能的周瑜、恃才狂傲的祢衡等等。它的人物描写十分清楚,忠就忠得义薄云天,奸就奸得狠毒无比,读者一翻开书就见到每一个人物立场分明,爱憎清楚。我读《三国》,全站在刘备的蜀汉一方,其实作者的观点同我一样,只不过我支持蜀汉是因为刘备手下的将领,而作者却有自己的立场,那就是“天下者,汉家之天下也”。作者也用这个观点塑造了正反两面人物,正的如刘备、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反的则如曹操、司马懿、司马昭。
其中,诸葛亮可算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了,他不但熟知天文地理,足智多谋,神机妙算,而且忠心耿耿。《三国演义》以蜀汉为正统,诸葛亮正是蜀国的一个大人物,他一生谨慎,借东风,火烧赤壁,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连周瑜这样的智者都败在他手上,可以说诸葛亮是 “智”的化身。而他摆空城计一役,更是显示了他无与伦比的智慧。
蜀国不仅有文将,更有武将。蜀汉“五虎上将”,每一个都是英勇无敌的猛将。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而关羽更是以其忠义被尊为“武圣”,他降汉不降曹,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是“忠”“义”的化身。
但我最喜欢的人物却不是他俩,而是赵云。赵云,字子龙。他智勇双全,为人品德高尚,对蜀汉忠心不二,是难得的将才。在大多数时候,他都担任的是近卫将军一职,这并不是他的能力不够,只是由于放眼蜀汉能胜任这一位置的也只有他,而多次救主,立下奇勋,这也证明了一句话,“是金子到哪都能发光”,他还是演义中有记载杀敌将最多的人。他给人印象最深的主要不在勇力方面,而是他的胆识、人品。作为一员武将,赵云无疑是第一流的,但他不像众多三国战将那样主要以武勇扬名,他表现为有勇有谋,处事缜密,见识不凡,人品高洁,是一位德才兼备的人物。就他的德才来说,蜀汉其他将领可以说没有哪个能跟他相匹。人们历来对赵云也没有什么争议,一致推崇他的美德,这在三国人物中也是少见的。蜀汉方面包括刘、关、张以及诸葛亮在内,历来的评价并不一致,至少在某些方面有争议;而赵云,则没有这种现象。也许演义中参加各类战役最多的不是他,但是他的战功却是无人能比的。他在长坂坡曹军中七进七出,勇不可挡,力斩曹军五十员名将,比之关公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难得多,也精彩得多。此外,在汉水一战中,他不仅救下了被曹军围困的黄忠,还力退曹操的大军。这样的例子还有不少,总之,他是我心中的“三国第一大将”。
“快马追风一杆枪,
百万雄师锁当阳 。
可怜银枪不饮血,
独守明月对芳尊。
云长自傲,翼德偏激,
独有子龙,仁义勇决,
举枪天下,不败神将!”
也许这才是对赵云的真正评价!
演义中的另一主角是曹操。他在作者笔下是一个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被抹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君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他的确是一位英雄。曹操不仅具有杰出的才能,善于招揽人才,而且他还有着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在赤壁的惨败之后,曹操并未一筹莫展,而是笑着说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据"。曹操同时也是个很有文学情趣的人,喜欢作文赋诗,即使大战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许多诗作都是乐府中的名篇。如《龟虽寿》、《观沧海》。
谈完了人物,我来谈谈《三国演义》中的诗词歌赋,它们数目繁多,而且其中不乏精品之作。一部分诗词是为了表达情感而引入的,另一部分则是出现在人物的吟唱中或笔下。如“苍天如圆盖,陆地似棋局……”(第三十七回),此乃文中诸葛亮所作。又如“曹操奸雄不可当,一时诡计中周郎……”(第四十五回),此乃后人叹曹操中计误杀蔡瑁、张允之事。篇头词“临江仙”,气势磅礴,让读者感到一股浩然之气;读过之后,更有一种意犹未尽、引人入胜的感觉。篇尾诗“古风”,则把三国一个世纪的兴衰成败、长达66万字的文字概括成仅300余字的长篇叙事诗。虽然没有华丽的词藻,但是它却像一片押韵的后记一般,令我重新回顾了三国这段沧桑的历史。可以说正是有了这些诗,才使这本书生色不少。
总而言之,《三国演义》可以说是四大名著中的精品小说。作者在用笔上不仅有实写、虚写、详写、略写、插叙、倒叙,而且采用了沿线索来记叙的文学手法。它的社会影响,远远超过了它的文学价值。它留给我们读者,乃至于整个中华民族的意义是深远的
读了《西游记》我深有感触,文中曲折的情节和唐僧师徒的离奇经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书作者罗贯中为读者讲述了唐僧以及其他的三个徒弟一路上历尽艰险、降妖伏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取得了真经的故事。正是这离奇的故事情节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心,致使此书成为了我国古代的四大名著之一。
《西游记》塑造了四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唐僧-诚心向佛、顽固执着,孙悟空-正义大胆、本领高超是妖怪们的克星,猪八戒-贪财好色,但又不缺乏善心,沙僧-心地善良、安于天命。这四个人物形象各有特点,性格各不相同,恰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使我不得不佩服作者写作技艺的高超,也许作者善于刻画人物形象便是他的精妙之处。其中我最喜欢的便是孙悟空,因为他神通广大、技艺高超,一路保护唐僧成功地取得了真经,他就成了我心目中的英雄。而且在他身上还有一种叛逆心理,以及他敢于和强大势力做斗争的勇敢的精神令我十分欣赏。
书中写唐僧师徒经理了八十一个磨难有让我联想到了他们的执着、不畏艰险、锲而不舍的精神。这着实是一种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再想想自己的半途而废、虎头蛇尾,我不禁惭愧自己当初为何不能像他们一样坚持到底呢?也许这就是我所缺少的,只要我能把一件事情从头做到尾,不管我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只要我尽力去做了,这对我来说也是一种成功啊!因为我去做了,而且坚持到了最后。
那四本厚厚的名著,是每个自诩热爱中国古代文化的人必须修读的。我自然不能免俗,刀光剑影,勾心斗角,爱恨缠绵,都不适合此时阅读,于是再次翻开了《西游记》,进入了光怪陆离色彩斑斓的神话世界。 这是一部所有人都爱读的经典大作,每个人都能在解读它时获取不同的感受和启示。有人喜欢它鲜明的人物个性;有人喜欢它瑰丽的整体形象;有人喜欢它活泼诙谐的语言;有人干脆把它当作道德修养小说或政治寓言。但在我看来,它什么都不是,它只是“游戏之作”,是一个单纯的神话世界。我在读这本小说时常常有一种共鸣感,想必这是我内心深处对于自由的欲望在呼喊吧! 一、自由 在经历了又一个个性受制约的学期后,孙悟空这个形象完全激发了我内心潜在的,但根深蒂固的向往——对彻底的自由的向往。孙悟空破土而出,“不优麒麟辖,不优凤凰管,又不优人间王位所拘束”,闯龙宫,闹冥司,在花果山自在称王,可以说已经达到人性摆脱一切束缚,彻底自由的状态。孙悟空其实就是自由的化身,他的品质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向往自由,他始终在追求自由,他的一切斗争也都是为了自由。这样一个鲜活的形象给予了我一种寻找自由、追逐自由的力量和勇气。总之,我觉得现代人对于自己的生存状态,尤其是精神方面较为安于现状,缺乏一种开拓进取,寻找更大自由的精神。 二、神话 如今也是一个远离神话的时代。日常生活过于现实,使充满幻想的事物遭到排斥。神话绝非幼稚的产物,它有深邃的哲学意义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谢林在他的名著《艺术哲学》中说:“神话乃是各种艺术的必要条件的原始质料。《西游记》是中国神话小说的颠峰,也是神话文化的至高境界,然后中国的神话文化渐渐没落了,神话不被人重视,连《
读了《西游记》我深有感触,文中曲折的情节和唐僧师徒的离奇经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书作者罗贯中为读者讲述了唐僧以及其他的三个徒弟一路上历尽艰险、降妖伏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取得了真经的故事。正是这离奇的故事情节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心,致使此书成为了我国古代的四大名著之一。
《西游记》塑造了四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唐僧-诚心向佛、顽固执着,孙悟空-正义大胆、本领高超是妖怪们的克星,猪八戒-贪财好色,但又不缺乏善心,沙僧-心地善良、安于天命。这四个人物形象各有特点,性格各不相同,恰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使我不得不佩服作者写作技艺的高超,也许作者善于刻画人物形象便是他的精妙之处。其中我最喜欢的便是孙悟空,因为他神通广大、技艺高超,一路保护唐僧成功地取得了真经,他就成了我心目中的英雄。而且在他身上还有一种叛逆心理,以及他敢于和强大势力做斗争的勇敢的精神令我十分欣赏。
书中写唐僧师徒经理了八十一个磨难有让我联想到了他们的执着、不畏艰险、锲而不舍的精神。这着实是一种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再想想自己的半途而废、虎头蛇尾,我不禁惭愧自己当初为何不能像他们一样坚持到底呢?也许这就是我所缺少的,只要我能把一件事情从头做到尾,不管我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只要我尽力去做了,这对我来说也是一种成功啊!因为我去做了,而且坚持到了最后。
那四本厚厚的名著,是每个自诩热爱中国古代文化的人必须修读的。我自然不能免俗,刀光剑影,勾心斗角,爱恨缠绵,都不适合此时阅读,于是再次翻开了《西游记》,进入了光怪陆离色彩斑斓的神话世界。 这是一部所有人都爱读的经典大作,每个人都能在解读它时获取不同的感受和启示。有人喜欢它鲜明的人物个性;有人喜欢它瑰丽的整体形象;有人喜欢它活泼诙谐的语言;有人干脆把它当作道德修养小说或政治寓言。但在我看来,它什么都不是,它只是“游戏之作”,是一个单纯的神话世界。我在读这本小说时常常有一种共鸣感,想必这是我内心深处对于自由的欲望在呼喊吧! 一、自由 在经历了又一个个性受制约的学期后,孙悟空这个形象完全激发了我内心潜在的,但根深蒂固的向往——对彻底的自由的向往。孙悟空破土而出,“不优麒麟辖,不优凤凰管,又不优人间王位所拘束”,闯龙宫,闹冥司,在花果山自在称王,可以说已经达到人性摆脱一切束缚,彻底自由的状态。孙悟空其实就是自由的化身,他的品质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向往自由,他始终在追求自由,他的一切斗争也都是为了自由。这样一个鲜活的形象给予了我一种寻找自由、追逐自由的力量和勇气。总之,我觉得现代人对于自己的生存状态,尤其是精神方面较为安于现状,缺乏一种开拓进取,寻找更大自由的精神。 二、神话 如今也是一个远离神话的时代。日常生活过于现实,使充满幻想的事物遭到排斥。神话绝非幼稚的产物,它有深邃的哲学意义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谢林在他的名著《艺术哲学》中说:“神话乃是各种艺术的必要条件的原始质料。《西游记》是中国神话小说的颠峰,也是神话文化的至高境界,然后中国的神话文化渐渐没落了,神话不被人重视,连《西游记》也少有人问津,只有孩子们会被孙悟空征服,于是也只有孩子们抱有对未来浪漫的、梦幻般的希望。” 三、英雄 “英雄”有许多不同解释。《辞海》中说英雄是杰出的人物,曹操说英雄要有包容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胸。我认为,英雄是那些顽强地掌握自己命运,并为崇高理想而奋斗的人。孙悟空无疑是英雄的典型,他为了自由,为了自己的尊严,不怕与一切进行斗争。正因为这种对抗的差距悬殊,发自内心而拼尽全力的抗争才显得悲壮。明知不可为而为的勇士才能凸现出其英雄本色。 复读《西游记》,让我觉得其不属于一般名著的特点。我相信,也希望它永 远向大家展示着“自由、神话、英雄”三个主题,给大家带来激励和源自内心的力量。
给分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