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汇率制度的涵义与演变
1946年,美国布雷顿森林召开的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确立了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货币与美元挂钩的"布雷顿森林体系"。1973年,伴随着美元的两次贬值,该体系瓦解,国际货币体系进入了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制并行的时代。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实行浮动汇率制。
纸币的含金量不再是制定汇率的标准,汇率随外汇市场的供求情况波动,这就是浮动汇率制,它有这样几种方式:(1)单独浮动,比如美元、日元等。(2)联合浮动,如欧共体国家维系彼此国家之间的汇率稳定,对经济联合以外的国家实行汇率联合浮动;(3)钉住浮动,起初,由于历史的原因,一些不发达国家将本国货币与某种货币挂钩(钉住固定汇率),然后随着该汇率的浮动而浮动,如塞拉利昂与英镑挂钩,后来,不少发展中国家,出于发展经济的需要,为了稳定汇率,制定了本国货币与西方主要货币挂钩的联系汇率制,比如钉住美元的联系汇率制(这种制度在表面上具有浮动的形式,实质上还是一种缺乏弹性的固定汇率制。)
二、两种汇率制度的比较
1、浮动汇率制下汇率风险大得多。
汇率波动频繁,幅度较大,首先为国际贸易带来不便,既不利于进出口商核算成本,又为他们支付货款增添了汇率风险。其次,在资本市场上,加速了国际资本市场的资金流动,并使其流向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这些弊病恰恰是固定汇率制的优势所在,固定汇率制因其汇率的稳定,无论是为国际贸易,还是为外资的流动均带来了明显的好处。
2、固定汇率制明显缺乏弹性,难以实现自我调节功能。
(固定汇率制可能是某段时期能够准确反映该国货币的币值(在一"均衡汇率"的位置上),但由于其它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以及一国政府在实施各项货币政策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磨擦,都有可能导致这个固定汇率制偏离原来的"均衡点",从而对经济产生误导作用,甚至走入恶性循环,引发金融危机。)这在1994年末的墨西哥金融危机和1997年下半年开始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中均有明显的体现,而这一点正是浮动汇率制可以避免的,汇率浮动会造成经济环境的不稳定,但它又能够通过市场自动调节,在震荡之后重新找到平衡。当然,这需要一个具有相当承受能力的经济基础,因此它为大多数发达国家所采用。
3、固定汇率制要求一国具备大量的外汇储备。
在固定汇率制下,当一国货币在国际市场上被抛售时,为了维持其固定汇率,该国必须在外汇市场用大量外汇储备买进本国货币,从而造成外汇储备严重流失。如果没有足够的外汇储备来维持其固定汇率,汇率将会高于实际币值,这对出口极为不利,长此下去,加大国际收支逆差,必将进一步降低外汇储备。一旦进入这个误区,一国经济将很容易陷入困境。相比之下,浮动汇率制由于对政府干预的要求很低,因而在平衡汇率方面对外汇储备量的要求也不高。
三、从金融危机看汇率制度的选择对新兴市场国家经济活动的影响
1、危机国经济政策的运用
首先,经济政策的相同之处:经济增长的货币政策目标。 经济增长被轮渣置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首位,经济开放的速度快,程度也很高。国内的开放政策与国际资本的趋利性薯并相呼应,90年代初,这两国逐渐成为国际投资的热点,经济高速增长,发展为新兴市场国家。
(1)商品市场的开放
墨西哥:1992年,墨西哥加入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北美自由贸易区,由于综合国力的悬殊和市场成熟程度不同,墨西哥对美国贸易逆差逐年加大,1993年和1994年的贸易赤字均在200亿美元以上,导致墨西哥政府耗用大量外汇储备来弥补贸易逆差,仅1994年的最后两个月,外汇储备即由170亿美元降至60亿美元。
泰国:泰国十多年来,一直靠出口带动经济高速增长,但出口产品结构单一,主要腊手悄是电子产品和服装,1991年至1995年,出口年均增长18.7%,1996年,受世界电子产品需求不足的影响,以及来自韩国和前苏联的挑战,出口增长率降至3%,进口却大幅增加,1997年一季度贸易赤字增长至195亿美元。
(2)资本市场的开放
墨西哥和泰国的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开放步伐都很快。墨西哥政府于1993年5月颁布的外资法允许外资进入除了石油、电力、铁路等战略部门以外的一切部门,至1994年下半年,墨西哥已有50多家外国设立的银行、证券交易所和其他金融机构。与之类似,泰国政府1993年3月批准在曼谷设立期权金融中心,允许外国资本在该中心进行交易,1995年,泰国政府宣布将在2000年前完全实现资本自由输出入。
几乎完全开放的资本市场以及高利率的吸引,两国的外债总额扶摇直上,投资结构却极不合理。墨西哥1994年末外债达854.3亿美元,泰国截至1997年6月的外债额突破900亿美元,两者均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50%以上,大大超过国际警戒线,且其中投资于证券业和中短期投机性资本都接近或达到了外债总额的一半。
其次,经济政策的不同之处:
(1)墨西哥政府抑制通货膨胀的政策目标。 抑制通货膨胀一直是墨西哥政府政策运作的重点。为此,它的高利率政策一直没有改变,但国内储蓄率仅20%,由于国内资金紧张,经济发展主要靠外资流入,而外资投向不合理,为以后的危机埋下了隐患。同时,为了抑制通货膨胀,在贸易逆差严重的情况下,坚持1987年以来的钉住美元的汇率制,汇率长期处于高估状态。这两项政策都严重打击了墨西哥出口的发展和一、二产业的投资。
(2)泰国政府的扩张性货币与财政政策。
10年以来的历届泰国政府除了追求高经济增长率外,还企求高就业人数的政债,因此奉行扩张的财政和金融政策,外汇储备维持偏低水平,控制在300亿至350亿美元,只能满足一般性的支付需要,信用扩张、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缺乏管理、房地产和证券业等泡沫经济蓬勃兴起,使得通货膨胀不可避免,泰铢实际已发生贬值,而自1984年至1997年6月长达13年的时间里,泰国长时间的汇率控制在24至27泰铢兑1美元的狭小空间内,不能不说是一项严重的失误。
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墨西哥和泰国危机前的经济状态是:国际贸易大额逆差,外汇储备不高,外债负担沉重,外资投入结构不合理,国内利率长期居高不下,汇率一直处于高估状态,隐患十分严重。
2、危机国汇率制度的选择及其时机
墨西哥和泰国都维持着长期以来的不灵活的固定汇率制度,墨西哥比索和泰铢都实行钉住美元的联系汇率制,它们与美元的比价保持固定,随美元汇率的波动而波动。(基于联系汇率制是一种固定汇率制度,维护它的基本防线至少有:(1)巨额的外汇储备。(2)弹性良好的经济体系、坚强的综合国力和成熟的市场,有利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实施。)
显然,长期实行联系汇率制的墨西哥和泰国缺乏这两道防线。由于贸易逆差持续剧增,必须动用大量外汇储备弥补,造成对美元的需求大幅增加。虽然高利率政策吸引了大量外资,填充了国际收支资本项目中的收入,但又由于投资结构的不合理,将近一半的外资具有高投机性和流动性,使国际收支平衡极其脆弱,一旦外资停止流入或资金抽逃,平衡关系将破裂,资金缺口无法弥补。
纵观上述金融危机中矛盾的产生与总爆发,汇率制度与其它宏观调控手段以及各项货币政策目标之间的不协调,是危机的主要原因。可见汇率制度的选择及其时机在一国经济制度中占重要地位,但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这仍是一个难题。
三、几点启示
启示1:正确看待国情。我国现有的汇率制度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但从中央银行的实际操作来看,这种"管理"尚属直接管理,基本采取稳定汇率、避免汇率波动的政策,并未按外汇市场上外汇的供求关系来决定汇率,因此,这种浮动汇率(尚不属真正意义上的"浮动"。)
我国现有的外汇储备已突破1400亿美元大关,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已连续几年顺差。在外汇持续供大于求的情况下,央行被迫在外汇市场投入大量的本币,购回外汇,这不仅使外汇储备不断增加,而且因为投放外汇市场的本币没有商品和劳务作基础,会导致本币的货币供应量大于需求,必然增加通货膨胀压力。因此,在外汇储备持续增加的情况下,若对内物价稳定,对外人民币可能升值,导致汇率波动;若维持汇率稳定,则要承受通胀的巨大压力。汇率稳定与抑制通胀之间存在矛盾。
启示2:协调汇率制度与其他宏观调控手段的关系,以实现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经济增长和抑制通胀一直被置于我国货币政策目标的前列,因此汇率稳定与物价稳定同样重要,它们之间的矛盾可以采取其他经济措施来调和。
启示3: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改善汇率形成机制。要从根本上解决汇率制度与其他经济政策之间的矛盾,必须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建立良好的经济环境,使外汇市场具有自我调控功能,货币政策的执行相互独立,真正形成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使汇率在调控市场中自求平衡,央行也不必为维持汇率稳定大量吞吐本币,这将降低它调控货币供应量的难度。在汇率正常波动下,国内经济稳健运行,从而实现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经济增长和抑制通货膨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