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员外一般是指六部中年老但没有上表请辞的人,各部会酌情向皇帝奏请,这类人转了员外以后继续领俸但不再管事,部里如果有大事还会请他们参与计议,但最终决议的不是他们了,相当于现代各政府部门反聘退休干部来当顾问.当然现代的编外顾问是只有奖金的.他有退休工资嘛.
.如果上表请辞的话就没有俸禄了.
古代的文人一般在考中举人以后就算当不上官(举人和进士本来也当不上官,不够资格.要上京会试,每三年一次,考中全国前三十名以内才有官当),县学府学每年都会拨给他们几两银子支持他们继续向上考.有的人为了拿更多的钱,会自己出钱到学里捐贡(举人成功以后他的职称就是贡生)或捐监(进士,监生),有职称的得到的国家补贴更多.
另外如果没官当的话,他们赚钱也是很轻松的,.有的去财主家坐馆(当家教),有的在镇乡村各级地方开办私塾,有的去帮书店写卷子(当作家),有的去当官的家里当文书(秘书,),甚至有的不再苦读而去充当名士,吟诗作画,这也是很来钱的.还有的人甘于下流,和讼师及摊官甚至土豪们联手包揽词讼(吃完原告吃被告),也有的人去当枪手代人考试.这些都很好赚钱.
员外也有时候指一方地主豪强,像宋朝卢俊义就卢员外;过去科举分三阶,考中后分别称秀才、举人、进士,一般考中秀才在等级上有特权,比如在公堂上可以免跪什么的,自己谋生;考中举人就有一定的地位了,可以在地方谋得官职;考中进士好像就可以吃财政饭了。
那时候可不想现在当官的那么多(除了宋朝把官不当回事乱给),读书人也很少,所以考中举人后那地位可是有很大的提高了,像范进中举,那可是那个时代的一个写照。
古代科举有很多层次,考上秀才后就可以去考举人,考上举人才能有资格谋取官职,一般是县令,但都是少数人,考中进士一般都有官职了,,员外郎也是需要用钱去买或者找关系才能有的,考上举人后貌似古代都会有很多人带着田地钱财来投入门下,朝廷好象会有一点补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