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写的
最先接触到鲁迅的文章,是在初中,教材里列入了他的一篇选自小说选集《朝花夕拾》的小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此,鲁迅的名字便悄悄地躺入耳际;鲁迅的身影也悄悄地闯进视线。也从此,鲁迅的文章便伴随我们中学语文学习的日日夜夜;也从此,对鲁迅的褒贬,也从未在这群八零之后的后起之秀里间歇过。直到今天,在电脑桌前,轻轻地敲击键盘,点击鼠标,就能在网络的空间里把鲁迅的文章复制、传递、批阅千百万次。任凭一个个网民网友评头品足、抑扬褒贬,甚至恶搞张扬;任凭一代代学生在现代的潮流里把它消融,淡忘。
或许,鲁迅的文章,在今天的我们看来,是难以与现代物质文明与现代科技较量了。或许,我们宁愿打机上网,也不愿意读诗赏词谈鲁迅。
但是,为什么还会有一代有一代的文学家这么抬举这位文学巨匠?为什么还会有一本本研究鲁迅的专刊出版?为什么世人都公认他的成就代表着中国近现代文学的颠峰?
回到中学的眼光,我们不明白为什么要读鲁迅,为什么说鲁迅是一位文坛巨匠?又为什么他的文章依然吸引着众多读者的眼球?
我不会笑话自己初中还要去背诵《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一段内容,因为是课程的要求。初识这篇文章,第一感觉就是篇幅冗长,语句生涩难懂,毫无趣味可言。其中还夹着一些古文和难懂的的标点符号,更可以用“费解”二字来形容。
这种生涩的语句逐渐地成为自己读鲁迅的一种陌生感和阅读障碍,严重地削弱了阅读的兴趣。一直认为这“生涩”是鲁迅文章的一种通病。如:《阿Q正传》,仅在第一章的序中,就有许多生涩而令人费解的词:“阔人”,“僭称”,“不甚了然”,“速朽”,“上谕宣付”,“其时”……细细品味,真的不通!有怎能说鲁迅的文章好呢?
中学的饿鲁迅,是被老师灌的,即感受不到鲁迅在《社戏》和《从百草园三味书屋》的童趣,也感受不到《故乡》的离愁别绪,也认识不透《孔乙己》要向世人转告什么。
初读《狂人日记》,还真以为鲁迅在揭示一个个灭绝人性的吃人事件,初读《阿Q正传》,还觉得纯属鲁迅的唏嘘之言,阿Q并没有特殊的意义。
一个年龄段有他那个年龄段的思想和认识。以中学的价值观去看鲁迅的作品,是无法解透他的精神思想,只会给自己留下一个个沉甸甸的阅读负担。
当重新展开那本鲁迅选集,重新阅读鲁迅,却发现如今对他的认识又上升了一个新的层面。或许是直到此时才较深刻的认识了鲁迅,虽然说不上精读,但这种认识也是鲁迅对文学的负责。
相信,历史书所言没有骗人,文学家的评论也绝不是谎言,世人的眼光更是正确的。
重读鲁迅,不应在死死盯着他的文字,不应用语句是否风趣华丽来衡量它的价值。通篇文稿,他给我们的是语句的精悍短小,充满力量和气势;文章内容往往含盖叙述、议论、抒情,融合散文、诗歌、小说、戏剧四大体裁的创作艺术为一体。他向读者展示的是救国救民的内心世界,是对社会对现实的呐喊!
鲁迅生活在辛亥革命前后的动荡年代,他的作品就体现了他对那个年代的现实社会、当权政府、传统礼教、封建道德等各个方面的深刻反省、责问和批判,其杂文更能说明这一点。
再读鲁迅,他是一个拥有抗争精神的革命家。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文著作就是鲁迅发表的《狂人日记》,它的发表,深刻的展示了鲁迅挑战旧文学、旧体制,提倡新文学、新体制的勇气。
重读《狂人日记》,狂人,表面上是社会的没落者、流浪者、疯子,而实质却是洞悉家族制度和礼教的清醒者。吃人,表面上是给读者袒露糟蹋人性的血腥事件,而实质却是被家族制度和礼教及封建落后思想残蚀的历史!
重读〈〈阿Q正传〉〉,阿Q,不仅是一个精通精神胜利法的形象外露,而且也代表了当时社会里国人的饿自欺欺人、麻木愚昧的精神病态。读狂人,读阿Q,不仅是为了自身创作的提升,而应上升为剖析人性本质,展露精神世界,感悟文学气息,提升人文修养的鉴赏。它给读者昭示的是一声呼唤,它向读者揭露的是一个群体,一个社会下的各种现象。
鲁迅是一代文学巨匠,他的作品丰富,形式多样,文体含盖了文言文,白话文小说,杂文,诗歌等。他的杂文,绝不是创新意识的戏谑文学。生活在那个年代,他却踏踏实实的成为了一个站在时代前沿的觉醒者。他三次改变了自己的人生方向,为的绝不是私人的利禄,而是为了要挽救国家,唤醒国民。可贵的是他那种上升为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的精神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