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对劳动关系有何影响

2025-03-26 15:28:24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从就业关键指标来看,我国就业形势总体稳定。从我国目前就业形势来看,2015年1-10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171万人,提前完成全年指标。在经济下行的大局势下,这种表现还是比较难得的。但与此同时,我国就业面临的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一是总量压力大。虽然这些年我国劳动人口总量在减少,但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总量并没有减少,总量压力仍然比较大。其中近两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超过了700万人,大学生就业形势较为严峻。二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在化解产能过剩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中,我国出现结构性失业问题,劳动力供给需求匹配失衡。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之下,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一方面,企业用人需求降低,一部分职工面临着下岗再就业,缺乏技能的劳动者面临着再就业难的窘境;另一方面,企业提质增效需要的创新性人才,对高技能人才和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比以往更加强烈。我们在调研中发现,这两种叠加性矛盾会让就业更加复杂,原来的隐性就业问题显性化。但根据供给学派的观点,供给侧改革重视制度的变革与完善,强调解决中长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从长远来看,有效化解产能过剩,优化配置资源,加快企业的调整,让战略资源退出“僵尸企业”,进入优势企业,对于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是有利的。化解产能过剩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伴随着失业。因此,政府的政策和服务要提前到位,争取可以帮助员工在没有失业的情况下再就业,或者尽可能减短失业时间。在这一过程中,企业要避免集中减员,做好职工的分流安置,在职工失业之前制订比较稳妥的分流方案。中央在下拨专项资金用于解决职工安置问题的同时,也应建立对职工安置专项资金使用的监督机制。另外,对转岗职工进行技能培训可以帮助他们实现再就业,我国要继续推进和完善职工技能培训体系。我们还应该看到,有时候政策优惠不一定是好事。有些地方给予企业过多补贴,导致一些“僵尸企业”“大而不倒”,这对国家经济来说是一种拖累。供给侧改革应该避免这一点,不能盲目扩展产能,如果过多的资金和补贴流向这些落后产能企业,将导致国内经济结构更加不合理。我国长期实行就业优先战略,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政策。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技术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新业态、新模式由此产生,并提供了比较广阔的就业空间。随着经济发展、技术进步、需求改变,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会越来越高。2014年,我国的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已达48%。从总体上看,我国目前市场就业的吸纳能力很强,就业形态很多;从当前的产业结构来看,第三产业所提供的就业渠道,各种新业态的发展也拉动了就业。新模式、新业态容纳的就业总量很大,同时也会充分利用现有劳动力。在新兴产业,曾经很多从业者都是兼职,表现出就业不足,新业态有很大的容量,可以帮助挖掘这些劳动力的潜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2015年是被作为国家战略提出来的。“双创”是培育新动能的重要方面,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一方面,通过创业带动就业,可以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就业增长点;另一方面,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可以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这也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方面。总之,供给侧改革将创造有效的供给,来满足消费需要,改善和扩大就业,促进经济实现更高质量的增长,从而实现就业质量优质化。供给侧改革将成为进一步扩大就业的动力。谢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