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侯便背过王维的《鸟鸣涧》,“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的宁静与悠远,直到现在都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
记得小时候,每天早上上学都是伴着鸟鸣声的。春天花开正繁,绿叶掩映间不时传来鸟的阵阵欢叫,伴我一路同行;夏天晨光熹微时,风儿从远处送来婉转而悠长的鸟鸣声;秋风萧瑟的时节,雁群飞过,高空飘过的雁声满是苍凉;即便是隆冬天气,也会有麻雀在干枯的枝桠上蹦来蹦去,声音里透着小心和好奇。
现在想起来真是最美的回忆。彼时路未修,房未建,青砖碎石的房子和小路,古老而年轻。
只可惜,当时只道是寻常。
我已记不清有多久没有听到真正意义上的鸟鸣声了,周邦彦的名句“鸟雀呼晴,便晓窥檐语”,只能在我的梦中反复出现。
每次回家,看到的都是灰色多了,绿色少了。水泥建筑不仅挤占了树的生存空间,就连树本身也未能逃脱被砍伐的命运。泥泞的小路被平整的水泥大道取代了,全然没有了泥土的气息;曾经是稻田的地方,也早已变作别人的房屋;甚至村里人洗衣服的河面上,也用水泥盖上了宽阔的大桥,成为一些人的私人空间。因此,曾经的棒槌声和谈笑声,也只能在桥下浅吟低唱,而无法像从前那样,飘荡在河面,飞进临水人家的窗沿。过去点点浮萍的池塘也被垃圾填满,任季节再怎么变换,浮起的也只有满目垃圾而非满池新绿了。
而我,对于这些,也只能叹息罢了。陆蠡在《囚绿记》中写道:“我盼望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望着水,绿色是多么宝贵啊!”可是现在,有多少人意识到了这一点呢?在经济不断发展的时代,处处在推进现代化,多少天籁之音被隆隆的机器声掩盖?为什么不留住一片片绿色,留住一声声鸟鸣呢?
不由想起小学四年级时,语文老师正在讲课,一只小鸟飞到了吊灯上,大家不由一齐看着它,老师也笑了。不料老师刚放下粉笔,鸟儿突然飞到了他的头上,还不住的鸣叫起来,然后不慌不忙的落在窗台上,飞走了。老师却淡定自若,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现在想起来,语文老师真是明智,他以一种极平淡的方式表现了大家对鸟儿的喜爱,对万物生灵的尊重。 放眼现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千米的土地,容下了这么多的高楼大厦,容下了十几亿的芸芸众生,为什么,偏偏容不下一只只鸟的存在,留不住一声声鸟鸣呢?
多渴望再听到高空中的雁声阵阵,云雀欢叫;听到黄鹂鸣翠柳,流莺婉转啼。伟大的人啊,留住它们的声音吧!留住了这些,就是留住了我们对自然对生命最初的尊重和喜爱。 留住一声鸟鸣 方胜
最近看到一篇报道,在北京故宫对面,开了一家星巴克咖啡店,很快,游客中心就由故宫移向了星巴克。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这本算不得什么大事,但我们由此不难看出,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正在逐渐减弱,正如大自然中日益减少的鸟鸣。
传统文化是根,是本,是一个国家文化动脉中源源不断的活水。一旦源头断了,清渠中的水又怎能保持清澈而又有活力呢?因此,保护传统文化,是我们弘扬民族精神的前提。 中国在进步,在不断的对外多元开放,文化领域亦是如此。改革开放以来,外来文化也被不断引入中国。当好莱坞大片充斥着我们的眼球,当日本动画片占据着国内的主要动画市场,当韩流一次次冲击我们的生活时,我们震惊了,迷茫了,退却了,甚至纷纷向之投降——不分良莠,全盘拿来。可是,人心的容量毕竟是有限的,拿来的结果,是我们的传统文化被搁置一旁,成了闲居山林的隐士。
近些年来,我们抱怨四大名著电视剧的一次次翻版,感叹经典文化被时代的利齿一次
盛夏的清晨,因了昨夜的一场细雨的淋沥,雾迷神爽,娇滴如荷.倏然闻得一声鸟鸣,清清的,脆脆的,像穿石绕树的山村小溪,又似纯真少女那清亮的声音,不沾风尘,远离躁动,让我有一种回归童年故乡的直感.
循着声音,开轩窗,抬眼望,在楼角地基处钻出的小榆树的枝叉上,我发现了它.显然它是一只麻雀,一只出“飞”不久的小家伙,还带着一种嫩黄和胆怯,绒毛细软,尖喙如钩.它就站在那样一棵从楼底破损的瓷砖边缘拱出的树上,一棵倔强地伸向阳光的小榆树上,小眼睛四处张望,带着一丝惊恐与不安,一声又一声地叫着,清亮地打磨着我闷闷的心空.
鸟不飞,人不动,就这样相隔数米对望,我有我的心事,它有他的期待,那一刻,我的大脑中掠过许多诗情画意的念头.在这样一个雾气氤氲的清晨,叶片上那一滴晶亮的露珠知道,我这样一个散居城市的人与这只鸟交换了多少融情的眼神.它一声又一声把我扯回童年,扯回满眼的桑葚树、大黄狗、清水河、泥坯房的乡间……
在童年的记忆里,喜鹊枝头跃,黄茑屋后跳,小燕房梁呢喃,麻雀檐下聒噪.还有那布谷声声春播闹,夜猫子晚间扰人好觉,长尾巴的、小如泥丸的、绿羽长喙的、灰红蓝褐的……数不胜数,应有尽有,不知何时便会扑面而至,在你耳边或清亮或喧闹,叩醒你惺松的睡眼和走神的面容.
留住一声鸟鸣,就是留住一种心情,就是这喧嚣浊世的羁绊中独辟幽径一条,通往灵魂的星空聆天籁,接地气;留住一声鸟鸣,就是在繁重的工作之余,给漂亮颜色的小金鱼换换水,给花竹修修枝,让优雅的心境追赶一下工作的脚步;留住一声鸟鸣,就是在楼下多植一棵树,多建一个窝,让燕雀归来时不再嘶哑喉咙后绝望而去;留住一声鸟鸣,就是用初恋的浪漫构筑爱的小家,一个气球就有孩子天真的笑声,一朵玫瑰就有妻子欣慰的笑容,与怨怼诀别,与闲适的幸福干杯;留住一声鸟鸣,就是暂时抛弃凡事与旧友,持书坐公园长椅一读,把史问今,聆听教诲于湖畔沙堤,欣赏柳钓水月之美,丝弦管竹之韵;留住一声鸟鸣,就是在宽容、淡定的心态驻足青春的脚步,经营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常存善念在心头,常留时间承欢父母膝下……
今晨的一声鸟鸣,穿透了钢筋水泥的坚悋,一如情人的手抚慰我火热的胸口,让我重拾那双发现美的眼睛,感受美的心灵,聆听真实如菊的声音,这一声声久违的声音,就像轻盈的天使,时响耳畔,常记心头,清凉我一夏的心空,让我这样一个散淡的文人找回真我,找回快乐……
看到题目你会想到什么?是不是现在社会发展了,环境破坏了,在茫茫一片冰冷的钢筋建筑里连一声鸟鸣声都听不到。长到十几岁的小孩儿,除了电视上,也就在公园里见过被锁着的、失去了自由的鸟儿,他们从来就没有真真正正目睹过鸟儿在花丛中、在树林里欢歌的景象。
另外,假如鸟儿会思考,为了保住性命,估计不愿意发出一声鸣叫声吧,因为就算是有山、有树、有鸟,但更多的是网和打鸟的人,一声鸟鸣引来的不是受禁锢就是被逮捕。
以上仅供参考。可以从现在的现象分析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