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梧县位于湘桂褶皱带内,桂林隆起的南西,或称广西山字形构造东南翼的东西褶皱带内;即处于大瑶山褶断束与天堂山褶断束的交汇处。县境北部及中部与大瑶山褶断束一脉相连。地质构造特征主要为高角度的、紧密的、对称的(局部有倾斜)线状褶皱。幅度较大,见到水口群下亚群;方向性明显,伴生有少量的走向逆断层和正断层。多随褶皱构造的消失而消失。此外,岩浆活动欠剧烈,多为花岗岩岩墙。
苍梧县以丘陵、低山、中山地形为主,平原较少,地势大至西北、东南高,中部低。由南、北两面山地向中部低丘、平坡、河谷倾斜。一般海拔400—600米,平原河谷地段标高20—80米,高耸地段800—1000米,最高峰亚燕顶海拔1046米,座落在县西北部的狮寨镇与贺县交界处。从地域分类来说,县境桂东北中山与喀斯特低山丘陵省的东安河流域剥蚀丘陵谷地小区及漓江下游变质岩低山丘陵小区,境内山丘宽广,几乎全为土山,其中石山3240亩,分布在石桥镇附近。山系西北部为大瑶山及大桂山余脉的延伸。 苍梧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处于海洋性气候与大陆性气候的过渡地域。夏半年盛行暖湿海洋气团,吹偏南风,冬季盛行干冷的大陆气团,吹偏北风。由于地处低纬度地带,太阳辐射强,夏长冬短,无霜期长,年均331天。年均气温21.2℃;年均降雨量1506.9毫米。大于或等于0℃总积温为7738℃,大于或等于10℃的活动积温为6925.3℃。按四季划分标准,以平均气温小于10℃为冬季,大于22℃为夏季,10—22℃为春季、秋季。苍梧县的四季起止时间为:春季自1月26日始至4月20日止,共85天。夏季自4月21日始至10月20日止,共183天;秋季自10月21日始至1月10日止,共82天,冬季自1月11日始至1月25日止,共15天。
总的来说,县境内,夏热冬暖,雨热同季,适宜作物生长的季节长,农作物可一年三熟,四季均可耕种,并宜于亚热带及部分热带的生物生长繁衍。但水、旱、风、低温、霜冻、冰雹等灾害仍时有发生。 苍梧县属亚热带地区,年均降雨量1506.9毫米,北部的沙头、石桥、梨埠、木双、六堡等乡镇为多雨区,年均降雨1600~1700毫米左右,西部和西北部的长发、倒水、人和、新地、广平等乡镇为少雨区,年降雨1300~1500毫米左右。降雨多集中在4—8月,降雨量占年降雨量71%,境内溪河纵横,降雨大部分成为地表径流转为地表水资源,正常年径流总量30.5502亿立方米,总径流深719毫米。虽然水资源丰富,但由于人口多,径流量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地区分配不均,水利设施不够完善,水利用率不高,可利用水量仅有14.4807亿立方米,占总水量47.3%。按径流量计全县人均有水量为2687立方米,占全国人均水量2700立方米的99.6%,占广西人均有水量5300立方米的50.7%。以耕地面积计,每亩有水量3185立方米,占全国亩均有水量1700立方米的187.4%,占广西亩均有水量4909立方米的64.9%。县内河溪纵横,水位落差较大,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18.68万千瓦,可开发15.6万千瓦。
苍梧县河流属西江水系,浔、桂两江流经县境内。县内大小河流近百条,溪流星罗棋布,其中集雨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东安河、安平河、龙江河等3条,均流入浔、桂两江。 金属类
黄金矿分布在旺甫、梨埠、石桥、狮寨、京南、岭脚等乡镇。
黑钨矿分布在狮寨乡、京南乡。
黄铜矿分布在沙头镇黄茅山。
铅锌矿分布在六堡乡梧洞村。
非金属类
重晶石分布在京南乡思蓬村。
磷矿石分布在石桥镇
石灰岩分布在石桥镇长腰岭
花岗岩分布在沙头等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