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历史上地震过么

2024-12-01 10:47:40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北京历史上地震过。自晋元康四年(294年)有地震记载以来,据不完全统计,北京地区曾遭受6级以上破坏性大地震袭击有6次之多,5级地震有11次。

地振动是地震最直观、最普遍的表现。在海底或滨海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称为海啸。在大陆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会引发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

破坏性地震一般是浅源地震。对于同样大小的地震,由于震源深度不一样,对地面造成的破坏程度也不一样。震源越浅,破坏越大,但波及范围也越小,反之亦然。破坏性地震如1976年的唐山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2公里。

地震可由地震仪所测量,地震的震级是用作表示由震源释放出来的能量,以“里氏地震规模”来表示,烈度则透过“修订麦加利地震烈度表”来表示。地震释放的能量决定地震的震级,释放的能量越大震级越大,地震相差一级,能量相差约30倍。

震级相差0.1级,释放的能量平均相差1.4倍。1995年日本大阪神户7.2级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相当于1000颗二战时美国向日本广岛长崎投放的原子弹的能量。

扩展资料:

地震直接灾害是地震的原生现象,如地震断层错动,以及地震波引起地面振动,所造成的灾害。主要有:地面的破坏,建筑物与构筑物的破坏,山体等自然物的破坏(如滑坡、泥石流等),海啸、地光烧伤等。

地震时,最基本的现象是地面的连续振动,主要特征是明显的晃动。极震区的人在感到大的晃动之前,有时首先感到上下跳动。因为地震波从地内向地面传来,纵波首先到达。横波接着产生大振幅的水平方向的晃动,是造成地震灾害的主要原因。

1960年智利大地震时,最大的晃动持续了3分钟。地震造成的灾害首先是破坏房屋和构筑物,造成人畜的伤亡,如1976年中国河北唐山地震中,70%~80%的建筑物倒塌,人员伤亡惨重。

地震对自然界景观也有很大影响。最主要的后果是地面出现断层和地裂缝。大地震的地表断层常绵延几十至几百千米,往往具有较明显的垂直错距和水平错距,能反映出震源处的构造变动特征(见浓尾大地震,旧金山大地震)。

但并不是所有的地表断裂都直接与震源的运动相联系,它们也可能是由于地震波造成的次生影响。特别是地表沉积层较厚的地区,坡地边缘、河岸和道路两旁常出现地裂缝,这往往是由于地形因素,在一侧没有依托的条件下晃动使表土松垮和崩裂。

地震的晃动使表土下沉,浅层的地下水受挤压会沿地裂缝上升至地表,形成喷沙冒水现象。

大地震能使局部地形改观,或隆起,或沉降。使城乡道路坼裂、铁轨扭曲、桥梁折断。在现代化城市中,由于地下管道破裂和电缆被切断造成停水、停电和通讯受阻。

煤气、有毒气体和放射性物质泄漏可导致火灾和毒物、放射性污染等次生灾害。在山区,地震还能引起山崩和滑坡,常造成掩埋村镇的惨剧。崩塌的山石堵塞江河,在上游形成地震湖。1923年日本关东大地震时,神奈川县发生泥石流,顺山谷下滑,远达5千米。

参考资料:北京市地震局-国内外地震信息

回答2:

北京地处西山和燕山山麓,处在地震比较活跃的地带。

翻开史书,我们可以看到,北京从有地震历史记载以来,地震不断。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很多地震发生时间、地点以及地震强度和危害,没有留下文字记载,我们所能够找到的北京地震资料不是十分丰富。

据不完全统计,北京地区曾遭受6级以上破坏性大地震袭击有6次之多,5级地震有11次。

自晋元康4年(294年)有地震记载以来,到清雍正8年(1730年)以后近400年来,震中在北京的6级以上地震还没有发生过。

最早地震

有史料记载的北京地区最早地震,震中在延庆和河北省怀来一带,发生在晋元康4年(294年)。

这一年,北京连续发生2次地震,第一次在该年3月,第二次发生在该年9月。

据《晋书》和《宋书》记载:“上谷地震水出,杀百余人。”

所谓“上谷”,北京延庆县古地名,意思是引起地下水上涌,杀死100多人。

从史料记载分析,这次地震估计震级为6级,震中烈度为7度,地震共造成百余人死亡。

在当时地广人稀的延庆一带,一次地震就有百余人遇难,可见,当时地震惨烈。

更惨烈的是,人们还没有从噩梦中醒来,9月,在居庸关一带,又发生了一次震级为5.5级,震中裂度为7度的地震。

这次地震强度虽然不大,但是,地壳运动剧烈,引起地裂。

据说,大地裂开一个广36丈,长84丈大口子,而且,从大地裂开的口子中还不断涌出了地下水。

不仅如此,这场突如其来天灾,使百姓瞬间失去财产、粮食,灾后还引起大饥荒。

其后,从辽代开始,到清代雍正年间,几乎每一个朝代,都会经历一次或几次如噩梦一般的山崩地裂,演绎出百姓流离失所,骨肉分离的地震惨剧。

扩展资料:

城区周边地震

唐山大地震

从我们所知有关地震知识中,大于、等于4.5级,小于6级地震为中强震,属于可造成破坏地震,但破坏轻重,与震源深度、震中距离等多种因素有关。

北京地区虽然处于地震活跃地带,但是,震中多在郊区县,离城区较远。

历史上有记载,只有3次5级地震,震中发生在北京城区内。

进入20世纪以来,北京城区,没有发生过5级以上地震。

因此,虽然,有3次5级地震,震中发生在城区,但是,造成损失要远比6级地震小得多。

北京城区第一次5级地震,发生在辽道宗太康2年11月,辽道宗耶律洪基执政期间。

时隔19年,太康2年11月(1076年12月),北京城区内又发生5级地震,震中烈度为6度。

虽说比6级地震损失要小一些,但是,也造成多数民房毁坏。

北京城区第3次5级地震,发生在明熹宗天启7年正月18日(1627年),与上一次北京城区发生5级地震,相隔了500多年,但是,这一次地震,损失相当严重。

当时,城区内从西南方到东北方,可以听到地震发生时产生巨大轰鸣声。

地震瞬间,房屋倾倒,没有来得及跑出屋的人,多被掩埋和砸死。

因为这场地震发生在人口密集城区,因此,造成了很大人员伤亡。

另外北京周边对北京影响最大时间最近的就是唐山大地震。

1976年7月28日,河北唐山、丰南一带发生7.8级地震,造成24.2万人死亡,重伤16.4万人,这两处地震都是距离北京最近的地震了。

由于北京地处华北平原地震带,南界大致位于新乡-蚌埠一线,北界位于燕山南侧,西界位于太行山东侧,东界位于下辽河-辽东湾拗陷的西缘,向南延到天津东南,经济南东边达宿州一带,是对京、津、唐地区威胁最大地震带,1679年河北三河8.0级地震、1976年唐山7.8级地震就发生在这个带上。

据不完全统计,本带共发生4.7级以上地震140多次,其中7-7.9级地震5次,8级以上地震1次。

有谚语“小震闹,大震到,地震一多一少快报告”。

这谚语的意思是“小震过后必大震”,又简称“以震报震”。

据观察,一些大地震发生前,小震活动确实很频繁,不仅次数增多 , 而且震级逐渐加大。

其频震的规律是,先小震,而后会出现一个短暂的相对平静期,接着就是大震,即“小震密集—平静—大地震发生”。

回答3:

  北京地处西山和燕山山麓,自晋元康四年(294年)有地震记载以来,据不完全统计,北京地区曾遭受6级以上破坏性大地震袭击有6次之多;5级地震有11次。从清雍正八年(1730年)以后近三百

  有史料记载的北京地区最早的地震,震中在延庆

  北京地区自古以来,就处在地震比较活跃的地带。不过由于种种原因,很多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地震的强度和危害,没有留下文字记载。因此在翻阅史料中,我们所能够找到的,北京地区最早的地震,发生在晋元康四年(294年)。这一年,连续发生了两次地震,第一次在3月,第二次在9月。

  ■晋元康四年,北京发生第一次地震,震中在北京的延庆和河北省怀来一带,引起地下水上涌

  晋元康四年,北京发生了有史记载的第一次地震,震中在北京的延庆和河北省怀来一带。据《晋书》和《宋书》记载:“上谷地震水出,杀百余人。”《晋书》和《宋书》中所称的“上谷”,实际就是北京延庆县的古地名。

  从史料记载分析,这次地震估计震级为6级,震中烈度为7度,地震共造成百余人死亡。当时上谷一带地震的破坏力巨大,引起了地下水的上涌,这对于自然知识十分匮乏的古代人来说是相当可怕的。而在地广人稀的延庆一带,一次地震就有百余人遇难,可见当时地震的惨烈。

  ■晋元康四年,发生了第二次地震,震中在居庸关一带,引起地裂,大地裂开了一个广三十六丈,长八十四丈的大口子,从裂开的口子中,还不断涌出地下水

  晋元康四年,可以说是十分不幸的一年。这一年3月,刚刚在延庆和怀来一带发生了一次6级的大地震,人们还没有从噩梦中醒来。9月,在居庸关一带,又发生了一次震级为5.5级,震中裂度为7度的地震。这次地震强度虽然不大,但是地壳运动剧烈,引起了地裂。大地裂开了一个广三十六丈,长八十四丈的大口子,而且从大地裂开的口子中还不断涌出了地下水。不仅如此,这场突如其来的天灾,使百姓瞬间失去了财产、粮食,在灾后引起了大的饥荒。

  北京地区发生的6级以上地震共6次

  翻开史书,我们可以看到,北京从有地震历史记载以来,地震不断。我统计了一下,震中发生在北京地区的地震,不算小的地震,光6级以上的就有6次之多。

  ■从辽代开始,到清代雍正年间,几乎每一个朝代,都会经历一次或几次如噩梦一般的山崩地裂,演绎出百姓流离失所,骨肉分离的地震惨剧

  辽清宁三年(1057年),在北京发生了自晋元康有史记载以来,第一次6级以上的地震。震中在北京南郊的大兴,震级是6.8级;此后,间隔四百多年,明成化二十年(1484年),居庸关发生6.8级地震;接着五十多年后,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通县南部又发生6级地震;一百多年后,清康熙四年(1665年),还是在通县,西部又发生6.5级地震;十四年后的康熙十八年(1679年),三河、平谷发生了8级地震。这次地震由于震级大,波及范围广,灾情严重,成为北京历史上最大的地震。然而三河、平谷大地震的创伤还没有“医好”;时隔51年后,雍正八年(1730年),北京西郊的海淀及昌平,又发生6.5级地震。

  我试着将史料中记载的这些地震地区,在北京的地图中标出,发现它们遍布在了北京的大兴、延庆、通州、平谷、海淀、昌平等区县。

  ■辽代清宁三年,北京地区发生6级以上的大地震,震中在大兴,震级为6.8级,震中裂度为9度,而城区的裂度为8度。整个幽州城,从城区到城郊,基本都被毁坏了,被砸死有数万人。建于唐武则天时的悯忠古寺,被夷为平地。重建后的悯忠寺在雍正年间改名为法源寺

  北京历史上记载的6级以上的大地震,发生在辽清宁三年(1057年),当时正是辽道宗耶律洪基执政时期。这次地震的震中在大兴,震级为6.8级,震中裂度为9度,而城区的裂度为8度。

  这次地震强度大,破坏严重。整个幽州城,从城区到城郊,基本都被毁坏了。地震后统计,被埋在建筑物下和被砸死者有数万人之众。按照当时的人口计算。这是非常大的一个数字了。当时幽州城内的悯忠寺,寺中的两层楼阁———“悯忠阁”和大量庙房在地震中也被震毁了。

  悯忠寺是座古寺,建于唐代。唐贞观十九年(645年),太宗李世民为悼念东征高丽阵亡的将士,诏令立寺纪念,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寺院建成,赐名悯忠寺。唐景福年间,幽州节度使李匡威对寺又重加修葺,并增建“悯忠阁”。“悯忠阁”高大雄伟,古人有诗赞曰“悯忠高阁,去天一握”。然而昔日的壮丽高阁,在辽清宁三年大地震中被夷为平地。

  悯忠寺在辽代与金代,辽、金两国的皇帝经常来此降香。大地震中,悯忠寺庙房坍塌,被毁严重。皇帝十分焦急,立即下诏修复。悯忠寺在雍正十二年(1734年)改名为法源寺,就是今天我们在宣武区法源寺街,看到的那座法源寺。不过寺院的位置,与唐辽时期相比,略靠北100米左右。现在,在南横西街北侧,立有唐悯忠寺旧址碑。

  ■离现在最近的一次6级以上的地震,是发生在清雍正八年,震中就在北京西郊,从香山到昌平回龙观一带,正处于极震区。居庸关长城,也被震得错了位

  清雍正八年(1730年),京师发生了一次6.5级的大地震,这次地震破坏性极强,而且震中就在离北京城区很近的西郊。

  北京的西郊景色秀美,因此,历代王朝皆在此地营建行宫别苑。到了清代,更是大兴土木,在这里营建出“三山五园”等皇家园林。

  而谁能想到,雍正八年的这场地震中,从香山到昌平的回龙观一带,正处于极震区。圆明园、静宜园等昔日建筑精美的皇家园林,在地震的剧烈摇晃中,顷刻间,殿倒屋塌。

  而北京城区内,受这次地震的影响,大部分民房倒塌,北海白塔也基座开裂,摇摇欲坠。

  就连距震中较远的居庸关长城,在这次地震中,高大坚固的城墙,也被震得错位了,由此可知当时地震之剧烈。

  不仅如此,这次地震还余震不断,持续有一个月左右。由于紫禁城内宫殿多处在地震中墙壁开裂,十分危险。大臣们纷纷劝导雍正皇帝,不要继续住在宫殿中。无奈之下,雍正皇帝只好率领众皇子,住进了在开阔地带临时搭建的“地震棚”。直到地震渐渐平息,才搬回宫殿居住。

  北京地区曾发生过一次和汶川地震强度一样的大地震

  ■清康熙十八年,发生了8级的大地震,震中在平谷区马坊一带,震中裂度为11度

  今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大地震。我在翻阅有关北京地区地震史料中,发现在北京也曾发生过一次和汶川地震强度几乎一样的大地震。而且两者在强度、时间、余震发生等方面,颇为相似。

  这场地震发生在清康熙十八年七月二十八日(1679年9月2日)中午。那一天,已到初秋的北京,天气并不凉爽。中午劳作了一上午的人们,像往常一样,有的正在家中吃午饭,还有的正在休息。而就在人们毫无防备的时候,在北京平谷的马坊地区和河北的三河县一带,发生了史无前例的大地震。这次地震的震级估计为8级,震中烈度为11度,几乎和四川汶川的地震强度一样。

  ■这场地震中,北京郊区县的平谷、通县受灾最为严重,发生了地裂,裂幅达丈余。东山山崩,海子庄南山,裂成锯齿状。通县著名的“燃灯古塔”被震毁。通县死万余人,县城四周严重地裂,地下的黑水涌出丈许,有的地裂处甚至涌出了温泉

  平谷区地处燕山南麓,与华北平原北端的相交地带,因其东、南、北三面环山,中间为平原谷地,故得名平谷。平谷境域内群山耸翠,万里长城环绕北部山间。在康熙十八年的大地震中,平谷区的裂度达到9度。昔日景色秀美的县城、乡野,瞬间荡然无存,田禾皆毁。

  这次地震还发生了地裂,裂幅达丈余。黑水夹杂着沙土,从地下的裂缝中不断涌出。东山山崩,海子庄南山,裂成锯齿状,县东南自水峪庄至海子庄、新开峪及蓟县盘山山体崩塌十分普遍。县城西北大辛寨村,水井变形。全县除被墙屋压毙及地裂陷死者外,存活之人仅十之三四。地震还影响到距平谷不远的通县。通县裂度亦达9度,县城内城楼、仓厂、学校、文庙、官廨、民房、寺院尽成瓦砾。通县著名的“燃灯古塔”,在地震中亦被震毁。通县县城四周出现了严重的地裂,地下的黑水涌出丈许,有的地方地裂处甚至涌出了温泉。通县在这次地震中,全县死亡1万余人。

  距震中平谷区马坊较近的北京城区及蓟县、宝坻、武清、固安等地,受到的破坏也极其严重,地裂深沟,黑水迸出,房屋倒塌无数,压死人畜甚多。

  ■地震还殃及了北京城区内的紫禁城、德胜门、安定门、西直门、长椿寺、北海、天坛等处。此次大地震波及范围广,影响了大半个中国北京城区距震中仅40多公里,而城区的裂度亦达到了8度,遭受到地震破坏相当严重。当时记载称“京城十万家,转盼无完垒”,“前街后巷断炊烟,帝子官民露地宿。”城区内不仅一般百姓民居遭破坏,就连梁柱坚实,建造精良的皇宫、王府、古刹也有数十处被毁。

  在一些名人笔记中,对北京城区的这次地震有详细记载。叶梦珠在《阅世篇》中记载,地震发生时,“声如轰雷,势如涛涌,白昼晦暝,震倒顺承、德胜、海岱、彰仪等门,城垣坍毁无数。”“文武职官、命妇死者甚众。”随着时间的推移,三百多年过去了,地震的痕迹已经抚平。然而我们现在再读古人的这些文字时,当时地震的情景和惨状,还历历在目。

  ■紫禁城宫内有31处宫殿遭破坏,迫使康熙皇帝带着太子,住进临时搭建的“地震棚”。北海白塔亦被震裂,德胜门下裂开大深沟,沟下水如泉涌;天坛附近也地裂冒水;城内外均可见到数丈长的地裂缝

  当时在这场地震中皇宫损失惨重。紫禁城四周高大坚实的城墙,在地震中被震塌多处。宫内有31处宫殿遭到破坏,其中奉先殿和太子宫受损最重,必须重修。康熙皇帝居住的乾清宫,殿墙倒塌。皇太后居住的慈宁宫,和嫔妃居住的东西六宫的宫殿等,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地震引起了皇宫中极大的恐慌,迫不得已,康熙皇帝带着太子等人离开皇宫,住进了临时搭建的“地震棚”。

  这次地震,使北京内外城墙坍塌多处,安定门、德胜门、西直门、广安门等城楼被震坏;长椿寺、文昌阁、精忠庙等9处寺庙及13处衙署遭到破坏;北海白塔亦被震裂;地震还造成德胜门下裂开了大深沟,沟下水如泉涌;天坛附近也地裂冒水;城内外均可见到数丈长的地裂缝。据统计,北京共倒塌房屋12793间,损坏18028间,死亡485人。

  此次地震的破坏和波及范围十分广泛,北京城区周边的顺义、密云、房山等郊区县和河北省大部分地区,以及山西、山东、河南、内蒙古的部分地区均遭受破坏,破坏面积超过10万平方公里。辽宁、陕西、江苏、安徽、甘肃、广东、吉林等省的部分地区有震感,最远有震感地区距震中达1千多公里。有165个州县记载了这次地震。可以说,这次地震影响了大半个中国。

  这次地震,大震过后,余震不断。据记载,直到10月19日,仍“地动未息”。在地震发生之后一个月内,发生强余震10余次。其中9月3日、5日及29日,发生了3次强余震,估计震级均在6级左右。主震三个月以后,余震强度才逐渐减弱,有感余震延续了一年多。

  城区仅发生过两次5级地震

  北京地区虽然处于地震活跃地带,但是震中多在郊区县,离城区较远。历史上只有两次5级地震,震中发生在北京城区内。进入二十世纪以来,北京城区,没有发生过5级以上的地震。

  从我们所知的有关地震的知识中,我们知道大于、等于4.5级,小于6级的地震为中强震,属于可造成破坏的地震。但破坏轻重,与震源深度、震中距离等多种因素有关。因此,虽然有两次5级的地震,震中发生在城区,但是造成的损失,要远比6级地震小得多。

  ■北京城区第一次5级地震,发生在辽道宗太康二年十一月

  辽道宗耶律洪基执政期间,真可谓多事之秋。清宁三年(1057年),大兴刚发生过一次6.8级的大地震。时隔19年,太康二年十一月

  (1076年12月),北京城区内,又发生了5级地震,震中烈度为6度。虽说比6级地震损失要小一些,但是也造成了多数民房的毁坏。

  ■北京城区第二次5级地震,发生在明熹宗天启七年正月十八日

  明熹宗天启七年正月十八日(1627年),与上一次北京城区发生5级地震,相隔五百多年后,城区内又发生了一次5级地震,震中烈度为6-7度。这一次地震,损失相当严重。当时,在城区内从西南方到东北方,可以听到地震发生时产生的巨大轰鸣声。地震的瞬间,房屋倾倒,没有来得及跑出屋的人,多被掩埋和砸死。因为这场地震发生在人口密集的城区,因此造成了很大的人员伤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