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风筝》想要表达的情感(或中心思想)是?

如题。
2024-12-04 19:52:57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风筝》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5年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首先由北京冬季天空中的风筝联想到故乡早春二月时节的放风筝开始描写,流露出淡淡的乡愁。然后自然地从风筝想到儿时往事:作为兄长的他对所谓没出息的酷爱风筝的弟弟的惩罚。成年后的作者为自己幼时的无知,对弟弟儿童天性的扼杀行为充满了内疚和自责。更令作者痛苦的是他已无法求得宽恕,因为弟弟对这件往事已漠然忘,这里照应了文章一开头作者见到风筝时“惊异和悲哀”的情绪。这种惊异和悲哀并不仅仅在于作者内心的深刻自我反省,而在于他从弟弟的“全然忘却”中体会到中国老百姓对封建道德奴役、家长式的专制制度的不觉醒,因而倍感改造“国民性”任务之艰巨,点出作者心情沉重的内在原因。文章叙事与抒情紧密相联,在叙事的基础上,抒发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极端憎恶和对美好明天的憧憬。此文以白描写景、写人,舒事与感叹、议论相结合,渗透着一种深沉的理性精神。

回答2:

这篇散文中,有鲁迅的兄弟之情,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
文章说的是小时候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不准小兄弟弄这种没出息的玩艺,行为十分粗暴.待到明白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鲁迅醒悟过来,自己当年的行径,简直是“对于精神的虐杀”.虽然事隔久远,鲁迅还是一心想补过,然而小兄弟却全然忘却,“我”的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
从手足之情上看,当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为小兄弟有出息,那气恨,是恨铁不成钢.一旦明白自己错了,虽是几十年前的往事,虽为兄长,也要讨小兄弟宽恕.同胞手足之情溢于言表.
从游戏的意义上看,“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游戏实在出于儿童天性,游戏使儿童活泼、健康、聪明.因此不准游戏,无异于虐杀儿童天性.鲁迅看到外国的儿童教育主张,认识了中国旧式教育的落后,愿中国的儿童教育改变落后的偏见,愿儿童精神从此不受压制,从此能够健康成长.
从鲁迅的自省精神看,鲁迅是严于解剖自己的,严于自省的,往事,小事,都一丝不苟,知错必改,郑重其事,这种精神非常可贵.

回答3:

鲁迅那种无法排解的内疚再次让我感动。同时心痛那弟弟,风筝骨架被哥哥踹烂的那一刻,我相信他的心是抖的。当哥哥离开后,他一定是被一种无助的悲哀所笼罩。正因如此,我还是像当初我中学时读这篇文章时再次怀疑他是否是真的忘了这件事。因为那样一件事怎么能说忘就忘了呢?先是喜欢得那样随它笑随它狂,然后是自己瞒住哥哥偷偷地找来材料,躲起来加工,当这样一件心向往之的作品快完成时,居然被哥哥霸道地几下就踹烂了。那会是一种怎样的难过啊,怎么能说忘就忘了呢?我问儿子读了这篇文章有什么感觉,他说感觉好像自己也沉到那其中了。我说是啊,这就是好文章,让读的人有深深的触动。

无论长到多大,童年都是我们的精神的家园,哪怕你贫穷亦或富贵,哪怕你高贵亦或低贱,无论你成人后是怎样的人,回想起我们的童年,总是那样令人回味。当我们累了的时候,当我们倦了的时候,当我们烦了的时候,无论什么时候,只要我们回忆起我们的童年,就有一种说不出的温馨洋溢在心间了。童年的喜怒哀乐,等我们再忆起来的时候,都别有一番滋味。哪怕是一些不快,再忆及时,也似乎失去了不快的理由。

回答4:

<风筝>用充满诗意的笔调,形象地叙写了同胞兄弟之间的浓浓亲情,再现了鲁迅严于自责和反省的品格与情怀

回答5:

《风筝》是鲁迅先生的一篇回忆性散文,回忆自己儿时残酷地将小
兄弟的风筝弄坏的事情。鲁迅先生的本意是通过这件事来揭示旧的伦
理道德下的社会面貌,从“我”对兄弟家长式的管理,反映出神圣的长
幼尊卑秩序是何等残忍,愚昧无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