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认为,一个人要真正成为有学问、有道德修养的人,学习和运用"礼"都是一个根本条件。在对个人行为习惯和道德修养培育方面"礼"不仅是自立的基础,更是在通往理想人格的道路上必备的优秀品质。“价值观”是指人们在处理普遍性价值问题上所持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的总和。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该社会所特有的文化、文明的精神实质和显著标志,是其赖以维系的精神支柱,也是社会决策的动机和目的之所在。通过“礼”让个人乃至整个社会都规范到一个有良好道德标准的范围内,从个体的教化开始覆盖整个社会以到达对社会全员的约束。 孟子,儒家道统传承中,人以德为圣,理以道为尊。以性善论推导王道,并以道为治理国家的至高原则,期望以道统约束政统,使王权按照儒家之道有序运行,这是孟子对儒家道统的建构之功。孟子的道统建构论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启示:一是可以借鉴孟子重视主体心性的道德修养工夫,发掘主体自身的自觉与自愿力量,从而达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心认同;二是从孟子以民为本旧传统中开掘社会主义新民主,从传统社会以仁心推仁政的理路开启社会主义“新王道”,使国家真正担当起国家富强、人民安居的道义责任。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4月第18卷第2期张羽,等:孟子的道统建构论及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启示11“道”的概念虽并非儒家首提和独有,但“道统”是儒家独有的道学传承谱系。所谓“道统”,是指儒家以圣人之道为核心内容,围绕载道、传道和明道的文化使命而建构、发展与演变的思想传授系统。儒家的道统上可追溯到尧舜圣王,经过文王行德政与周公制礼乐,再到孔子提出仁道,孟子继承孔子仁道并进一步将其发展成仁政论与王道说,建构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思想体系。作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不仅远承尧舜之道,近接周孔仁德,而且确立道尊于势,贯通心性与天道,以心性之学开启后世。孟子的道统建构论虽有其局限性,但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有重要启示和参考价值。 墨子强调主动教育,认为强调学生的知识和心理准备固然不错,但应该是“虽不扣必鸣”——即使人们不来请教,教师也应该主动地上门去教,引导学生学习。思而不学则惘,在学习中围绕主干核心知识以时政为载体设置情境,突破疑难杂症,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先死后活熟能生巧。如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学习中探究来龙去脉,真理愈辨愈明,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