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和语言等其他工具一样,都是交流信息的工具,交流是什么意思,是你要把自己的观点传递给他人,而字迹潦草无法辨识,别人又怎么能理解呢?
试想下,如果老师用这种字体为你传道受业,领导用这种字体为你传达指令,你的内心是一种什么感受。或许有人会说这是草书是一种美,没错这种交流传递的是艺术而不是内容,而病历本需要的确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内容。因此我们并不过分要求医生的字体多么美观,需要的仅仅是字迹的工整。
诚然,医生每天面对大量患者,或许是为了节省时间,但这并不是字迹潦草的理由。如果警察因为犯罪分子太多抓不过来而抓大放小,忽略掉罪行较轻的案子,这样也可以么。写病历并且让患者看懂,这本身就是医生工作的一部分,是没有任何理由可以为自己辩解的。
当然,如果把这一现象推升到道德高度,因为字迹潦草就定性为医生对病人不尊重,也是不合理的。医生只要能详尽了解病情,认真仔细的为病人检查身体,再三叮嘱注意事项就算得上是对患者最大的尊重,但是这么细致繁琐的工作都做了,还差最后这一步么?患者需要的不仅仅是准确的诊断,更是后期的调理与休养,而病历的留痕正是患者康复的最大保障。
其实将字体书写的工整并不一定浪费时间,只是一种习惯是否养成罢了。不可否认任何人都有字迹潦草的权利,只要你喜欢别人管不着,但是在其职谋其事,既然选择了成为一名医生,就应该放弃这种“权利”。可能改变字体的初期会耽误时间,不过你是否可以在业余时间强加练习,工作中保持认真清晰书写,直至让它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你默认的字体。这样一来,其实你书写病历的时间并不会因此而增加。
不提不知道,问题一出,想必会引来一大批曾经在医院就诊的病人的讨论。
网上曾有戏言,世界上最难认的字是什么字?医生写的病例!而且只有抓药的护士才能看懂。很奇怪,她们怎么就能看懂!!
小时候去医院看病,我从爸爸手里拿上病历单根本不知道上面写的什么,龙飞凤舞,看得我头晕。可是抓药的护士稍微瞄一眼,就知道该拿什么药。当时我就暗暗发誓,我一定要好好学习,认更多的字,最起码能看懂大人写的连笔字。
后来长大了,前段时间去医院看病,我信心满满地接过单子看了手写部分,仿佛一万只乌鸦从头顶飞过。还好有电子版。
对不起,我是真的看不懂。从书法地角度来说,真是一个职业造就的新高度。大多数以波浪线表示,加些许拐弯,行云流水,字中带风啊!
医生写字潦草,表示理解,因为专攻一方面的医生看地病基本山大同小异,每天就是一种处方写好几遍。病人多的时候没有时间好好写,还有其他病人在后头等着,心一急就潦草了。所以现在推广的电子版病例是个不错的处理方法,病人看得清楚,又快又省劲。
要说手写病例,还希望医生们稍微工整一点点,一点点就行,起码病人能看懂。毕竟来看病的病人就是把身体健康交给医生,对医生可是百分百的信任听话。医生字迹工整对病人多一点尊重,也算是便捷双方,何乐而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