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所谓平声,即汉语拼音声调中的阴平与阳平(第一声与第二声)。
所谓仄声,即汉语拼音声音中的去声与降调(第三声与第四声)。
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韵书,如《切韵》、《广韵》等,中古汉语有四种声调,称为平、上、去、入。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有高低的变化,故统称为仄声。
诗词中平仄的运用有一定格式,称为格律。平声和仄声,代指由平仄构成的诗文的韵律。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 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剩下了的是平声。
普通话入声消失,入声归入仄声中的上去两声和平声中的阴平、阳平,这导致用普通话判别诗词平仄会有错误。
辨析
知道了什么是四声,平仄就好懂了。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仄,按字义解释,就是不平的意思。 凭什么来分平仄两大类呢?因为平声是没有升降的,较长的,而其他三声是有升降的(入声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较短的,这样,它们就形成了两大类型。如果让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着,那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调。古人所谓"声调铿锵",虽然有许多讲究,但是平仄谐和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平仄在诗词中又是怎样交错着的呢?我们可以概括为两句话:
⑴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
⑵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这种平仄的规则在律诗表现的特别明显。
例如毛主席《长征》诗的第五、六两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这两句诗的平仄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就本句来说,每两个字一个节奏。平起句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最后一个又是仄。仄起句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最后一个又是平。这就是交替。就对句来说,"金沙"对"大渡",是平平对仄仄,"水拍"对"桥横",是仄仄对平平,"云崖"对"铁索",是平平对仄仄,"暖"对"寒",是仄对平。这就是对立。
关于诗词的平仄规则,下文律诗的平仄及词的平仄中还要详细讨论。先谈一谈我们怎样辨别平仄。如果你的方言是有入声的,那么,问题就容易解决。在那些有入声的方言里,声调不止四个,不但平声分阴阳,连上声、去声、入声,往往也都分阴阳。像广州入声还分为三类。这都好办:只消把它们合并起来就是了,例如把阴平、阳平合并为平声,把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合并为仄声,就是了。
举例
例如“大雨落幽燕”中“雨”字为第三声,故为仄声,“幽”字为第一声,故为平声。
古诗中(古风除外)五言与七言以平仄相间为准,即“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如“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一句中,只需顾及“顾”“繁”“下 ”“朝”“济”“臣”几字的平仄,其余不论。所谓平仄相间,即平声与仄声相隔开来,例如“顾”“下”为两仄声,中间用平声字“繁”隔开,“朝”“臣”为平声字,中间用仄声字“济”隔开。
据体裁不同,又可将平仄分为A、B两式,以下主要以律诗为例,(下文平声用○表示,仄声用●表示)
A式: 元稹《西归绝句》,七言绝句。
五年江上损容颜, ○ ● ○
今日春风到武吴。 ● ○ ●
纸京书临水读, ● ○ ●
小桃花树满商山。 ○ ● ○
B式: 杜甫《九日蓝田崔氏主》,七言律诗。
老去悲秋强自宽, ● ○ ●
兴来今日尽君欢。 ○ ● ○
羞将短发还吹帽, ○ ● ○
笑倩旁人为正冠。 ● ○ ●
蓝水远从千涧落, ● ○ ●
玉山高并两峰寒。 ○ ● ○
明年此会知谁健, ○ ● ○
醉把茱萸仔细看。 ● ○ ●
A式五言绝句按照A式五绝、五律和七律亦然,B式七绝、五绝与五律亦然。以下不再列举。
词也有平仄,但每一种词牌都有固定的词牌。例如《浪淘沙》与《蝶恋花》,平仄不同,字数也有差异,在填词时最好以标准词旁照。
另外,诗词以艺术(表达)技巧也很丰富,如表达方式、持情方式、描写方式和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包括比喻、比拟、夸张、借代、设问、反问、反语、双关、互文、用典等。
艺术(表达)技巧还需详细说明。中国诗词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聊以此浅谈与众人共同探讨。
参考资料
360百科:https://baike.so.com/doc/5395058-56322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