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商品都包含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表现在二者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缺一不可。
第一,商品必须具有使用价值,凡是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肯定没有价值。一个物品,如果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人需要,就不能成为商品,即使在它身上耗费再多的劳动,这些劳动也不能形成价值。
第二,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一个物品有使用价值,但不是劳动产品,如阳光、空气等,就不具有价值,也不能成为商品。
第三,商品必须是用来交换的。商品作为劳动产品,生产出来以后,其使用价值是为了满足别人的需要,而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
最有价值的东西:
时间可能是唯一最重要的了。可你注意到了没有,时间是个看不到摸不着的概念,压根不受我们控制。而且时间对于每个人来讲价值程度也不一样,从社会生存衡量的标准来看,有的人时间价值高,有的人时间价值低,因此对于大多数人来讲,这一点也不公平。
时间是等量的,那我们是控制时间来做事吗?并不是,时间并不受我们控制,所能控制的就只有我们的注意力,是使用我们的注意力去实现,去发展而并非时间,时间只是不受控的计量单位而已,所以对于所有人来讲平等且最有价值的东西不是时间,而是注意力。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相互关系为:
使用价值与价值是统一的。
1、二者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缺一就不成其为商品。价值的存在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也就不会有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2、价值存在于商品体内,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着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商品二重性
不一定。
过剩产能,卖不出去,没有实现价值,没有使用价值;几千万套空置房,卖出去了,但不再使用,没有使用价值;假冒伪劣产品、豆腐渣工程虽然买出去了,也在使用,也没有使用价值。靠没有使用价值的产品生产堆积起来的GDP也是泡沫GDP。
使用价值的质是满足人的需要,量是衡量使用价值大小的各种尺度。通常所谓的抽象价值即无差别地按时间来计算的人类抽象劳动,只是衡量使用价值量的一种标准,而不是唯一的标准,更不是价值本身。
扩展资料
长期以来,“只有生产领域创造使用价值,流通领域不创造任何使用价值”被确认为一条不变的真理,然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流通领域在商品生产过程中的重要性越来越高,其产值比例和从业人员比例也越来越高,流通领域所派生和分化出来的岗位也越来越多,这一“真理”受到的质疑也越来越多。
事实上,流通领域是人类创造使用价值的重要领域,而且这一领域的产值比例将会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提高,其结果将是:传统意义的生产领域将会全部消失,其社会产值和从业人员将会几乎全部转入流通领域和和信息领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使用价值三要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使用价值
这句话是错误的。价值来源于劳动,使用价值来源与需求。使用价值的质是满足人的需要,量是衡量使用价值大小的各种尺度。通常所谓的抽象价值即无差别地按时间来计算的人类抽象劳动,只是衡量使用价值量的一种标准,而不是唯一的标准,更不是价值本身。
扩展资料:
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商品的效用。如粮食能充饥,衣服能御寒。商品的基本属性之一。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形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空气、草原等自然物,以及不是为了交换的劳动产品,没有价值,但有使用价值。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使用价值是一切商品都具有的共同属性之一。任何物品要想成为商品都必须具有可供人类使用的价值;反之,毫无使用价值的物品是不会成为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物的自然属性。
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价值”是错误的,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使用价值是物品的自然属性,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并不一定有价值,比如自然界的空气,空气对人来说有使用价值,可以呼吸,但它是免费使用的,并没有进行交换,所以没有价值。
有使用价值的物品不一定有价值,空气有使用价值,是人赖以生存的三要素之一,但是却没有价值,即不能称其为商品,如果一个人进入深山老林,用瓶瓶罐罐装上新鲜的空气运到受污染的城市里甩卖,则这时的空气就有了价值了,可以称为商品了。
“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使用价值”是对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商品有价值就一定有使用价值,因为价值是通过有偿交换体现出来的,既然可以拿来交换,就说明有使用价值。
如果是判断题,答案是错误的。物质的价值体现在实用价值上,即便是没有使用价值,也应该承载着文化价值。有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使用价值,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