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汉字是何时流入朝鲜的?拜托各位了 3Q

2025-04-08 04:30:38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汉字是怎样传入古朝鲜的? 文 / 王雄 ——“汉水文化”札记之三十三 据最近出版的《凤凰周刊》报道:汉字在韩国几经沉浮,今日时来运转。随着汉字使用的越来越普遍,韩国已形成了一股浓烈的汉语热。城市交通要道,恢复使用已经消失多年的汉字和汉字标志。各地中学开始推行“1800个常用汉字必修教育”。韩国最具影响力的《朝鲜日报》,在第一版以醒目的文章标题所示:汉字考试不及格的应聘者将被淘汰。专家认为,韩国已经走上了汉字广泛使用的新时期。 文化上,韩国是与中国最相近的国家。甲午战争前古朝鲜的重要历史文化典籍,基本上都是用汉字记载的。直到1945年朝半岛南北方的报刊、政府文书仍然是韩、汉文字混用,并且大约一半是方块汉字。朝鲜半岛光复后,为了强化韩文,韩国自动脱离了汉字文化圈,中断甚至废止了汉字的使用。 中韩建交后,恢复汉字教育是韩国各界的普遍呼声。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从纵向看,如不恢复汉字教育和使用,韩国人读不了自己历史文化典籍,谈不上对韩国文化历史的传承。从横向看,中国是韩国最大的商品出口市场,年双边贸易额达到千亿美元以上。韩国商品出口额的近百分之二十是输出到中国,百分之四十(包括中国)输出到汉字文化圈国家和地区市场。 地理决定历史。翻开韩国地图,中国的地名几乎遍及全国,其中有湖北的江陵、襄阳、黄州、利川,还有湖南的洞庭、长沙,河南的南阳、淮阳,江苏的丹阳等等。甚至连韩国现在的首都首尔一年多前还叫汉城(又称汉阳),与我国汉水下游的汉阳相同。汉江也与中国的汉江一样,东西走向,其发源地都叫太白山。 关于韩国与中国历史文化渊源,笔者已在《韩国为啥与咱争夺端午节?》一文中予以了肤浅的论述。这里笔者想探讨一下:汉字是怎样流入古朝鲜的?意在再论韩国与中国汉水文化之渊源。 早在20世纪30年代国学大师钱穆先生就提出:“先秦的湘、沅、澧诸水都在今湖北省境、分布于汉水流域一带,以后楚人南迁、地名随迁。”史载,长江中游地区的巨大变化集中发生在公元555~561年间,主要是一大批原在汉水中游两岸的古地名向南迁移到了长江中游两岸。古朝鲜江原道的古地名和今民俗的发生和继承,原因亦同此理。只不过前者是发生在中国,后者则发生在韩国;前者是南北推移,后者是东西迁徙。 追踪溯源,公元前7世纪,汉江中游荆楚腹地有两个苗蛮小国,罗国和卢国。罗,熊姓,与楚有共同渊源。楚武王并吞罗国,国亡,以国名为姓,子孙便由熊姓改为罗姓。成为楚国的附庸国。卢国和罗国同属苗蛮,但来源却不相同。公元前7世纪,卢人顺着离嘉陵江不远汉水上游朝南迁徙,到达汉江中游的襄阳县西,建立了卢国。楚人入侵,卢国和罗国同时灭国。 据史料记载,罗、卢氏族是跟随着一个名叫韩终的方士在公元前215年渡海到韩国的。韩终与同时代的徐福一样,是为秦始皇求药入海,徐福到了日本,而韩终却到了韩国。韩终炼丹采药,修炼成仙。也有学者认为,秦灭楚后8年,韩终带着罗氏、卢氏等楚国亡民有准备地逃离了秦国,渡海到了朝鲜半岛东南部。而韩国的汉字传入时间大约在战国至汉初,这和韩终之属到韩国的时间吻合。 专家分析,韩终可能就是韩国檀君神话中桓雄的原形。史籍中记载韩终已经修炼成仙,完全有可能被后人奉为天神,韩终带领以罗氏族、卢氏族为主的三千臣民,选择适合居住的太白山下落户。而神话中桓雄与熊女所生的檀君,应该是以熊为图腾的新罗首领。新罗率先统一了半岛,并以熟练使用汉字的优势,创造并记录下来了开国神话。 这时的韩国,其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与中国的汉藏语系不太一样,但古朝鲜文化落后,一直没有自己的文字。作为中国附庸国,古朝鲜是朝语与汉语并用。他们只能以口头方式进行文化交流,无法充分表现民众的思想感情,其生活知识和年积月累的农业耕种经验和农耕方法也都无法长久地流传下去。韩终及三千臣民的到来,带来了汉字文化,也为韩国人带来了新生活的曙光。当然,最早只有古朝鲜的贵族、官员会使用汉字,称为“吏读文字”。 到了古朝鲜世宗国王时期,也就是中国的明朝时,古朝鲜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上都得到一定的发展,因而朝鲜民众对拥有自己民族文字的愿望更为强烈。作为一个想要发展民族文化,推进国家独立的朝鲜君王,世宗执意要创制出一种独特而易学易懂的朝鲜本土文字。一批优秀学者受到音乐和北方游牧民族拼音文字的启发,设想由28个字母组成的朝鲜文字。世宗特意派遣一位古朝鲜知名学者,前后十几次到中国来学习、研究汉字精髓,历时达三十年之久,最终于1446年发明创造了朝鲜文字。古朝鲜在使用了近千年的中国汉字以后,终于有了自己的民族文字。 令人好笑的是,前一段时期,韩国人居然到处宣扬:汉字是由韩国人发明的。2006年10月10日《朝鲜日报》报道,韩国首尔大学历史教授朴正秀日前对记者说,经过他十年的研究和考证,认为是朝鲜民族最先发明了汉字,后来朝鲜人移居中原,把汉字带到了中国,才形成了现在的汉文化。 据《淄博日报》报道:“韩国前总统卢泰愚山东寻根,说姜子牙是他的祖先。”从而在韩国引发了卢姓到山东寻根的热潮。其实,这是一场历史的误会。因为韩国卢氏应是汉水流域楚国卢戎之后裔,祖籍应该是湖北襄阳。另据《河南商报》报道,有韩国媒体报道,已就任联合国秘书长的韩国人潘基文祖上出自河南荥阳。荥阳,古时为楚汉战处。 显然,韩国人以汉字发明者自居,是一种自卑心理作怪。韩国国土小得可怜,而且曾是中国的被保护国,它的文化大多数来自中国,令韩国人觉得无脸见人。韩国的文字过去一直使用汉字,它的图书馆充斥着中国的古籍,民间流传着中国的故事,过的节日有很多是中国节日,纪念的伟人也是中国古代伟人。再看看韩国人的姓氏,也绝大多数都是中国的姓氏。高丽人其实是一个被汉族高度同化的民族,同化的程度甚至超过好些至今还在中国版图上的少数民族。 不用置疑,韩文化的主体部分是中国南方文化,而且直接受到汉水文化的影响。韩国人关于端午、汉字、印刷、韩医等方面的那些说法虽然都有一定历史依据,却是忽略或掩盖了更早的史实。在近期举行的韩国文化与中国楚文化渊源关系探究学术研讨会上,专家作出结论:韩国文化烙上了中国汉水文化的深刻印记。这个结论是非常符合实际的。

回答2:

朝鲜半岛历史悠久,但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却是一个只有本民族语言却无民族文字的国家。公元3世纪左右,汉字传入朝鲜,后来又采用汉字的音和意来记录朝鲜语,即“吏读文”。但由于封建社会等级观念的影响。 很多人想知道,目前的朝鲜语和韩国语是不是同一种语言,朝鲜文字与韩国文字是不是同一种文字?为什么韩国的古建筑的匾额上会有很多汉字? 世宗国王与“训民正音” 朝鲜半岛历史悠久,但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却是一个只有本民族语言却无民族文字的国家。公元3世纪左右,汉字传入朝鲜,后来又采用汉字的音和意来记录朝鲜语,即“吏读文”。但由于封建社会等级观念的影响。能够学习和使用汉字的多是贵族阶层,普通民众很难接触到。而且结合汉字创制的“吏读文”有些也不适合朝鲜语的语音系统和语法结构,因而有时很难准确地标记朝鲜语言。因此当时人们非常希望能有一种既适合朝鲜语语音系统和语法结构、又容易学会的文字。从统治阶级来看,为了便于老百姓贯彻自己的统治政策,也有必要发明一种易于人民掌握的表音文字。就这样在朝鲜王朝第四代国王世宗的积极倡导下,由郑麟趾、申叔舟、崔恒、成三问等一批优秀学者,在多年研究朝鲜语的音韵和一些外国文字的基础上,于1444年创制了由28个字母组成的朝鲜文字。这期间朝鲜学者曾几十次前来中国明朝进行关于音律学的研究。1446年朝鲜正式公布了创制的朝鲜文字,称为“训民正音”,意思是教百姓以正确字音。新文字发明后,世宗国王提倡在公文和个人书信中使用“训民正音”,并责令用“训民正音”创作《龙飞御天歌》。他还将“训民正音”作为录用官吏的科举考试的必考科目,并在钱币上刻印了“训民正音”。“训民正音”的创制为朝鲜语书面语的发展以及朝鲜文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 “训民正音”是世界上少有的知道是谁、具体在什么时间创造的文字之一,因此被韩国指定为国宝第70号,1997年10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训民正音”是一种表音文字,由17个子音和11个母音组成。17个子音字按口型和舌位发音器官的样子创造,按发音不同分为牙音、舌音、唇音、齿音等,这同现代语音学分类基本一致。又根据声音的清浊,把子音分成全清、次清、全浊、不清不浊;11个母音中有3个基本母音,它们是按照古人认为的宇宙“天、地、人”的生成次序创造的,其他母音则根据这3个基本母音创造。这28个字母经过560年的发展,现在已经有3个子音和1个母音被淘汰了,目前在朝鲜和韩国只使用24个子音和母音。用24个子音和母音,可以组成7万个朝鲜字,而这些字又可以组成7亿多个词汇,如此浩如烟海的文字是用之不尽的。 朝韩文字改革中的“汉字” 传统的朝鲜语词汇包括固有词和外来词两大类。固有词是指朝鲜语里原来就有的本国词;外来词则是指源于其他语言的词,这其中有近70%源于中国的汉字词,这些词汇在朝鲜文中是可以用汉字书写的。 1910年日本帝国主义对朝鲜半岛实行殖民统治后,曾大肆封杀朝鲜语文,到20世纪40年代更是变本加厉,他们大搞所谓“创氏改名”,这个时期出生的朝鲜人不准使用朝鲜语,姓氏也必须改用日本姓氏。 1945年8月15日朝鲜半岛光复后,分裂为半岛北方和南方,即今天的朝鲜和韩国。为了规范文字的使用,朝韩双方在建立政权后分别对文字的使用进行了改革。 改革的一个重点就是如何对待汉字。正如前面所提到的,朝鲜半岛使用汉字的历史非常悠久,因此,即使在“训民正音”发明以后,汉字仍在使用。朝鲜王朝宫廷文书的书写、历史典籍的记录等都有汉字夹在其中(类似于今天的日文)。对此,朝鲜采取了全面废止汉字的改革措施,即所有文字书写全部使用朝鲜字母,不再夹杂汉字。在词汇上,朝鲜也严格限制汉字词的使用,尽可能多地用朝鲜固有词汇创造新词。 而韩国则没有那样彻底。 尽管韩国在1948年颁布了《韩文专用法案》,禁止公开使用汉字,但汉字的使用却一直没有完全停止,无论是学校的语文教育还是国民的文字书写,夹杂使用汉字是长期存在的。韩国教科书中使用汉字的政策也在不断变化之中,如1968年的总统令曾要求删除中小学课本中的汉字,但1972年汉字又被定为初中的必修课编入正规课程。1973年中学教科书规定重新使用汉字,1995年又将其改为选修课程。1999年2月,当时的韩国总统金大中签署总统令,批准在政府公文和道路牌中使用汉字。这个总统令的颁布,打破了韩国政府50多年来对使用汉字的禁令。现在韩国教育部颁布的教育用“新订通用汉字”为1800个,供日常生活用的“常用汉字”为1300个。 其实,废除汉字还是使用汉字,应该从是否有利于本民族的文化发展来看。废除汉字的弊端是使朝鲜人无法对古代历史典籍原著进行学习,因为朝鲜的绝大多数历史典籍都是用汉字书写的。此外在现实生活中也存在一些不便之处,因为朝鲜词汇中有很多同形同音异意字,光看这些字型有时很难正确理解它所要表示的意思,容易产生误解,而在废除汉字以前,这些文字却可以用汉字加以表示。废除汉字当然也有好处,那就是便于朝鲜文字的普及,有利于文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