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来看服饰。衣服是最能显示人身份的东西。因此,在历史上,人们为了显示待遇和身份在衣服上动的脑筋也最多,当官的要在衣服上显示出身份来,一看衣服就知道这是什么官和身份。以明、清官服来说,官阶九品,制作出的服装也如官阶。九品官制奠定以后直到明初,官员的品级只能从服饰的颜色及图案花纹上区别。如明代官服,一至四品绯色,五至七品青色,八、九品绿色。其图案花纹,一品大独科花,径五寸,其次是越往下越小。二品小独科花,径三寸。三品散搭花,径二寸。四、五品小杂花,径一寸。六七品小杂花,径一寸。八品官员以下无花纹。
清王朝取代明王朝之后,也实行了等级森严的九品官制。清代把胸前的这块方布也叫"补子"或"背胸",把缀有这种补子的袍服称为"补服"。清代文官一至七品补子图案与明代的相同,八品则改明代黄鹂和鹌鹑,九品及未入流绣练雀。惟文官一品都御史、三品副都御史及按察史、五品监察御史皆绣獬豸。武官补子图案区别较明代为细,一品麒麟,二品狮子,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六品彪,七、八品犀牛,九品海马。
清代另外不同的是帽子,一品官帽顶为红宝石。常见的有玫瑰红、蔷薇红、大红和暗红。以血红、鸽血红为稀世珍品。所以,在清代,人们最重视的是有红宝石的顶子。这可是最宝贵的东西,身份和尊严的象征。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鸽血红宝石仅11克,如果当时有的官员头上有了5克的这种宝石,也就尊贵得不得了了。
“清沿明制”,满族统治者不仅沿袭了明代典章制度,而且进一步完善了它。清朝君臣的补服,上至皇帝,下至未入流小官皆用石青色,没有花纹,其王、文武官员的品级由所缀补子来区别。补子分圆补和方补。皇帝、皇子、亲王郡王、贝勒、贝子皆为圆补。皇帝、皇子、亲王、郡王用四团(圆补),分别置于两肩及前后胸。贝勒、贝子用两团,置于前后胸。皇家宗室的补服和补子,均是由南京、苏州、杭州即江南三织造定做进贡的,尽寸、图案都有严格规定,用料讲究,做工精细。而官员的补服和补子呢,则由本人按典章制度自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