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主动权交给对方?

2025-04-16 03:01:14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与人交谈,不要开始就谈及你们的意见不同的事,而需着重于彼此相同意见的事。你们彼此追求的目的是相同的,而你们惟一差别是方法上的不同,所以一开始你就要对方回答的“是”,而千万不能让他说出“非”来,因为假若一开始双方就彼此不合,那他会存下反辩的成见,如此你就算再说上千言万语,而且是句句真实的,但是别人早已存下了不良的印象,再要使他改变过来,是不大容易的。所以,与人交谈,先得迎合对方的心理,使对方觉得这次交谈是商讨,而不是争辩。

每个人都坚持他尊严的人格,他开头用了“非”字,即使后来他知道这“非”字是错了,然而世上有几个人能接受认错呢?为了他的自尊,他所说的每句话,他都会坚持到底。所以,我们要绝对注意,’不使对方一开头就说“非”字。

一个善于讲话的人,他不仅要熟练说话的技巧,同时还要揣摩听众的心理,在演讲一开始,先吸引听众的注意力和兴趣,使他们乐于接受你的讲词。否则,你一开始就引起人们的反感,那只有失败。

显然,在心理学的形态中,当一个人对某件事说出了“非”字,无论在心理上和生理上,都会比他往常说其他字要来得紧张,他全身组织——分泌腺、神经和肌肉——都聚集起来,成为一个抗拒的状态,整个神经组织都准备拒绝接受。反过来看,一个人说“是”的时候就没有收缩作用发生,甚至准备接受。所以,在开头我们只有获得很多“是”的反应,才能更易得到对方对我们最终提议的注意。

要使别人说出“是”的反应,这技巧很简单,但往往被人们所忽略,因为人们有一个错误的心理,以为在开始必须与人意见相反,才显出自己的高贵和自尊。其实,这是最笨的想法——一个性子急烈的人与一个内向守旧的人讨论一件事,不用三言两语就可以使这位守旧的人发怒,老实说,这样有何好处?

在学校里对学生,在家庭里对妻子儿女,在商场中对顾客,要是一开口就使人不快,那你得用神仙的智慧与忍耐才能使他们改变他们已经决定的见解。由此可见,千万不可逞一时私意触犯对方。

人们往往要从多少年的失败经验中,才学到让别人说出“是对的”,反之与人争辩是无效的。

这种说服的方法,是2000年前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所用的,现在这种“苏格拉底式的辩证法”就是以得到对方的“是”的反应,他问的问题,都是得到反对者的同意,使对方不断地说着“是”,无形中把对方“非”的观念改变过来。

记着我们今后要告诉人家错误的时候,就要应用苏格拉底的方法,使对方多说“是”,使人家对你没有反感。你要别人同意你,在交谈中就要使对方时时说“是”。

大多数的人,为了要使别人赞同自己意见,就唠唠叨叨地说个不停。尤其是那些推销员最易犯这个毛病,一味地对顾客夸耀自己的货物如何美好,使顾客没有插嘴的余地。其实这是最错误的事,因为顾客上门来购买些东西,早已有了选择的心理,他会挑剔货物,他就有购买的念头。他批评这货物,不必与他争辩,顾客选定之后,自然会掏出钱来购买;若是你和他争辩,这如同指责顾客没有眼光,不识好劣。顾客受到侮辱,只有到别家去了,岂不是损失了一笔生意?

所以人家说话的时候,我们若有不同意之处,应待别人说完,不可插进去或阻止他。一般人都犯这毛病,其实这是最大的错误,因为当他还有许多话没有说完,他决不会来接受你的意见,根本不注意听你的。所以,我们应该鼓励别人,应使别人能把意见表达出来,自我训练耐心地静听别人讲话。

许多应征求职的青年,见了经理就滔滔不绝地诉说自己的学历、经历,或有些什么才能等等。然而,十个应征者中会有九个同样说这些话,经理对哪一位也不会给予特别的注意。

这是一种真理,即使是我们的朋友,他们亦宁愿听别人讲他们的成就,而不愿听别人吹自己的成就。

与朋友相处的时候,也要少说自己得意的事,应该谦虚,不能自夸。如果你想把朋友化成敌人,你才可处处表示你比他优越;如果你要维持你们的友谊,应该使朋友胜过你。这是什么道理呢,因为让朋友胜过我们,那么他得到了荣誉感;反之,你若胜过了朋友,就将引起他们的自卑感,同时产生猜忌或嫉妒心理,如此友情即发生了变化。

所以我们不要说自己的成就,而要对人谦虚,不能自夸,“满招损,谦受益。”谦逊不仅是一种美德,而且可以使我们受益。

我们只要细细地想一下,就会觉得尽可以让别人去多说话,自己实在没有自夸或多说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