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文 说 明
一、整体把握
本文是作者给友人信中的一段话,写的是浙江境内富春江的秋景;原信中当另有所述,但现在已经无法看到,只留下这看似随兴之所至而写下的一段文字。尽管如此,这段文字自身无论从内容或结构来看,都有相对的完整性,称得上是一篇山水小品。
全文分三段,基本的格局是先总后分。
第一段是总写。可分两小层:前一层有写景,有叙事,“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写的是富春山的全貌,“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叙作者泛舟游于富春江上,整个画面显得明丽而又宁静,作者从容出游、怡然自得之态亦仿佛若见。后一层先用“自富阳至桐庐一百里许”交代游览的全程,后用“奇山异水,天下独绝”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全段仅34字,巧妙地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而“奇山异水”一语实为全文纲领。
第二段写“异水”。由于航程长达“一百里许”,江流有缓有急,因而也分作两层写:前一层写流势缓慢处,以“水皆缥碧,千丈见底”写水的澄澈、透明,“千丈”自是夸张的写法,但非此不足以逼出下句:“游鱼细石,直视无碍。”细石,无疑是水底之石;游鱼,亦当是水底之鱼。后一层写流势湍急处,以箭飞、马奔作比,真乃势不可当,使人惊心动魄,如同亲见。这一段用的是随意点染的写法,两层之间没有关联词语,须用心品味才看得出来。
第三段写“奇山”。这是文中详写的部分。山之“奇”,首先奇在它的整体形象上。“皆生寒树”,写山的苍翠色调,使人一望而生寒意,即王维所谓“寒山转苍翠”是也,但这是山在秋日里的常态,算不得“奇”,不过聊作铺垫而已。“奇”的是它“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这里,连用“负”“竞”“轩”“邈”“争”“指”诸字把原本静止的重山叠岭之状写活了,似乎仍在生成变化之中。其次是奇在它的情趣上。这里有“泠泠作响”的泉声,有“嘤嘤成韵”的鸟声,有“千转不穷”的蝉声,有“百叫无绝”的猿声,简直是一支大自然的交响曲,各种声调不同的音响如此和谐地一时齐发,何等引人入胜,使人感到山间处处勃发着生机。
正因为富春山有此二“奇”,作者在观赏中流连难舍,竟至发出了这样的慨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是由景生情、因情而明志的写法,既表现了富春山的魅力,也表现了作者鄙弃名利的思想。
最后四句很像电影中一个“淡出”的镜头。“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犹言明中有暗;“疏条交映,有时见日”,犹言暗中有明。这是明与暗的辩证法。生活其实也是如此:富贵中的人自有他们的享受,但未必没有烦恼;而遁迹山林的人,生活上固有种种不便,但他们的快乐却是难以比拟的。用这种方式来结束全文,余味无穷。
二、问题研究
1.关于书信中的景物描写
六朝文人在往还书信中好用景语作点缀,其作用大致有两种:一种是用典型的景象打动对方,例如丘迟的《与陈伯之书》中写的“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就有引起对方故国之思,促其早日归顺朝廷的作用。另一种是借景物烘托写信人的心情,例如六朝人伪托的《李陵答苏武书》,其中“凉秋九月,塞外草衰,夜不能寐,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这一段,就有力地烘托了写信人独居塞外、不得归国的凄苦心情。由此可见,书信中的景物描写也是有意而为,是服务于书信的宗旨的。至于吴均此书宗旨如何,因不见原信全文,难以臆断;如果仅就这段景物描写而言,其要害当在“鸢飞戾天”两句上,其宗旨可能是自明本志,也可能是对朋友婉言相劝,希望他早日离开官场过隐居生活。
2.关于文章的体式
本文是一篇骈体文,全篇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和声律。骈体文也有一个发展过程。初期的骈体文,多数是偶句,亦称骈句,个别地方也有散句;有的偶句,字数整齐划一,但并非对仗。到后来发展成“四六文”(亦称“骈四俪六”),对字数和对仗的要求就变得严格起来。本文前两段中,“风烟”两句、“从流”两句、“急湍”两句以及“泉水”以下直至篇末,都是骈句;其余都不是,可以视为初期的骈体文。
3.课文语句质疑
桐庐在富春江上游,富阳在富春江下游,作者此番乘舟出游既是“从流飘荡”,则当云“自桐庐至富阳”,而信中作“自富阳至桐庐”,是否笔误,因不了解作者当时实际情况,难以确定。
●关 于 练 习
一、背诵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本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景的?
2.本文兼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景,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3.作者用“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写山,参照你乘船或坐车时观景的体验,说说这样写好在哪里。
设计本题的目的是,使学生在粗知大意的基础上能流畅地背诵这篇文章。第1、2小题着重在掌握全篇的理路;第3小题要求学生运用自己平时观景的体验来理解本文写法上的特点,把文章读活。参考答案如下:
1.详见“课文说明”(要求说出各段的写景顺序)。
2.加深感受,使人如同亲临其境。
3.在车船快速行驶时,人们会产生四周景物在不断地向后移动的幻觉(鲁迅《社戏》中就有这样的描写)。在这样的幻觉中观察山势,就会产生“负势竞上”的想像。
二、比较下面两组中A、B两句,说说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1.A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B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2.A猿则百叫无绝。
B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三峡》)
这是一道探究性的练习题,重在引发学生的兴趣并尝试运用比较的方法来培养自行领悟的能力。答案可以不拘一格。
1.两句都是写水的流速极快。A是直接描绘急湍、猛浪的形象,使人恍若亲见;B是间接描写,流速之快是经过计算流程和与他物作比较后才感知的。
2.两句都是写猿的叫声。A是概括式的写法;B是具体描写,不仅写了音速、音色,连回声也写了出来。
总分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