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盛观察】
有一部书,不管你身处什么时代,不得不看。如果你从事教育,这部书虽然没有冠以“教育”之名,但它不亚于任何一部你所知道的教育著作。它就是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陈丹青在为其写的推荐语中说——这是娱乐时代的当头一棒,尼尔·波兹曼的深刻预见。我们今天已经处在尼尔描述的世界里,一个讯息和行动比严重失调的时代。在空前便利的电子传媒时代,我们比任何时候都聪明,也比任何时候都轻飘。尼尔的预言指向了我们今天的现实。
那么,《娱乐至死》为什么会是教师必读的教育著作?
首先,这是一部教育警示录,提醒我们小心“狼来了”。
每个时代都有夺人眼球的关注焦点,教育更不缺乏新闻。不记得有多少教育流派、教育主张、教育思想诞生。而当它们来袭的时候,我们毫无例外地举手投降,在其极具娱乐性的引导下,盲从屈服,忘记自己是谁,要干什么。
现成的思考结果直接占据我们的思考空间,在看到理想国的幻境中,我们成为跟着前进且不知道去哪里的毛毛虫。如同《娱乐至死》中,电视对观众的影响也是如此。
即便电视上播放的是名家论坛,学术争论,或者是曾经风靡的“大学生辩论赛”;不管经过包装后的节目看上去多么具有思想的色彩,但每一个在电视画面中的人都很清楚,这只是一个节目。节目就要好看,为了好看,观点也要包装,讲述也可以包装。所以,当你看到你来我往的针锋相对,看到面红耳赤的当面对峙(甚至肢体冲撞),当你知道有一个歌手曾经为了梦想而憋屈自己,今天成名后依旧在从事着市井行当的时候……请一定记住,能播出的都是节目。
同理,教育中的各种主张,能讲的都带有娱乐性。真正的思考是不发声的,至少是不轻易发声,不自己发声,更不可能是刚开始就要证明给你看的。
《娱乐至死》中明确写道:电视是无法取代教学的。即便把电视节目制作成《芝麻街》,那也是娱乐。51%的观众在关闭电视机后无法回忆起其中要点,21%的观众一小时后完全失去记忆存储。给与答案和自己探索完全是两码事。所以,教育教学上的宣扬布道,提供模仿的技能技法,对于变革发展起到的作用,也就如《芝麻街》一样,“看上去很美”罢了。
第二个启示:名师的方法,观摩课中的技巧,是不可借鉴的。
武术界自从有了“套路表演”后,很多人就忽视了实战,而起初的武术界是没有套路一说的。“唯快不破”,李小龙正是把握武术的精髓发明了截拳道。
名师的公开课可以存在,但那只是娱乐的套路表演,不是教学实战技巧。看看就好,不要说崇拜,教育不需要粉丝。
我想,由我来说这个话很靠谱,因为我就是套路的行家,我也无意为自己辩护。《娱乐至死》中尼尔说,娱乐节目最重要的是观众的满意程度而不是理解程度,所以很多内容会经过包装,组合,修饰后呈现,就为了接触的那一刹那产生让你接受的错觉。接受,可以是欣赏、叹服,也可以是排斥、厌恶。其实,只要你心动了,就是接受。所以,有时候一些装傻充愣的也成大腕,其实,他们只不过是提供娱乐,而我们因娱乐而进入思维休眠。因此,我们欣赏这些审美中的低俗产物,同时还要为其找到辩护词“另类艺术”。
同理,教学中的公开课,有精彩演绎的,也有特立独行的;有领异标新的,也有旁逸斜出的;还有一塌糊涂、古怪刁钻的。有的捡起一个孤僻的领域虚张声势,有的借助控场能力制造恢弘……不需要再多举例,名师没有错,因为这只是套路表演,要的就是效果。而我希望大家看过之后洗洗睡了,睡醒之后自己去实践。
把娱乐当作实战,你在娱乐自己。即便是东北人,平常说话也不都是像二人转一样荤,一样混。即便是名师,走进自己封闭式的课堂后,也一样要应俗地做些他们大义凛然批判的训练。这时,是不能让你看的。
第三个启示:一味迎合儿童的娱乐口味,离真正的学习越来越远。
赫胥黎说:让文化枯萎的方法之一,就是让其更为滑稽。最让人担忧的是,将教育娱乐化,一味迎合儿童的娱乐口味,这有可能让我们离真正的学习越来越远。
很多教育软件的开发与运用都是基于娱乐特性的。目前流行的微课,也将知识点处理成娱乐的样貌。看看各种学习方法打出的广告,无一例外强调自己的娱乐功能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这岂止是娱乐,已经开始愚民。
儿童学习需要经历的苦,付出的累,都会因为娱乐化而转化为对学科的憎恨,对教师的误解,对学习本身的排斥。那些一时半会让小孩喜欢的方法,有可能付出的是终身不懂学习本质的代价。譬如写作,逃避对写作痛苦的认识,试图用新奇好玩的方法取代,儿童接触的只能是虚拟的写作假象。
《娱乐至死》更为深远的寓意,难道是预示学习能力的死亡?确实,学习死,人类名存实亡。波兹曼说: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我决定不再吓唬自己了。《娱乐至死》是一份精彩、有力、重要且难以辩驳的控诉书,你会去看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