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理论意义
构造地质学就是分析地质构造,弄清其在空间上的相互关系和时间上的发育顺序,探讨地质构造的演化和地壳运动的规律及动力来源;与近、现代科学研究的前沿课题构成了联系。
二、实践意义
应用构造地质学的客观规律指导生产实践,可以解决地质矿产勘查、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地震预报、地质灾害防治等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密切的大量实际问题。
茫茫大地,矿在哪里?矿在石头里——且看“矿”字的拆字。这就要求我们地质工作者对区域地质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国土资源大调查),也就是运用构造地质学的理论和各种技术手段,搞清楚大地构造格架及矿产资源分布规律。
构造地质学的研究对具体矿山中的矿体形成、储集、破坏等诸多问题也给予重要指导,因为地壳中的矿产分布是受一定地质构造控制的。一般来说,大型断裂是导矿、控矿构造,中小型构造是布矿与赋矿构造。具体而言,内生矿产与断裂构造关系极为密切:断裂构造可控制矿体的存与失,褶皱构造的转折端(倾伏端、扬起端)控制鞍状矿体(图1-2)。外生层状矿产的赋存状态与褶皱形态、断层分布关系也较为密切。而石油和天然气等常在特殊构造环境中形成,如在深部封闭的穹隆和背斜顶部等处富集。
图1-2 地质构造对矿体控制情形
构造地质学研究为地震预报提供重要依据。地震是现代构造运动最直观的反映,大多数地震都为构造地震,它们大都位于板块构造边界,以及在活动断层带的端点、交叉点、拐点处孕育。如环太平洋地震带、中国中央地震带(贺兰山-龙门山-云南鲜水河断裂带)均为活动断裂,也是我国现在地震的频发地区。因此,构造地质学对地震预报工作具有重要作用。
地质构造运动造成频繁的火山喷发,大量烟尘、毒气的释放不仅污染了空气,还会导致降水异常,使人类的生存环境急剧恶化。对此,人类必须通过构造地质的研究达到减灾、防灾的目的。
工程地质学的任务是为工程选址寻找“安全岛”,评价工程的稳定性。通过构造地质的研究,则可分析出哪些区域较安全,哪些区域稳定性差。如活动断裂带内的裂隙发育,使得地层强度降低;软弱的断层泥的存在,使工程的稳定性得不到保障。因此,工程选址要尽量避开这些地段,或者有的放矢地采取相应措施,提高工程的稳定性。
水是无孔不入、无隙不钻的一种流体。地下水资源的富集与地质构造有密切关系,而地质构造中的断层、节理、劈理等破裂构造,既是富水地段又是漏水通道。研究地质构造,可以解决地下水资源勘查及其在工程选址、工程施工中趋利避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