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是益虫还是害虫

益虫
2025-03-30 02:14:07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螳螂是益虫,食性,螳螂为陆栖捕食昆虫(肉食性),凡是昆虫中的小型种类都可被螳螂捕食,尤以蝇、蚊蝗、蛾蝶类的卵、幼虫、裸露的蛹、成虫都是其适宜的猎捕物。

甚至蝉、飞蝗等大型昆虫,也是它们的捕食对象,螳螂是农业害虫的重要天敌。

除极地外,广布世界各地,尤以热带地区种类最为丰富。世界已知2000多种左右。中国已知约147种。包括中华大刀螳、狭翅大刀螳、广斧螳、棕静螳、薄翅螳螂、绿静螳等。


扩展资料:

拟态行为

当螳螂看到蝗虫时,便立即张开双翅,抖向两侧,后翅直立起来,像只帆船,旁体上端穷曲,发出毒蛇喷气的声音,全身重量放在后面四足上,身体全部竖立起来,一动不动地站着;

两眼立盯住蝗虫。蝗虫稍移动,螳螂头部随即转动,蝗虫被这架势吓蒙了,缓慢地伏在地上,不乱逃跑,甚至还向螳螂移动;

当它移动到螳螂够得着的时候,螳螂猛扑过去,蝗虫毫无反抗地成了它口中食。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螳螂

回答2:

螳螂是一种食肉性的益虫。

它的前足生着两排锐利的锯齿,能捕食许多苍蝇、蛾子、蝴蝶、蚱蜢、蝗虫等棉粮、蔬 菜的害虫,是消灭害虫的一员大将,任何活泼的害虫在它两把大刀面前,均无遁逃的余地,因此人们特把它的前足称为 “捕捉足”。

螳螂捕食害虫的本能,不仅成虫具有,其实它从卵壳出来的幼虫,虽那时个体不大,但已经能捕食蚊子等小虫了;逐渐长大后,连活泼的苍蝇、飞蛾等也能捕捉;有一种叫黠螳螂,更有巧妙的捕食本领。它伏在树叶或花丛中,把第一对足装成花瓣似的,看来真象开放的紫白色兰花,以致一些昆虫冒冒失失地误认为是一朵鲜花飞去采蜜,自投罗网。

扩展资料

将在室外笼罩内喂养到2龄的若虫,于释放前停食1~2天,以增加若虫在田间的稳定性。释放前一天晚上,放置白纱布,将若虫诱集在纱布上。次日清晨,每亩按10一15个点投放100头左右,并根据害虫发展情况,随时往意补充投放。

在释放前田边要挖深沟,防止蝗螂扩散外逃。要实行分期催孵,分批释放。在6月上中旬分三次释放,每次间隔10天,使田间虫态龄期相差3一4龄,错开脱皮时间,始终保持蝗螂对害虫的控制能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螳螂

回答3:

螳螂是益虫。

螳螂身体中型或较大,头部倒三角形,复眼大而明亮,胸部具有翅2对、足3对;前胸细长,前足为1对粗大呈镰刀状的捕捉足,并在腿节和胫节上生有钩状刺,用以捕捉害虫,故为益虫。

螳螂的生活周期均在一年内完成,一生中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发育阶段,故属于不完全变态类的渐进变态。若虫期脱皮7~11次,经8~12龄后到达成虫期。龄的增减受环境和食物多少的影响。



扩展资料:

将在室外笼罩内喂养到2龄的若虫,于释放前停食1~2天,以增加若虫在田间的稳定性。释放前一天晚上,放置白纱布,将若虫诱集在纱布上。次日清晨,每亩按10一15个点投放100头左右,并根据害虫发展情况,随时往意补充投放。

在释放前田边要挖深沟,防止螳螂扩散外逃。要实行分期催孵,分批释放。在6月上中旬分三次释放,每次间隔10天,使田间虫态龄期相差3一4龄,错开脱皮时间,始终保持螳螂对害虫的控制能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螳螂

回答4:

螳螂是一种名副其实的益虫。

螳螂是一种食肉性的昆虫,它的食物有棉蚜虫、红铃虫、玉米螟、菜螟、菜青虫、金龟子、苍蝇、蚱蜢等60多种害虫的成虫和幼虫,螳螂还是蝗虫的死对头。所以说,螳螂是一种有益的昆虫。

回答5:

螳螂(mantis)亦称刀螂,无脊椎动物。属于昆虫纲、有翅亚纲、螳螂科,是一种中至大型昆虫,头三角形且活动自如,复眼大而明亮;触角细长;颈可自由转动。前足腿节和胫节有利刺,胫节镰刀状,常向腿节折叠,形成可以捕捉猎物的前足;前翅皮质,为覆翅,缺前缘域,后翅膜质,臀域发达,扇状,休息时叠于背上;腹部肥大。除极地外,广布世界各地,尤以热带地区种类最为丰富。世界已知1585种左右。中国已知约51种。其中,南大刀螂、北大刀螂、 广斧螂、中华大刀螂、欧洲螳螂、绿斑小螳螂等是中国农、林、果树和观赏植物害虫的重要天敌。
基本信息栏
中文名称: 螳螂
外文名称: mantis
别称: 刀螂,大刀螂
二名法: Mantidea
界: 动物界
门: 节肢动物门
亚门: 真节肢动物亚门
纲: 昆虫纲
亚纲: 有翅亚纲
目: 螳螂目
科: 螳螂科
分布区域: 除极地外,广布世界各地,尤以热带地区种类最为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