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网自己看
奥巴马自传《我父亲的梦想》中文版首发2009年01月07日 10:48 来源:北京青年报 发表评论 再过十来天,是奥巴马在太平洋彼岸就职的日子。这位美国新任总统十几年前写就的《我父亲的梦想:奥巴马回忆录》,昨天在京首发中文版。这是奥巴马唯一亲笔授权的自传,成稿于1995年,译林出版社于2007年获得该书中文版权,这些时间“节点”,注定了它与《无畏的希望》等“施政纲领”类传记有所不同。
《我父亲的梦想》译者王辉耀称,奥巴马身上有强烈的“美国梦”,“这让书有了励志的效果”;其实,该书流露了不少早年奥巴马对自我身份的困惑。《我父亲的梦想》从父亲之死开始写起,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便是奥巴马“母亲像牛奶,而父亲像煤炭”的身世。父亲为肯尼亚留美学生,在奥巴马两岁时离他们母子而去,使奥巴马成为母亲家中唯一的“黑人”。第二部分是奥巴马在芝加哥南区三年的社区经历,他屡屡受挫但次次坚持,并由此真正开始了对美国社会问题的思索。第三部分是奥巴马的“寻根之旅”,这发端于他与同父异母妹妹在纽约的见面。就读哈佛大学法学院之前,奥巴马带着“一个西方人,西方却不是我的家;一个非洲人,非洲却是陌生的土地”的疑问,远行肯尼亚,“坐在两个坟墓之间哭泣了很久”,最终“知道自己是谁了”,随后感言“我的问题也是兄弟们的问题”。
《我父亲的梦想》这本书的命运,躲藏在奥巴马的个人命运之后。据出版社介绍,1995年,奥巴马当选《哈佛法律评论》首位非裔美国人社长,他也因此收到出版商的预付款,获邀写书。他选择书写“自己的家族故事以及我为这些家族故事而作出的努力”。该书初版时好评如潮,但销售状况平平,甚至未能达到奥巴马预期,这让他放弃了打小就有的作家梦,专心公共事务。
直至2004年,奥巴马在参选州参议员时发表演说一举成名,这个多少有点势利的社会才开始留意他曾经写过些什么。此后该书便一版再版,光美国就出了8个版本。1995年销量寥寥的首版摇身变成“珍藏版”,若有当年签名,一本《我父亲的梦想》现已市值5000美金,“这在经济萧条的时代不得不被视作一个可观的数字”。2006年,该书由奥巴马朗读的“录音版”还荣膺艾美奖。2008年奥巴马成功当选美国历史上首位非裔总统,该书便在全球“炙手可热”起来,“即便在低迷的欧洲书市,也是一抹亮色”。
(记者:朱玲)
奥巴马弟弟首部自传体小说:披露童年家庭暴力 2009年11月05日 13:27 来源:南方都市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马克在新书发布会上。 陈辉 摄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美国总统奥巴马同父异母的弟弟,在深圳居住了七年的马克·奥巴马·恩德乔桑(Mark Okoth Obama Ndesandjo),一改过去“躲着媒体走”的神秘风格,昨日在广州向外界发布他的首部自传体小说《从内罗毕到深圳》。
在新书发布会上,马克一再提起他童年承受的家庭暴力,还有他死于摩托车车祸的亲哥哥大卫·恩德乔桑,并一度落泪。《从内罗毕到深圳》主人公名字,也叫大卫(David)。
马克说,这本书他断断续续地写了十年,是“一部关于家庭,多元文化与关爱的半自传体冥想之作”。“书中许多人物都与我的生活有关”,主人公更几乎完全是他自身经历的写照。他希望这本书能使更多的人摆脱恐惧,走向希望。
马克称,售书所获收益的15%,将捐献给慈善机构的“协助儿童”项目,帮助中国及世界其他地区的孤儿和残障儿童改善生活条件。小说以英文出版,即日起将在亚马逊等网站上开始出售。马克透露,会考虑出版中文版本。
马克自述
家庭暴力
记忆中的父亲都是负面
[旁白]马克在老家肯尼亚度过大部分童年时光,后来搬到美国念大学,毕业后曾在电信和市场公司工作过。2001年9·11恐怖袭击重创美国经济,马克丢掉了工作,决定前往中国。来到深圳后,他教英语、学习中国文化,还在一家孤儿院当过志愿者教钢琴。目前的职业是市场咨询顾问。
昨日,马克回忆起童年生活时老奥巴马经常殴打妻儿,“时常想起的是我妈妈被痛打的尖叫。”“我的初衷是写自传。但写作的后几年,生活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改变了我的初衷。我意识到,我要写的远不仅仅只是我自己。”
这本书反映四个主题:家庭暴力;个人对梦想的追逐;奉献精神;还有爱的力量。马克表示,这些主题不是预设好的,而是生活展示给他的领悟。
《从内罗毕到深圳》不是讲述我哥哥奥巴马的,甚至不是我。它讲述的是一种特殊的父子关系,父子之间有着惊人的相似,他们有同样的盲目和窘境,但是他们不自知。当他们发现的时候,一切已经太晚。
我的父亲他打过我,打过我的母亲,这不是一个好父亲应该做的事情。这么多年以来,我将这段童年的记忆尘封起来,不愿意面对,包括把奥巴马这个名字关在我的生活之外。但是我发现,这些事件对我是如此意义深远,甚至可以导致自己失业、身边人死亡……
我小时候,跟父亲的关系非常糟糕。母亲告诉我,父亲作为自然人是好人,但作为社会人却十分失败。在我的童年,关于父亲的记忆,基本上都是负面的。时常想起的是我妈妈被痛打的尖叫,而我作为一个小孩,保护不了我的母亲。
写作时,我试图更全面地表述我的一生。但我发现,当我对父亲抱有全部负面印象的时候,我没有办法客观地描述他。从情感上我是抵制他的,但是我对自己说, 父亲不可能一无是处。我试图想象,如果他写日记的话,里面会记录什么呢?母亲告诉我,父亲幼年丧母,这可能对他有影响。这是他为什么会成为他自己的原因……
所以我在书里面,加入这样一个情节,主人公大卫看到父亲的日记,这些日记对大卫有很多启示。通过日记他发现自己在重复父亲的经历。比如日记里写他父亲曾经爱上一个女人,最后却不得不分手。这些相爱和分手,表现出盲目的精神状态。他感叹如果早一点阅读父亲的日记,了解父亲的遭遇, 那么他就可能作出不一样的选择。
打开心结
重用“奥巴马”这个姓氏
[旁白]虽然有个做美国总统的哥哥,但马克一直行事低调,在奥巴马宣布竞选以来一直都拒绝接受媒体采访。在经历过包括选举在内的好几件大事之后,他学会了面对过去,重新使用“奥巴马”这个姓氏,面对媒体讲出自己的故事。
《从内罗毕到深圳》的主人公大卫来到中国后,他发现脑海里的新旧中国的冲突,感到非常惊讶,这些经历和他在非洲和美国的经历结合起来,会有很多互动和冲撞。书里写的重点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大卫和他深爱的女人的关系,和孤儿的关系,以及和父亲的关系的反思。他逐渐明白,梦想的实现和地域无关,和自省有关。
我想起早年夭折的哥哥大卫,想起父母在婚姻中的痛苦,也想起了我哥哥竞选成功的那个夜晚,数百万支持他的选民眼神透露出的希望。在那一刻,我是如此以他为傲。
选举夜只是近几年中,对我有大触动的好几件大事之一。在这些事情发生后,我发现过去的一些心结打开了。所有这些都让我更好地面对过去,虽然现在看起来有点奇异,但我确实找到了如何面对过去的方法。这里面包括我重新使用“奥巴马”的姓氏。
很久以来,我不愿意面对媒体,但今天我会给出问答的时间,因为我知道如果我不自己说,那么媒体将揣测我的故事。与其这样还不如我自己来讲。我非常愿意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人们更好地认识到家庭暴力的影响和奉献精神的力量,还有走自己道路的重要性。
关于以后
出版自传透露与奥巴马关系
[旁白]小说面市后,马克下一步将出版自传,自传中将更多写到他与奥巴马的关系。上周,马克接受美联社采访时透露,由于奥巴马即将在11月15日访问中国,他正计划着在北京和哥哥见面。“我的计划是在那里将我的中国妻子介绍给他。她可是我哥哥的大粉丝。
我希望外界认为我是一个作家,而不是奥巴马的弟弟。《从内罗毕到深圳》这本书能帮助我们理解家庭关系,夫妻、父子的关系,特别是那些习惯于酒精和暴力的父亲,让他们更好地自省。下一个阶段,我打算出版自传,目前已经完成,数月后出版。我知道人们在读完《从内罗毕到深圳》后,一定会有许多疑问,自传中将作出进一步回答。
哥哥当选确实给我的生活带来变化,最大的变化之一就是接到了更多媒体朋友的电话。关于我和奥巴马总统的关系,我将在我的自传中写得更多。他是我的家人,我和他保持着联系。不管是我的总统哥哥还是普通美国人也好,我们很看重家庭观念。(记者 孙莹 实习生 何明强)
《红楼梦》里也有家庭暴力,宝玉的父亲也会经常打宝玉的,它是没有地域限制的。 ——马克谈《红楼梦》
在我的童年,关于父亲的记忆,基本上都是负面的。时常想起的是我妈妈被痛打的尖叫,而我作为一个小孩,保护不了我的母亲。 ——马克回忆童年
《从内罗毕到深圳》简介
小说描述了主人公大卫在“9·11”事件及可怕的国际战争爆发之际来到中国,并逐渐深爱上一位美丽的中国女孩和一个幼小的孤儿。
在中国展开生活以后,他面临两种生活的交互影响。在这两种生活的冲撞中,他开始反思自己的成长经历和家庭关系,寻找自我和多种族家庭的复杂性,以及他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