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当然是多种原因,但很多都误解四川和重庆分置或分家的关系。原则上当时直辖还是出于三峡,短视和功利心占主要,今天又大喊成渝经济圈,川渝共同发展种种高大上口号,可见还是合作一家亲的种种更有利于两边人民群众,当初直辖又闹哪样?
就是因为一个工程,当然对官员阶层来说,肯定有直辖的种种好处,可是对地方来说,不论古今,肯定是一家亲更有分量。
很多人都说巴蜀自然古代是两个地方两波人,这个不假。从文化渊源来说,巴蜀文化并不算特别亲,实际上巴楚文化反而更亲近。但是自从秦国占据巴蜀奠定基础以后,巴蜀自来都是一体,从管辖一直是一个地区概念。
很多人认为巴蜀都有重要的重心,那是成都益州,重庆江州或渝州本身都是各自比较发达的州府,属于地方经济文化的中心,并不是什么分置的依据。比如唐代以后的节度使,宋代以后的川峡四路,换句话说,峡州片区和益州片区是地方区域中心的管理,并不意味着当时不协调于四川制置使,比如到南宋时期,对四川已经有一个整体概念,何况元朝有四川行省,重庆府也已经出现,和成都一直都在四川这个地域概念之下,反而川西高原的民族地区,由于吐蕃的渊源,长期还不属于四川这个地域概念之中。川西另外有一个历史久远的概念是康区。
明代四川很大,更包括贵州播州地区,哪怕后来万历年间分割了播州,遵义府地区还是属于四川,所以认为重庆和四川本身就是两个地方片区是说不通的,这个分家问题纯粹是后来政治因素,和地理文化因素无关。
比如民国时候抗战的特殊背景,重庆升级为陪都,从本来四川省单列出来,完全是特殊背景的产物。所以,1997年把重庆再次分出四川,从历史文化地理等等方面看,都是说不通的,也是完全属于行政因素,只是找了一堆莫名其妙的其他文化说法,勉强让更多人接受,当然久而久之还是习惯接受了。
但是今天四川和重庆又因为种种口号,大喊川渝成渝的合作渊源,再次证明当初的分家是很莫名其妙的事情。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四川拥有双核心地位。这一点只有江苏省可以和他比美。可是为了强大西南开发,所以不得不做出分家的举动。实践证明。分开的重庆和四川各自发展,都出现了蓬勃的生机。特别是重庆作为直辖市的地位,可以享受更多的统筹款的拨付,社会发展也很顺利。这样不是挺好的吗?
众所周知,1997年中国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是香港在经历一百多年的屈辱殖民历史后,终于回归祖国怀抱;二是在香港回归前两周,重庆市脱离四川省的管辖,成为中央直辖市。
重庆位于四川东部地区,和四川山水相连,地域和经济上有着剪不断的联系,曾长期作为四川的重要城市,巴蜀不分家,可是为何要与大四川分开呢?
(重庆景观)
一、历史上的巴蜀分立传统。在历史上,重庆所在的巴地,与成都所在的蜀地,虽然长期以巴蜀统称。但更多的时候,它们是各自独立的两大行政区。也就是说,在历朝历代行政区划上,巴和蜀由于文化和民族差异,分立而治反而是主流。巴蜀两国为秦所灭后,秦朝在成都设置了蜀郡,在江州设置了巴郡,两地平级各自管辖治下的领地。直到东汉末年,巴蜀两地才短暂归于更高级别的益州管辖。但曹魏灭蜀后,为了防止巴蜀抱团割据,又立马把巴郡从益州分出来,与汉中一道组成新的梁州。
宋朝以后,中原先后经历宋元更替、元明更替以及明清更替三次大的战争动乱,四川盆地遭到了空前的破坏。尤其是宋元战争、张献忠入川和清军入蜀三次屠杀式的战乱,使得巴蜀人口急剧减少。所以从元朝开始,人口缩水的四川盆地不再分而治之,一个囊括蜀中、三巴与川西的大四川应运而生。
(抗战时期的重庆一角)
二、三次划为直辖市的重庆。抗日战争时期,南京和武汉相继沦陷。1939年5月,处于大后方的重庆由6个区改为12个区,成为院辖市,即国民政府直辖市。此后重庆作为战时陪都,成为临时的国家政治和指挥中心。全国各地的抗战人士和大中院校,以及中央各部委,均搬迁至此。凭借得天独厚的天然屏障,坚持到了抗战胜利。
(三峡工程)
三、便于管理的原则。四川面积为48.6万平方公里,人口近1亿规模,而重庆只有2.86万平方公里,却有3124万人之多。所以无论是从领地还是从人口角度讲,为了便于管理,四川和重庆分家势在必行。
作为长江经济带上重要的工商业中心城市,重庆位于长江上游。但和中游的武汉以及下游的上海相比,经济实力明显要落后不少。而通过直辖的方式,给予政策扶持,才可能充分发挥重庆的引领和带动作用,从而让整个长江经济带协同发展,共同推动沿江的经济水平提升。
本期地理知识介绍:重庆市,位于四川盆地的西南部,是中国最年轻的直辖市。与其紧邻的四川省经常会被拿出来比较,都说川渝一家亲。[关键词:重庆 四川 直辖市 城市发展 地理 知识 科普 地球]
主要是因为三峡大坝的建设以及长江流域沿岸经济的发展,所以使得重庆的发展非常迅速,因此就独立出来,成为了直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