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护盖大证明导弹弹径增大,射程远,装要多,导引设备先进!
瑞典萨伯博福斯动力公司制造的“比尔”系列虽然属于轻型反坦克导弹,但威力可不容小看,博福斯公司声称最新“比尔”-2型有能力击败任何外挂装甲或复杂的新型装甲保护的主战坦克。瑞典“比尔”系列轻型反坦克导弹在世界上可以被誉为设计最独特的轻型反坦克导弹,而且一些设计思路在当时是非常超前的,借以实现超强的作战性能,也从中体现瑞典武器的构思新颖、独到和创新的鲜明特点。
一、“比尔”-1型便携式反坦克导弹。
“比尔”-1型是瑞典博福斯公司研制的步兵轻型和高杀伤力反坦克导弹,并且被命名为RBS-56型。“比尔”导弹系统具有昼夜全天侯作战能力,能被安装到轮式或履带式车辆上。“比尔”-1型在1982年研制成功后1988年进入瑞典军队服役。
“比尔”-1型引导系统采用有线制导和“瞄准线半自动控制”方式。独创的可偏转斜置式聚能装药战斗部采用“飞跃顶部攻击”方式摧毁装甲目标,弹体直径15厘米,全长90厘米,射程2,000米,导弹和发射管重量20公斤,非常适合单兵或伞兵携带。
1、“比尔”-1型采用“飞跃顶部攻击”方式。
装甲和反装甲武器在矛盾中互相促进,采用更厚、更坚固的装甲使坦克战车防护力空前提高,但反坦克武器不能只从采用威力更大的、更重的战斗部入手,尤其是单兵便携式反坦克导弹,可能会造成整套反坦克系统在重量和尺寸上不利于步兵携带。于是针对坦克等装甲车辆顶部装甲薄弱的缺点,反坦克武器开始采用攻顶方式。在轻型反坦克导弹中,瑞典“比尔”-1型采用了开创性的“飞跃顶部攻击”解决思路。
虽然一些先进主战坦克采用复合装甲和贫铀装甲等,但最厚的部位是前主装甲,因此攻顶方式至今仍然是反坦克武器对付装甲车辆最有效的方式,尤其是轻型反坦克导弹。
一般来看,攻顶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导弹整体向下俯冲攻顶方式,如美国的便携式 “标枪”反坦克导弹。“标枪”导弹沿向上抛物线轨迹飞行,可攀升至目标上空100多米,然后,再对目标的顶部实施攻击,从而对目标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另一种是技术较复杂采用斜置式聚能装药战斗部的“飞跃顶部攻击”方式,导弹飞行轨迹沿着瞄准线上升一定高度平行飞行,采用特殊的斜置式聚能装药战斗部,起爆后用向下射流穿透顶部装甲。这又分为两类,如美国重型车载或直升飞机挂载“陶”-2型固定斜置式聚能装药战斗部和瑞典“比尔”-1型技术复杂、独创的可偏转斜置式聚能装药战斗部。
从采用攻顶方式的主要反坦克导弹研制时间来看,“比尔”-1型1982年研制成功;美国1983年研制成功的重型“陶”-2型是基于“陶”式改进的,但这是车载和直升飞机挂载型;较先进的具有“发射后不管”能力的“标枪”反坦克导弹于1994年才开始批量生产。因此单从便携式反坦克导弹来看,“比尔”-1型是世界上第一种采用攻顶方式的轻型反坦克导弹。
(1)“飞越顶部攻击”和俯冲攻顶相比的优点:
俯冲攻顶有一定的优势,能产生较高的动能,强化攻顶能力,美国“标枪”反坦克导弹破甲厚度达到600毫米;避免主战坦克等重型目标在地面运动产生的灰尘屏蔽瞄准线;规避了坦克所采取的普通对抗手段,如施放烟雾来混淆导弹导引头及士兵的视线;有利于实现“发射后不管”能力。不足是对于装甲目标上空有遮蔽的障碍时,往往受到限制,如隐藏在洞库、桥洞、建筑物内、顶部遮盖的掩体内或低矮树林下的坦克。
“比尔”-1型采用的“飞跃顶部攻击”,导弹的飞行轨迹不是高抛物线,而是沿着射手瞄准线升高仅75厘米飞行,射手只需直接瞄准在目标坦克炮塔顶上。因此不受攻击目标位置的限制,飞行距离短。当导弹飞行到坦克的顶部,可偏转斜置式战斗部引爆,是定向到坦克易损坏的顶部并引爆战斗部后射流穿透坦克。从威力来看,虽然不像俯冲攻顶方式使导弹产生很高的动能,但聚能装药射流的速度很高,超过每秒10,000米,因此“比尔”-1型的破甲厚度高达800毫米,足以穿透任何不带外挂反应装甲的主战坦克顶装甲。当然比起高爆战斗部,采用聚能装药的战斗部的高速射流能够在外挂反应装甲起作用前穿透它,但整体穿甲效果会受到一定影响,这点在“比尔”-2型得到了改进。
(2)“比尔”-1型与同样采用“飞越顶部攻击”方式的美制“陶”-2型相比的优点:
瑞典轻型便携式“比尔”-1型和美国重型车载或直升飞机挂载“陶”-2型都属于“飞越顶部攻击”方式,但两者存在本质区别。
从结构来看:“陶”-2型采用固定35度角斜置式聚能装药战斗部而“比尔”-1型采用可偏转斜置式聚能装药战斗部,可沿水平线向前或向下偏转30度角。
从作战效果看:为最佳化防御效果和装甲重量之间的平衡,加大穿甲弹药的打击难度和使一些动能不足的弹药产生“跳弹”,大多数主战坦克前主装甲表面都呈一定斜度。目前主战坦克的前装甲斜度平均在七十度左右,美国M1系列坦克的前装甲斜度甚至达到了八十度。反坦克武器选择攻顶方式,主要因为顶部是最薄弱环节,另外顶装甲的斜度不大,一些国外专家指出,“由上向下对坦克发射炮弹的[顶部攻击法],是打败这种最新装甲科技的方法之一。即使使用爆炸反应装甲完全包住坦克的炮塔顶部,进行[顶部攻击]的弹头仍然可以由上向下,以零角度击穿炮塔,所能得到的保护效果还是相当少。只是徒然增加坦克的重量而已。”相对于美国“陶”-2型的固定35度角斜置式聚能装药战斗部,瑞典“比尔”-1型可偏转斜置式聚能装药战斗部可沿水平线向前或向下偏转30度角,将攻顶效果发挥到极限,能尽量实现零角度,确保穿透目标顶部装甲的最短路径,至少25%到50%的弹头能量对坦克的内部被递送。
从功能看:“陶”-2型属于专用反坦克导弹,采用高效攻顶模式打击装甲目标;而“比尔”-1型则是多任务型,由于斜置式聚能装药战斗部可偏转到水平向前,可以用来摧毁悬停直升飞机,非装甲目标和软目标,例如机枪巢。
2、“比尔”-1型采用隐蔽性强、安全的“冷发射”技术。
“比尔”-1型和后来出现的“标枪”反坦克导弹和以色列“长钉”反坦克导弹等都采用“软发射”技术,但原理有很大区别:“标枪”和“长钉”反坦克导弹动力系统由串联在一起的起飞发动机和续航发动机组成,先由小推力、采用无烟推进剂的起动发动机将导弹推出发射筒后,在飞离射手一定安全距离后,导弹发动机点火飞行,克服了早期型号弹尾高温气流对射手带来的诸多限制,还起到隐蔽发射位置的作用。“比尔”-1型采用配套高压气瓶产生压缩空气“软发射”技术,首先是一套气体发生器喷射出导弹,然后导弹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点火。相比之下,“比尔”-1型需要配套一个高压气瓶,而“标枪”和“长钉”导弹结构复杂些,但整体简洁,只是成本略高一些。
3、“比尔”-1型操作过程。
“比尔”-1型组装时间是10到15秒,装填/再装填时间是5秒。射手捕获目标后按射击按纽并保持十字准线在目标上一直到命中。射手跟踪、修正信号通过链接的金属线传送到导弹。飞行制导方式较新颖,采用“瞄准线半自动控制”制导系统连同反干扰系统。导弹有一个返回-指示编码激光信标,射手使用先进的信号处理系统进行有效性校验。在飞行路径数据上采用预测算法,则使系统能够防止激光束信号的断路产生影响。系统能抗电磁辐射,具有高可靠性。信号处理系统允许导弹射手仅仅追踪自己发射的导弹,这一个功能允许多名射手从接近地分组发射阵地各自发射导弹。
导弹在发射的第一阶段,由一个高压气瓶提供压缩空气将导弹推出发射筒,发射速度为每秒72米;第二阶段,导弹的主发动机点火启动并维持导弹飞行约400米距离;导弹继续它的飞行弹道,在飞行期间使用一套陀螺仪稳定器控制弹体侧滚使导弹始终保持在水平位置和保持战斗部在向下瞄准位置。可偏转战斗部位于导弹的中心,能够相对于水平向前和向下30度瞄准;在打击目标阶段,导弹飞临目标顶部上方,战斗部装备一套磁性传感器探测目标和在最佳时间确定引爆聚能装药射流;最后,磁性传感器在最适宜时间引爆聚能装药,产生超过每秒10,000米的高速射流穿透目标的顶装甲。
为了攻击其它目标,导弹另外还装备了一套触发引信,在直接攻击模式下引爆战斗部。
3、昼间瞄准器。
昼间瞄准器装备一套放大倍率x7倍率光学部件。光学系统有十字瞄准线用于目标跟踪。瞄准和检测导弹相对于瞄准线的位置偏差,产生导引诸元经过制导线传输到导弹。昼间瞄准器连同保护填充物重量5.9公斤。
4、夜视瞄准器。
夜晚瞄准器是一套热像仪,能够容易地安装到昼间瞄准器上,操作人员不需要任何调整,热图像反射进入昼间瞄准器。夜视瞄准器连同保护填充物重量9.2公斤。还有一个附件包,包括四个高压气体瓶和四块电池。一块电池和一个气体瓶提供操作的时间是120分钟。
第二、“比尔”-2型反坦克导弹。
对一些导弹的研制者来说,摧毁新型复合和多层装甲将是更加困难的,大多数最新型的主战坦克在它们的前弧部都有很高水平的防护。瑞典博福斯公司认为,在主战坦克前部弧形装甲上侵彻和杀伤主战坦克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只有利用带有两个聚能装药的顶攻击导弹来攻击其顶部装甲,才是杀伤主战坦克最有效的方法。
“比尔”-2型多任务反坦克导弹是基于成功的 “比尔”-1型的进一步发展,目前已经进入瑞典军队服役。由于在坦克装甲方面技术进步包括爆炸反应装甲(ERA),博福斯公司因此为“比尔”-2型改良了 “飞跃顶部攻击”技术和引入了一种新的串联可偏转斜置式聚能装药战斗部。“比尔”-2型也结合经由速率陀螺仪改良的引导精度,能够监控炮手的追踪动作。
“比尔”-2型轻型便携式导弹系统由10.5公斤导弹、发射管、三脚架、放大倍率x7倍率昼间瞄准器和放大倍率x1热成像瞄准器组成。能有效的打击移动和静止目标,有效射程从150米-2,200米。在最大射程的飞行时间是13秒。
瑞典博福斯公司已经示范多任务“比尔”-2型反坦克导弹拥有非常高的“单发摧毁概率”。任何的主战坦克,旧型或最新型,无论是否装备最先进的外挂/综合装甲保护,都将会立刻失去效用被有效的击败。
1、“比尔”-2型的改进。
相对于基本“比尔”-1型,“比尔”-2型的主要增强包括:
·双重战斗部
·改良引导精度,通过检测射手追踪运动的速率陀螺仪
·增加互补跟踪系统提供改良制导在恶劣战场条件
·系统与“比尔”-1型的“飞行顶端攻击”模式兼容并且适合于新的需求
2、“比尔”-2型具有多用途作战能力,有四种作战模式可供选择。
射手能使用位于瞄准器上的开关选择发射模式,四种模式分别是:
·反坦克模式:所有的传感器起作用,导弹轨迹沿瞄准线升高1.05米的飞行路径,采用“飞跃顶部攻击”方式打击目标,而且算法优选为“比尔”-2型存储定义了的威胁种类
·可选择的反坦克/反装甲模式:与反坦克模式基本相同,导弹轨迹沿瞄准线升高的飞行路径,但采用客户定义的算法
·非装甲目标模式:导弹飞行路径沿着瞄准线,所有传感器系统禁用和触发引信作用
·软目标模式:使用光学传感器,延迟引爆,升高的飞行路径和触发引信功能
3、“比尔”-2型引导系统。
“比尔”-2型仍然采用有线制导和一套“瞄准线半自动控制”引导系统。射手保持目标在热成像或昼间瞄准器的十字瞄准线上,导弹后部的一个激光信标用于导弹轨迹监控。预测轨迹运算法则用来纠正偏差保持导弹弹道。射手的制导信号经由拖曳金属线发送到导弹。引导系统包括一个飞行模拟机,在瞄准器使用一套计算机模拟系统,用来模拟整个目标交战过程。实时的、一个平行的交战仿真的产生是通过连续对照方式在计算机仿真和导弹飞行真实状态之间进行,使用来自导弹观测器和角度指示器经过处理的信号,用来优化整个交战过程。激光信标在导弹尾部,传输单独编码的激光信号返回到观测器,使系统不受人为干扰影响。
4、“比尔”-2型基本结构。
“比尔”系列导弹采用正常式气动外形布局,四片后斜切梢矩形稳定弹翼位于弹体中后部,四片与弹翼成45°角的后掠矩形控制舵面位于弹体尾部。弹翼和尾舵均为折叠式,处于发射筒时,前者向后折叠、后者向前折叠;离开发射筒时,两者分别向前、后展开。该发射筒既是导弹发射器,又是导弹贮存器和运输箱,其后部装有气体发生器,筒体是用多层凯夫拉增强环氧塑料制成,筒的两端由盖帽保护,里面装有干燥器,盖帽里面装有防雨盖罩。弹体呈圆柱形,头部呈半球形,弹体内部分为前、后两段。前段外壳由增强塑料制成,内装发动机、战斗部、触发引信、近炸引信和弹上电池。后段装有弹翼、舵机和舵面、速率陀螺仪、激光信标以及电子组件。导弹的动力装置为一台固体火箭发动机,通过四个侧向排气孔排气。
战斗部包括两套传感器,一套光学传感器和一套磁性传感器。光学(激光)传感器功能如同一个测距仪,测量目标的高度同时对目标剖面测量;磁性传感器测量金属信号,根据信号特征来确定是来自明确限定的金属物体和识别它们是有关或无关的;运算法则用于识别炮塔或目标中心和确定最适合位置并适时启动近炸引信引爆战斗部。可偏转战斗部采用新的串联可偏转斜置式聚能装药战斗部,爆炸的射流向下打击在已被确定目标上的点。前面装药爆炸射流摧毁坦克顶端外挂的反应装甲,接着后面的装药爆炸射流穿过引爆的通路并穿透坦克的主装甲。
“比尔”-2型另外也有一个惯性碰撞引信用于直接攻击,与“比尔”-1型用途相同。
5、车辆安装。
“比尔”-2型能安装在一个广泛种类轮式或履带战车上。在2000年,“瑞典国防装备管理局”授予一份合同给萨伯博福斯公司,生产一套技术示范系统,整合“比尔”-2型反坦克导弹到博福斯防卫公司生产的CV 9040战车转塔上,将携带三枚导弹。“比尔”-2型导弹的昼间瞄准器和热成像仪安装在CV 9040战车武器平台上。导弹能够经由一个遥控单元发射,射手则在车辆之内。导弹和瞄准器能在需要的情况下拆卸,移置车下安装在三脚架上使用。
瑞典“比尔”系列轻型反坦克导弹是率先开创攻顶方式打击装甲目标的先驱之一,这一方式现在已经被广泛采纳和使用。面对一些主战坦克的外挂反应装甲和新型复合或贫铀装甲,萨伯博福斯公司在坚持最佳效果的攻顶方式同时,采用了串联可偏转斜置式聚能装药战斗部来完美解决。从设计思路来看,瑞典“比尔”系列反坦克导弹代表技术创新的典范,非常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