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祖大寿本身对明朝还是有感情的,他并不是真心想要当二五仔,皇太极知道如果让他领兵的话,他很有可能会反过来对抗清朝。祖大寿之所以会投降清朝完全是被逼无奈,他打又打不过清兵,曾经还被清兵俘虏。而崇祯帝虽然表示理解祖大寿,没有对他进行惩罚,反而大大的奖赏了他,但是这并不代表着崇祯帝信任他。
祖大寿曾经也是明朝的一位猛将,为保护明朝的统治立下过汗马功劳,这样一位武将怎么可能甘心为清朝效力。但是能怎么办呢?明朝国力衰弱,根本拼不过兵强马壮的清兵,曾经祖大寿守城时在皇太极的围攻下坚持了三个月,后来弹尽粮绝,实在坚持不下去,祖大寿这才选择了投降清军。
在皇太极的优待下,祖大寿最终还是选择逃出了城,没有与清军抗泻一气。回到锦州之后,祖大寿依旧坚决的表明了自己的反清立场,召集人手抵抗清军。而崇祯帝由于身边没有更加得力的大将,所以对祖大寿很是宽容,没有责罚他。当然这并不代表着崇祯放过了他,崇祯多次下诏书让他回京复命,但是自从袁崇焕事件之后,祖大寿对去京城产生了阴影。
这次皇太极好像与祖大寿过不去似的又包围了锦州,尽管他已经反叛过一次清军,皇太极依旧还是派人劝降祖大寿。而他的态度在这时却显得有点模棱两可,既不拒绝也不投降。
明朝的崇祯帝害怕皇太极攻下锦州,于是下令洪承畴领兵救援,但是万万没想到最后洪承畴率先投降了清军。这下祖大寿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只能随波逐流的选择了投降。皇太极虽然对祖大寿的再次投降表示满意,并且一直很优待他,没有过分为难他,但是通过祖大寿之前的表现也明白了他不是一个值得重用的人,所以一直没有让他打仗。
祖大寿在投降清朝之后,皇太极不让去打仗的原因也是因为祖大寿并不是真心想要投降。所以在战争过程中,其实祖大寿是被人逼迫的,而皇太极也是必须保留着自己国家君主的一个思想,不去强迫他作为自己国家的臣子,而是选择用别的方式来放过祖大寿。这才是一个国家君王的一个比较正确的思想,他没有强迫任何人来帮助自己做事情,而是通过自己的行为和人品方面,让别人自愿的跟随他。
不过毕竟他并不是真心的想要去投降的,所以皇太极就一直没有重用他,是皇太极对待他,还有他家人的态度都是比较开明的,给了他一个非常好的这样的态度,并没有说他没有为国家做利益,就没有给他这样的待遇。而这时的皇太极甚至还派人去保护祖大寿的家人,所以我们就可以看出来,皇太极其实是非常想让祖大寿为他奋斗的,如果当时的他有想要追随的这一个想法,那么皇太极自然是会让他去心甘情愿的追随的。
我们可以看出来,其实祖大寿是拥有着宽广的胸襟的,虽然当时的祖大寿其实是皇太极的杀父仇人,但是他并没有因此对祖大寿有个非常多的计较,甚至还怀有对他非常怜悯的心情,可以说当时他对于皇太极是比较重要的一个人物了。不过皇太极却一直没有想着用其他非法的手段来逼迫他对自己投降,而是采取着一些理智的措施,来让他自己心甘情愿的投降。
并且祖大寿这个人曾经有过诈降的经验,他对待皇太极还有这个国家并不是非常的忠心耿耿的,所以如果任用他来作为自己的一个得力的干将,将会影响自己对自己国家的一个统治,最后皇太极也没有让他打仗。
祖大寿在第一次投诚皇太极后,因为不是真心投降,所以皇太极放他后他就组织军民抗清兵。虽然祖大寿在崇祯逼迫下最终投降清兵,皇太极看得出来祖大寿其实一直不想投降,一直对自己投降一事感到羞愧,对自己忠心不坚定,这样的猛将对不敢把他投入战场。
祖大寿投降清朝后,皇太极不让他打仗,主要还是不信任他。祖大寿投降皇太极之前,放了皇太极三次鸽子,也就说祖大寿投降了皇太极就反叛了,然后再投降再反叛,所以皇太极不敢把兵权交给他,
因为祖大寿的两次投降都是援军断绝,被迫无奈之举,而祖大寿又是很有能力将领,所以让他掌兵攻明,无异于放虎归山。故此不如软禁他。